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萍
摘 要: 品味和欣賞教材中的語言美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鉆研文本,正確把握教材,從圖文結合、文本范讀、角色轉換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語言,感受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散發的美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讓學生真正在教材文本中獲得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 語文語言 引導學生 品味欣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有的教師過于強調課堂教學的花樣,有的教師則在朗讀中下工夫,從而忽視語言本身存在的美及對語言內在隱藏的魅力的挖掘,因此,學生不能真正深入地感受語言美,從而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新課標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感受語言的優美。”可見語言美的品味和欣賞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轉變教學態度及觀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及早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教育,重視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語言,感受其中蘊藏的內涵和散發的美感,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體驗字詞之美、語句之美、語境之美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與積累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教材中的語言美呢?身為一名已有多年經驗的語文教師,我試從以往的教學經驗及不斷反思、嘗試和總結入手,談談個人見解。
一、圖文并茂,化復雜為淺顯,化內隱為直觀,欣賞教材的語言美。
在課文教學中,有些文字和言語難以用口頭語解釋清楚,往往這種解釋對學生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幫助,特別是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那么,如何讓一些較復雜難吃透的字句變得通俗易懂,更直觀且淺顯化呢?在現今電子科技這么發達的時代,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太大問題。可以適時運用多媒體設備,把純粹的文字圖文化,可通過靜態圖片或是動態圖片及視頻,將生澀難懂的語言直觀淺顯地呈現,為學生創造特定的語言環境,并引導學生融入這個環境,猶如親身體驗,讓學生主動地感受和發現語言的韻味和意境,再回味課文中的語言美。如筆者在課文教學時,往往先讓學生自己默讀,畫出自己認為運用得極妙且富有新意的詞語,以及寫得很有意境、句式用法較為新穎少見且難以理解的句子,在頭腦里試著用畫面呈現,想一想美在何處,好在哪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親身體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句子的優美形象,進而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二、文本范讀,化靜看為聽,化靜聽為讀,體驗教材語言美。
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觸覺的表現[1]。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品味和體驗文中的語言美呢?葉圣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美讀”,即有感情地朗讀吟誦課文,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2]。因此,提供范讀是必不可少的,范讀有兩種形式,包括名家范讀與教師范讀。充滿激情且富有感情的范讀,對學生情感的激發有不可低估的運用,它是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思維碰撞及情感共鳴的橋梁。教師通過范讀,在講解中為學生傳授一些好的朗讀方式和朗讀技巧,使之在體驗語言美的同時逐步提高朗讀能力和水平。學生通過用眼睛看讀轉化為用耳朵聽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轉化為自己朗讀,從而觸動心靈,在朗讀中不斷體味作者的情感,進一步獲得情感熏陶。有了范讀和自讀的奠基,教師在進一步推動學生通過引讀和議讀,通過對一些難以理解或是富含蘊意的字詞、句子、段落等的反復朗讀、理解和評析,獲得進一步的內化與提升,真正吃透教材文章,切實體驗語言美。
三、角色轉換,化文字為畫面,化畫面成意境,品味教材中的語言美。
在教材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的意境及作者語言運用的情感呢?讓學生當一回“作者”,即角色轉換。角色轉換,是激發學生對作品景物、人物內心情感想象的一種有效方式。角色轉換后的想象對于學生在文字的理解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文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從作者的角度體會文本中語言的意境,包括散文用清麗柔軟的句子緩緩道出的韻味美,詩歌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渲染的意境美,寓言、童話等用深刻又樸實的話語刻畫的哲思美。通過猜測、聯想、揣摩,感受作者的情緒,身臨其境似地理解與領悟語言的內涵,經過再次誦讀,以畫的形式將文字一幅幅的呈現,進一步感受畫面的意境,品味語言美的魅力。
“學生是幼苗,需要知識甘霖的滋潤;學生是火炬,需要教學智慧的點燃”。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教材文本的特殊性,把握教材的要點,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自身深層次領悟文本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文本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潛在的知識經驗,推動其前知識發展水平,培養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語言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水平。當然,多年的執教經驗表明,有效的教學應該“知己知彼”,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興趣、能力與發展水平,并且精心挖掘教材中蘊藏語言意境,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品味和欣賞到教材文本的語言美。愛迪生說:“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身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我們要對自己做一個準確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個傳授者,更是一個藝術的欣賞者,和學生共同攜手,幫助其睜開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通過眼睛去觀察,通過耳朵去聆聽,通過心靈去開拓,以外顯到內化,真正成為懂得感受與品味美的人。
參考文獻:
[1]李鵬.淺談任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讀寫算:教育導刊[J],2015.12.
[2]錢武娟.引導學生去品味和欣賞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之美[J].新課程(小學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