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 要: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應該“滿堂現代化”還是應該“一支粉筆”,作者就高中語文課堂使用現代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運用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現代化手段
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非常反對濫用多媒體,他曾戲謔一堂課就只知道用多媒體的教師是在練“一指禪”。但我們不能因專家一人之言就摒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指禪”不好,“一支粉筆?”就好嗎?“粉塵與唾液齊飛,汗滴同嘶啞共鳴”就是理想的語文教學境界?何況黃厚江老師并不是不用多媒體,而是不可以“濫用”,要“適當”用。那么怎樣“適當”,如何把握好這個“度”,筆者就對現在高中語文課堂使用多媒體的情況,以及如何運用作了思考。
一、目前課堂使用情況
1.眼花繚亂的語文課堂
筆者觀摩了不少示范課,現在有的課堂在上課之初會放背景音樂,美其名曰為進入情境;有的課堂則會放動畫片為活躍課堂氣氛;教汪曾祺的《鑒賞家》勢必要展示名人畫作;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肯定會放一段話劇;如果說前面兩課還有一定的聯系的話,那么,講柳永的《雨霖鈴》展示長亭和秋蟬的圖片,則似乎并沒有太大意義,反而很膚淺。總之,現在的語文課堂總體感覺顯得很花哨——似乎音樂、美術、影視都會涉及,光怪陸離,卻唯獨不現語文課堂的真我的容顏。
2.深淺不一的語文課堂
一味地使用影視媒體擠壓了課堂的容量,師生互動少,沒有適度的問題跟進,顯得思想淺薄;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輕視老師,輕視語文,這樣的課堂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浮躁、厭倦感;當然課堂上如果塞進了大量的媒體內容,容量大大地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會挫傷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而且,課堂大量的PPT和媒體資源呈現,好比目前網絡盛行的瀏覽、跳讀、略讀,而教學內容的平面化、娛樂化、簡單化必然會助長這種“淺”的習氣。相反,課堂內容保持恰當的新鮮感與挑戰性,保持略高于大于學生水平的高度和容量,那么可以讓學生聚精會神,思維清晰,高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產生原因
1.為了打發時間。放電影,花兩節課放電影,效率何在,學生大多圖劇情的熱鬧,為人物的悲歡離合發發感慨而已。即使是校本課程也不應該僅僅是播放影視劇。正如《教學需要打破常規》的作者戴夫·伯格斯所提到的學生抱怨代課老師上課只是給他們放一些視頻而已,而戴夫·伯格斯說整個學期你們一直都在看視頻。可是學生回答:“是的,但是您總是會暫停錄像機,告訴我們一些很酷的東西,然后會告訴我們一些值得我們期待的即將發生的事,您讓整節課都充滿了許多小討論。我們喜歡您和我們一起看視頻,一起討論分析當您在這兒的時候,這一切就是不一樣。”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是因為我們用的目的不同。
2.為了貪圖省事。從網上下載一個課件,或者順著別人的思路稍作修改,這樣不但可以解決一時之需,而且可以反復用。
3.為了迎合“世俗”。現在公開課如果不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那么,這堂課有可能會被專家鑒定為不好的課堂。因此,開課時為了讓自己的課顯得很高大往往就要用多媒體架勢助威,以致現在公開課堂上很少見到老師可以僅憑一支粉筆講課的。
4.為了顯示豐富。有的語文教師為彰顯教學資源的豐富多樣,往往不惜花大量時間投放背景和課文有關的影視資料,結果喧賓奪主,真正的教學內容沒有時間落實。
三、現代化多媒體的優越性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利用影視、游戲、網絡趣聞、娛樂體育等信息及其他各種吸引人們眼球的現代多媒體手段能夠增加信息量,更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它可以一定程度強化教學效果。《論語》中“質勝文則史,文勝質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這句話用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及怎樣與教學內容平衡的關系上可以說是個很好的指導準則。
四、過多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弊端
1.剝奪或弱化了學生的實踐。高中語文教學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關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交際行為的技能知識,語文交際(聆聽、說話、閱讀、寫作)活動本身應是一種實踐活動,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放在語文行為素養、技能的培養上,而不是對文章、作品的結構知識的灌輸上,陸世儀曾說:“學問從致知得者較淺,從力行得者較深,所謂躬行心得也。”僅就現在語文課改的課堂上的“讀”為例,如果一味地運用多媒體客觀展示,學生失去(減少)了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的初衷與歸宿就被扭曲了。
2.“肢解”或粉碎了學生思辨能力和個性發展。語文教學究竟要把工夫花在的經典名篇的平面解讀上,還是花在讓學生體驗語文、熱愛寫作上。正如過去風行的煩瑣講解,教師們忙于“肢解文本”固然不可取,但后來流行的所謂的整體感悟,教師們又成為學生的聽眾,似乎又令人為語文課的不“實”而不安了。如果過多地呈現名家的解讀,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釋放與思維的辯證性,那么是本末倒置的。筆者認為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無論在學習內容上還是在認知態度上,都應該以“思辨性”為主體。即便是最能體現個體情感的詩歌這一題材,一經進入教學領域,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洋溢上。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教師能引導學生與詩歌達成“共鳴”。詩最可貴的東西,是其個體的體驗與情感;詩歌教學最可貴的地方,恰恰在于引導學生達成對詩的這種理解。正如余黨緒教師所提倡的在中學生中開展雜文閱讀與萬字時文閱讀,要接近學生閱讀水準的“極限”。讓學生在“跳一跳,摘葡萄”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提高知識層次、閱讀素養與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都足以說明學生直接參與比過多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重要得多。
3.在語文教學中要有發現與創新,但必須“適合自己”,要適合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過多使用現成的媒體資源或平面單調的演示文稿,都是與之相左的。
那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到底如何使用現代化手段呢?
首先要審時。把握好時機,相時而用。
比如上面提及的教學四幕話劇《雷雨》(節選),不一定要放話劇的全劇,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可以播放周樸園的臺詞“你是誰?”“誰指使你來的?“”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等經典臺詞,讓學生認識周樸園的真面目。同樣是《雷雨》中的臺詞:“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要讓話劇里的“魯侍萍”說出來才有情感的厚度與力度。
其次要適度,恰如其分地使用。所謂適度是指不夸張,不渲染,客觀呈現,顧及學生的承受能力。筆者認為如果使用PPT,那么每張PPT的字不應太多,字體要大并要加粗,底版不應太花哨,如果需要投放大段的文字,就可以以word文檔的形式展示。比如我們在講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時,就可以在文章講授的過程中將北京的傳統文化加進去,讓學生找一找老北京的方言和這些方言背后傳遞出的北京人的性格特點,還可以結合《四十年代北平教授一家的生活影像》的視頻比較《想北平》一文中所描繪的北京人所生活的環境。在講《長亭送別》時,我們可以將中國傳統戲劇文化,如戲劇角色的分類、劇本寫作的基本格式、演員程式化表現的特點等內容利用多媒體加進去,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戲劇文化。這樣有助于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
靈活機變是指由課型及時間等制約而應急型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例如新授課時間安排很充裕時不妨靈活插入相關內容。譬如蘇教版的《唐詩宋詞選讀》很多篇目都比較短小,教學時可以在課前有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靈活機動地插入相關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復習——鞏固知識點和完善知識體系時,可以多些集中使用現代化多媒體。
高中語文學習專題很明確,但內容繁多,知識點龐雜、瑣碎,對學生的記憶力和知識梳理整合能力要求較高。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會對所學知識系統整理,很多知識點散亂地存儲在學生的短時記憶中,教師必須不定時地反復講解,對于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還需要逐個輔導。雖然教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解,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能仍不甚理想。比如文言文詞類活用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制作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課件或微課;根據學生翻譯不得要領的情況,可以制作文言文翻譯之直譯和意譯等課件及微課。
課外(課前課后學校以外)可以指導學生建立班級群、班級空間,利用QQ群、百度云實現資源共享。
語文教學的外延極其豐富,教師可在課前將一些與本課相關的資料或視頻上傳到班級QQ群或百度云中,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并可以反復看。這樣更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吸收,這樣很大程度上就將自主學習落到了實處,學生之間也可以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學習成果。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在知識構建上呈現出時空延伸的交互性、開放性特點,將學習反饋的及時化與過程評價的簡單化有效結合起來。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教師帶來了便捷和愉悅,更需要教師的“沉浸力”。如果我們上課時僅僅是在播放幻燈片,那么,這堂課誰來上都是無所謂的。但如果我們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學中,學生就能感覺到,即使在課堂上我們也在和其他老師做著相同的事情,比如說用課件幫助完成課堂教學工作,但是,一個全身心沉浸在課堂上的教師有一種特殊的熱情,這種熱情能夠在課堂上產生強大的力量,引起學生的共鳴。誠然,正如羅伯特·亨利所說的“去做所有能夠讓你竭盡心力的事吧”,將心神和才智滲透進教學課件制作和與學生的互動中,將愛揉入教與學的合作里,“嚴肅冷漠的”黑板及電腦多媒體設備也會綻放美麗的芳華。
高科技教學手段在現代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一個大的趨勢,我們應該使其真正地為我所用,能夠做到用心策劃其每個教學環節,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戴夫·伯格斯.教學需要打破常規.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5.
[2]楊啟亮.與語文教學研究相關的幾個問題.高中語文教與學,2015年第4期.
[3]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高中語文教與學,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