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風
數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科研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一門學科,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數學學科的學習,對于學生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應用題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如果基礎打不好,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對復合應用題就會束手無策,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抓住以下幾點。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創造的引發劑,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首先要以風趣的語言,熱情的鼓勵,巧妙的語言設計,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童話故事的形式進入主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
例如教師在講解加、減法應用題時,為學生創設如下故事情境:兔媽媽說:“小白兔你已經長大了,媽媽問你,媽媽第一天拔了5根胡蘿卜,第二天又拔了3根胡蘿卜,第三天拔的胡蘿卜是前兩天的總和,你能幫助媽媽算一算媽媽這三天一共拔了多少根胡蘿卜嗎?”小白兔搖搖頭。“同學們你能幫小白兔算出這個問題嗎?”老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被故事吸引,思維被有效調動起來,學生都會脫口而出是16根。老師順勢問:“你會列式嗎?你幫助了小白兔開心嗎?根據以上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會解答嗎?”此時學生會踴躍地提出各種問題,這就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故事中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提問中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動靜結合,使學生愉快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池塘的荷葉上有6只青蛙,跳來了3只,又跳走4只,荷葉上還有幾只青蛙”時,利用多媒體演示,首先在屏幕上顯示綠色的荷葉上蹲著6只青蛙,又緩緩跳來3只,學生清晰地看到每一只青蛙跳上來的生動畫面,這樣不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加深了他們對加法意義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學生數感的建立。這時老師問:“此時,荷葉上有幾只青蛙?你是怎樣列式的?”(6+3=9)然后繼續演示,從荷葉上一只一只的跳走了4只青蛙,老師問:“現在荷葉上還剩幾只青蛙?你會列式嗎?”(9-4=5)學生體驗到了列式計算的樂趣,思維更靈活,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演示不斷變化。
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把復雜的應用題轉化成簡單的應用題解決,而且把抽象問題形象化,化難為易,加深印象,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抓住關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題教學要抓住關鍵,每做一題,都要引導學生讀題,分析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明確為什么求總數用加法,求剩余用減法,讓學生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和解答應用題的步驟,以便為以后高年級的應用題打好基礎。
如應用題“蘋果有15個,蘋果比梨多5個,梨有多少個”中,關鍵條件是“蘋果比梨多5個”,教師應抓住這個關鍵條件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出蘋果多,梨少。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會知道求少的用減法算,就不會出現錯誤。
四、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應用題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開闊思路,發展智能,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啟發學生大膽想象,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教師要不斷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常見的、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情景,在其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使學生進入情景。
例如:草地上有10只山羊,________,有多少只綿羊,讓學生補充條件,學生可以補充不同的條件,如綿羊比山羊多5只,山羊比綿羊少5只,綿羊是山羊的5倍……經常進行這樣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特點,對數學教材進行適當改編重組,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五、精心設計練習題
小學低年級數學應用題的內容很多都是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教者在設計練習時要從生活實際問題出發,巧妙設計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學生身邊的事情進行引導,將抽象的計算變得生動具體。例如;在講減法應用題時,設計如下練習題。“媽媽買來9個桃子,爸爸吃了4個還剩幾個?小明又吃了3個還剩幾個”,等等,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練習時還可以設計一些數學小競賽、小游戲、數學小謎語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應將數學教學拓展到課堂之外,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使練習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我們要通過不斷地探索各種方法和途徑,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高年級學習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