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孫臏“裝瘋賣傻”保命
回首歷史,孫臏是當之無愧的“最聰明的瘋子”。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兵法家。他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向鬼谷子學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便陰謀派人把孫臏騙來,然后蓄意用計陷害孫臏,假借法令挖去他的膝蓋骨,并在額頭刺字。
當時的孫臏被困在牢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是,孫臏沒有絕望,為了打消龐涓對他趕盡殺絕之心,他決定用裝瘋賣傻來消除龐涓對他的戒心。
有一天,龐涓派人送晚餐給孫臏,孫臏拿起筷子時突然昏厥,嘔吐不止,接著開始大喊大叫。龐涓不信孫臏瘋了,就命人將其扔到豬圈里,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發,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滾倒,直怔怔瞪著兩眼,仍是又哭又笑……
等到夜晚、四下無人之際,龐涓又派人悄悄送食物給孫臏,孫臏一把打翻食物。來人氣極,就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里塞,毫無感覺的模樣。來人回報龐涓:孫臏是真瘋了。龐涓這時才放下戒心。
從此任孫臏滿身糞水的到處亂爬,有時睡在街上,有時躺在馬棚、豬圈里。至此,龐涓完全放下心來,對孫臏的看管也較之前松懈了很多。最后,“裝瘋”的孫臏在齊國大將田忌的幫助下,終于逃離了魏國。
劉禪“裝傻”安樂度余生
相比之下,裝傻最成功的牛人當屬劉禪。在世人的眼中,劉禪是平庸昏聵的君主,更有甚者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譏其“樂不思蜀”。可是,阿斗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弱智的君主嗎?《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曾對人稱贊劉禪,被劉備知道了,劉備很高興,在遺詔中寫道:“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說,連諸葛亮都稱贊劉禪“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
而“樂不思蜀”也是有背景的。公元263年,曹魏兵圍成都,劉禪衡量雙方實力后心知肚明,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在深思熟慮后,劉禪開門投降,之后被俘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作為亡國之君,劉禪處處謹慎。降魏后,司馬昭曾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后無不悲戚,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就這樣,司馬昭再也不懷疑他。而劉禪被俘8年后,才在洛陽因病去世,安樂地度過了余生
司馬懿“裝病”竊得曹魏政權
與保命的“裝傻”相比,“裝病”就是另一種境界了。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咽下了最后一口氣,整個皇宮處在一片哀聲中,而魏國朝廷的兩派之爭也拉開了帷幕。太子曹芳年少,由大將軍曹爽(曹芳是曹爽的侄子) 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兩人各領兵三千,輪流駐守皇宮。曹芳雖說是曹氏一族,但在能力和資歷上遠不及司馬懿。起初他還尊重司馬懿,事事聽取司馬懿意見,但長期下來,心中不免有些不平。
當時,曹爽手下的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于是,曹爽就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接著,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在重要的職位,這樣,表面上提高了司馬懿的地位,實際上卻是削了他的兵權。司馬懿看在眼里,裝聾作啞,一點也不干涉。甚至,以年老多病為由,暫不上朝了。
聽說司馬懿生病,曹爽非常高興,但是畢竟有點不放心,想打聽一下是真病還是假病。
有一次,曹爽的親信李勝被派為荊州刺史。李勝臨走時,到司馬懿家去告別。曹爽要他順便打探情況。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兩個丫鬟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只把嘴湊到碗邊喝。可是沒喝上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
李勝告訴司馬懿:“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本州刺史 (注:李勝是荊州人,所以說是本州),特地來向太傅告辭。”司馬懿喘著氣說:“哦,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事后,李勝告訴曹爽說:“太傅只差一口氣了,您就用不著擔心了。”曹爽從此便放下心來。
但是,就在公元249年的新年,司馬懿的“病”突然痊愈了。當時,魏少帝曹芳帶眾大臣去祭掃祖先的陵墓。不想,這幫人剛一出皇城,太傅司馬懿立刻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占領了城門和兵庫,并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亂成一團。司馬懿派人去勸他投降,說是只要交出兵權,絕不為難他們。曹爽便乖乖投降了。過了幾天,有人告發曹爽一伙謀反,司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監獄處死。
就這樣,依靠裝病裝傻,韜光養晦,司馬懿終于將魏國實際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勾踐“裝孫子”伺機反撲
除了裝傻、裝病、裝昏庸,掩人耳目的方法還有一種,就是給人裝“孫子”。古代裝“孫子”到集大成者,就是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著名的越王勾踐。
話說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之間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起爭端,大仗小仗不斷,不過,由于吳國強大一些,因此,所謂吳越之爭通常是吳國取勝。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于會稽山,眼見越國就要國破家亡,謀臣范蠡勸勾踐求和。
勾踐聽取了范蠡的建議,不僅把越國第一美女西施送給吳王夫差,而且與王后一道,入吳為奴,在吳國老國王墓旁的石室里,替夫差喂馬。
據說,有一次,吳王夫差生病,勾踐去探病,竟伸手蘸起夫差的一點糞便,放在嘴里嘗了嘗,還一臉笑意地對夫差說:“臣曾學過醫術,只要親嘗一下病人的糞便,便知病情。大王的糞便味酸而苦,與谷味相同,由此可知病情不重,不久即可痊愈。”夫差見勾踐居然能嘗糞測病,非常震驚,對他的忠心也不再懷疑,很快就放勾踐回國了。
回到越國后,勾踐遷都會稽,以最快的速度復興國家。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后來,越國逐漸富強,終于滅吳復仇。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
在勾踐忍氣吞聲,伺機崛起的過程中,吳國大夫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了勾踐,可惜夫差不聽,相反聽信太宰伯嚭讒言,認為伍子胥陰謀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
伍子胥死后9年,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相傳,夫差羞于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后才舉劍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