何勇
最近,《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正式頒布,引起黨內外高度關注。翻開僅1700余字的《條例》,問責之箭指向一個清晰的靶心——擔當。
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是當前考察干部合格與否的一個標準,這三者本是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可有些黨員干部,硬把這道必答題做成了選擇題:擔當先放一邊,“忠誠”一定要表現出來。
這樣的干部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經濟新常態、面對全面從嚴治黨、面對日益復雜的各種矛盾還不適應,心態還沒轉變,本領恐慌明顯。明明不作為、不干事、不擔當,卻還想要位子、握權力、上臺階,怎么辦?便在形式上、表面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時時把上級精神掛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表態比誰都早,以此顯示“忠誠”。
這些干部錯誤片面理解忠誠,也唱歪了“忠誠曲”。鄧小平同志說過,“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群眾評價一個黨員是不是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主要看敢不敢擔當,有沒有作為、出沒出實績,絕不是幾句口號和表態。
擔當是一名共產黨人是否忠誠的試金石。不擔當,半點兒忠誠都沒有。正如有中央領導指出的,如果沒有擔當,不能盡職履責,本職工作都干不好,就算是渾身上下戴滿了黨徽,手抄黨章千遍萬遍,又哪里真正是對黨的忠誠呢?
——摘自2016年7月2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