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沂+周志忠+郭巧紅
摘 要: 對中專護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調查顯示,學生對英語學習策略的了解非常有限,仍然停留在學習策略使用的認知初級階段。中專護生使用學習策略意識有待增強,通過SBI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策略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學習策略培訓的重點是介紹和引進適合學生學情的策略,即直接策略中的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目標使學生意識到如何學習才最有效,并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關鍵詞: 學習策略 中專生 SBI教學法
對于學習策略的研究,其范圍十分廣泛,國內外對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各有側重。文秋芳把策略定義為“為有效學習所采取的措施”,強調策略的目的(提高學習效率)、實質(學習者的行動)和特征(包括內部和外部的活動)[1]。但長期以來,對中專學生來說,在學習策略方面的研究一直較少。學生在入學時的策略狀況、使用策略的風格和頻率的方面的特征及其特征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在具體的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采用以策略為基礎的教學方法(SBI教學法),通過改善教學材料,突出教學重點,提示學習策略,從而達到中專英語的教學要求。
一、我校中專護生的學情分析
中專護理專業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思想純潔,行為較幼稚。學習上對教師比較依賴,不太擅長自主學習和研究性探究。平時學習時很少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有的學生甚至在見到生詞時,不主動查閱詞典,而是直接向教師尋求答案。大多數中專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英語學習策略,可塑性強。對教師的指導和建議積極吸取,很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
我校中專護生平時學習任務較重,在英語學習上所花時間不多。由于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或經濟較落后地區,英語基礎薄弱,一半左右的學生是上初一才開始接觸英語的。經過三年的初中學習,詞匯量平均在300個~500個,遠未達到初中畢業生要求的1000個~1500個詞匯量的要求。
二、調查顯示中專護生的學習策略特征
本研究使用Oxford設計的SILL量表(語言學習策略使用調查表7.0版)進行調查。該表把策略分為記憶策略(1-9)、認知策略(10-23)、補償策略(24-29)、元認知策略(30-38)、情感策略(39-44)和社交策略(45-50)六大類。記憶、認知、補償策略屬直接策略;元認知、情感、社交策略屬間接策略。一般說來,直接策略是策略使用的初級階段,間接策略是高級階段,更能增強學習效果。該調查表共50個調查題,每題五個選項。五個選項最高五分,最低一分,依次排列。分數越高,表示策略使用頻率越高。
筆者隨機抽取中專護理十個小班中的二個小班共計100人進行試驗。調查結果顯示:六大類策略平均得分分別為:記憶策略:2.34分、認知策略:2.51分、補償策略:3.11分、元認知策略:2.74分、情感策略:2.77分、社交策略:2.89分。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中專護生的學習策略使用狀況基本符合預期。在以上六大類中,只有補償策略達到偶爾使用的程度,其他五類均未達到策略使用的平均水平。學生的補償策略使用頻率較高,而記憶和認知策略得分最低,即學生尚未掌握有效的記憶策略和學習所必需的認知策略,在使知識內化的過程中缺乏技巧。因此,可以解釋:為什么學生在完成和記憶相關的一些學習任務(例如背單詞、背句子、語法規則的掌握)時不能達到要求,無法完成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相關的任務。
由于受試均為中考落榜生,英語基礎普遍不好,學習上亦普遍缺乏策略指導。調查時間是開學之初,受試剛剛初中畢業進入中專護理專業學習,未進行策略培訓,因此其學習策略使用狀況與中學生相同,且性別均為女性。從葛明貴對中學生的策略調查看,學習策略總體水平與學業成績密切相關,且中學生在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上無顯著的性別差異。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及其認知和調控策略與學生學業成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2]。
盧鳳香的研究結果印證了本調查的結論。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受到的英語學習策略培訓不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策略的了解非常有限,仍然停留在學習策略使用的認知初級階段[3]。中專護生使用學習策略意識有待增強,提高使用學習策略尤其具備較大的空間。
三、針對中專護生的實際策略情況,對中專護生進行必要的學習策略指導
(一)學習策略指導的必要性。
培訓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理論依據為認知心理學理論。沒有任何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重要。教會學生學習,傳授有效的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學習策略對于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學習策略的指導與教學成為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Nunan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案:把學習策略的明示教學融于課堂教學之中。“語言課堂應該有兩個重點,不僅要教授語言內容,還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發展”。給學生以明確的學習策略指導,其首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策略意識,使他們選擇合適的策略來實現學習的目標[4]。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選適合學生現階段適用學習策略,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習過程更合理、有趣。
(二)學習策略培訓的具體做法。
學習策略指導的重點是介紹和引進適合學生學情的策略。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重點放在直接策略中的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
記憶策略包括重復、聯想、新舊知識的聯系、制作記憶卡片、及時復習等。
認知策略包括用生詞造句,與母語對應學習,利用語境提示意義,嘗試使用英語進行交談、寫作、記筆記、歸納總結,經常閱讀,經常觀看英語電影和聽英文歌曲等。
策略培訓的目標是使學生意識到:如何記憶才最有效;如何強化理解與產出;如何遷移策略。換言之,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負責。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中更高效地學習。具體如下:
1.針對教學內容,決定何時使用何種策略。
在進行詞匯學習時,學生需要知道一些構詞知識,如常用詞綴、詞根的意義,構詞法的復合、屈折變換規則。講解多義項詞時,應提示詞的原型義和引申義,以及義項之間的關系,而不能只看課文后面的詞匯表中的義項,導致學生學習詞匯不全面,記憶負擔加重。
例如在教授“deposit”一詞時,課后注釋是:“存錢”。為避免機械記憶,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該詞的原型義是“沉淀”,那么存錢就是把錢沉淀在賬戶里。這種形象生動的解釋,能讓學生記憶深刻,并對詞義產生聯想,避免機械記憶帶來的負擔。
所以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授課重點應放在構詞知識和原型義項上。在這個環節,可以引入記憶策略,提示學生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
2.選擇相關策略,并圍繞該策略設計課堂活動。
在口語練習環節,一般是給學生一些與話題相關的表達式,在學生熟練使用的基礎上,組織對話進行演示。在這個環節,提示認知策略,鼓勵學生用英語交談,用學過的詞造句,關注發音,嘗試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說英語,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及時總結句型和用法等。所以,教師實踐的SBI教學法,是一邊教授內容,一邊適時地加入策略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通過關注學習者需求,用更系統的方式決定語言教學的內容和目標[5]。
(三)完善學習評價體系。
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構建切合實際的學習評價體系。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以期末筆試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忽略師生的互動及學習者的個性,并不能全面客觀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的動態成長過程。我們根據學生在學期間的課堂表現、采用某一策略的自覺程度、課堂活動的參與度、作業情況、筆記情況、學習態度等,結合筆試成績綜合評定成績。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參加考試的緊張感,使學習變成一種愉悅的行為,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時刻檢查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結語
英語學習策略研究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更明了,有利于教師改善“教”的過程、強化“教”的效果,進而提高學生“學”的成效[6]。結合我們對中專護生學習策略的調查,樹立以策略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重點和標準進程并實踐之,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Cohen,A.D.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8.
[2]葛明貴,晉玉.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水平及其與英語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53.
[3][6]盧鳳香,監艷紅,謝瑜,郭晶,華瑤.醫學生英語學習策略應用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6)2:840-842.
[4]Ernesto Macaro.外語與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策略[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10:27.
[5]H.H.Stern.語言教學的問題與可選策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