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河
1934年9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0月10日,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撤離贛南閩西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在紅軍長征舉步之時,蔣介石判斷紅軍的行進方向是西進和北上,然而,中央紅軍卻迂回向南,選擇了被認為是“不利之路”的粵北山區為突圍方向。
紅軍為何作出這個選擇,其中發生了什么?
與“南天王”秘密談判
國民黨防守南線的粵軍主將是陳濟棠,其獨攬廣東軍政大權八年之久,人稱“南天王”。
面對中央紅軍日益臨近的“大轉移”,陳濟棠視自己的地盤和實力為性命,一切均以此為重,從這點上講,他既防共更防蔣。
由此,當時中央“最高三人團”之一的周恩來從粵軍的種種跡象間,把準了陳濟棠的脈搏,認為利用蔣介石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有可能以較小的代價奪取長征的通道。于是,中共中央委派頗有談判經驗的何長工、潘漢年前去與粵軍代表進行秘密談判。
為掩人耳目,何長工、潘漢年乘著兩頂花轎到達陳濟棠的獨立第一師第二旅防地——地處粵北的平遠縣羅塘鎮一處寂靜的山村。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雙方終于達成五項協議: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用有線電通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粵軍防區設后方,建立醫院;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應事先告訴粵軍,粵軍撤離40華里,讓紅軍通過。
談判即將結束時,何長工接到周恩來電報:“長工,你喂的鴿子飛了。”粵軍代表敏感地問道:“你們是否要遠走高飛了?”何長工平靜地說:“不是,是說談判成功,和平鴿上天了。”
其實,這是何長工與周恩來事先商定的密語:紅軍已經決定實行戰略轉移。而這次談判的成果對紅軍突破重重封鎖極為有利,特別是借道的協議。
借道協議的達成,不僅周恩來高興,陳濟棠也是喜上眉梢:紅軍不在廣東停留,蔣介石的中央軍就沒有借口進入。欣喜之余,他特向紅軍贈送步槍子彈1200余箱,食鹽及醫藥用品若干和幾張軍用地圖。
從10月20日開始到11月中旬,紅軍主力部隊秘密集結,通過粵軍防守的區域。陳濟棠基本遵守協議,使攜帶著大量輜重的八萬之眾的紅軍長征隊伍,得以在長征初期僅用一個來月的時間,就順利突破了蔣介石在湘贛粵交界地區部署的三道封鎖線。
蔣介石后來不禁暴跳如雷,在日記中指責陳濟棠“縱巫禍國”。
得民心者得勝利
紅軍長征開始后,國民黨加大了對紅軍的反動宣傳,誣蔑紅軍是“流寇”“共匪”。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被欺騙了,常常是紅軍還未到,老百姓就人去屋空躲了起來。但紅軍以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使群眾認識了共產黨,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路過貴州畢節,發現老百姓家里有不少蘇區發行的錢票。總指揮賀龍想,紅軍走后,如果敵人發現這些錢票,老百姓不僅經濟上要受損失,說不定還會受到殘害。于是他決定,用銀元一比一給群眾兌換,一下子就換掉幾千塊銀元。這些銀元,是紅軍冒著生命危險從敵人那里繳獲的,更是紅軍的寶貴糧餉,再這樣換下去,部隊就要發生困難。大伙兒勸說賀龍不要換了,賀龍嚴肅地說:“我們紅軍是人民的隊伍,吃了群眾的糧食,燒了群眾的柴草,能丟下他們不管嗎?我們鬧革命就是為了解救老百姓,花幾千塊銀元又算得了什么。有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才能打敗敵人啊!”
長征途中,紅軍所到之處,不僅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廣大群眾因此打心眼里把紅軍視為窮人的隊伍。
紅軍在長征途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每當此時,群眾的幫助尤顯重要。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攻占湖南錫礦山。一天晚上,30多名紅軍戰士夜里睡覺時煤氣中毒,群眾聞訊后,把鮮蘿卜磨碎后加入淘米水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給中毒的戰士吃。由于搶救及時,中毒戰士全部蘇醒過來。
紅十七師在一次作戰后,有47名傷員打算寄放到六寨(位于廣西西北部)。在經過寨子時,苗族首領揚以沙老人帶領全寨男女老少趕到路邊,硬是把傷員們“搶”到他們寨子里去治療休養。全寨三十幾戶人家爭著讓出自己的床鋪安置傷員,婦女們為傷員端屎端尿,男人們扛上火槍站崗放哨。在遇到民團搜查時,苗族群眾就把傷員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后來,有幾位傷員因傷勢惡化光榮犧牲,苗寨用最隆重的儀式進行安葬,并特意為烈士們修建了“紅軍墳”,成為長征中軍民魚水情的歷史見證。
這些故事到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感慨:一支真正熱愛人民的軍隊、得到民心的軍隊,必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再難的征途也必將走向勝利。
“結拜是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嗎?”
紅軍長征要經過苗族、瑤族、壯族、布依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歷史形成的民族隔閡以及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能不能做好少數民族的工作,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對敵,是紅軍能否完成戰略大轉移的一個嚴峻考驗。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四川彝族地區。為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打算迅速飛越天險大渡河。
從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一條是當時的大路,由西昌至雅安;另一條是崎嶇難走的羊腸小路,要通過彝族聚居區。由于四川軍閥對彝族的壓迫,彝族對于漢人的仇恨甚深。當時,人們把經彝族聚居區的小路視為畏途,軍隊——尤其是漢人軍隊要通過這一地區是很不容易的。
當蔣介石得知紅軍渡過金沙江、向大渡河急進的消息后,認為消滅紅軍的機會來了。他決心要使紅軍重演72年前太平天國將士全軍覆滅的悲劇,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蔣介石斷定紅軍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因此在大路上布下了重兵。
這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緊要關頭。毛澤東決心打破蔣介石的如意算盤,他斷定蔣介石以為紅軍不敢走小路,因此小路的防備一定較弱,決定組織一支先遣隊,排除一切困難通過彝民聚居區,搶渡大渡河天險。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先遣隊司令員,聶榮臻為政治委員,蕭華為群眾工作隊隊長。
先遣隊于5月22日進入彝族聚居區,遭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眾圍攻,武器被奪走,官兵被打傷,甚至連身上的軍裝也被搶走了。但紅軍官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積極向彝族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告訴他們紅軍是為勞苦大眾服務的軍隊。通過溝通和談判,劉伯承按照彝族風俗歃血盟誓,與沽雞家支頭人小葉丹喝了雞血酒,結為金蘭之義。隨后,在小葉丹安排下,七天內將中央紅軍大部隊護送出彝族聚居區,紅軍得以迅速安全地通過大涼山。
后來,毛澤東在大渡河邊見到劉伯承問道:“諸葛亮七擒七縱才使孟獲心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說服了小葉丹?”劉伯承說:“主要是我們嚴格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毛澤東又問:“你跟小葉丹結拜,是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嗎?”劉伯承回答說:“那當然,彝人最講義氣。他看我誠心誠意才信任我們。”毛澤東還問: “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還是右腿呢?”劉伯承正欲回答,周恩來笑著說:“后續部隊通過彝區時,小葉丹打著‘中國紅軍彝民沽雞支隊的旗幟出來迎接。你們把彝區赤化了!”
在中國共產黨民族平等政策的感召下,紅軍所經過地區的少數民族不僅讓開了道路,供給了物資,有的還參加了紅軍。據記載,紅軍途經黔西北時,苗、彝、回、漢各族子弟參軍者達6000余人;在甘肅,僅紅二方面軍就接收新戰士3000余人,紅四方面軍擴編了一個獨立師;在寧夏西吉縣就有近300名回族青年參軍。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分別于1935年3月、11月開始長征),紅軍歷時兩個寒暑,縱橫十多個省份,跨越萬水千山,行程二萬五千里,戰勝無數艱難困苦,終于勝利實現了從中國東南至西北的戰略大轉移,三大主力在隴中高原勝利會師。(邱寶珊薦自《文史博覽》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