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妍
摘 要: 在五年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美術是非常重要的學科之一,隨著社會發展幼兒教育需要,傳統美術在幼兒教學中逐漸被淘汰,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開設創意美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論述開設創意美術的必要性與教學原則,最終呼吁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重視創意。
關鍵詞: 創意美術 學前教育專業 必要性與原則
美術是藝術學科之一,在學前教育眾多學科中,傳統美術是培養幼兒教師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創意美術可以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操作能力、手眼協調等能力,是當今幼兒園教學中重要的特色課程,為使學生將來從事幼兒教育能游刃有余,在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開設創意美術是十分必要的。
一、開設“創意美術”活動教學指導的必要性
幼兒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1歲的嬰幼兒處于“亂畫期”,即亂涂亂畫的涂鴉階段,嬰幼兒會用他們能接觸到的美術工具,如鉛筆、樹枝等,在他們能接觸到的地方亂涂亂畫,這個階段的孩子僅因為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什么都想嘗試一下,并沒有想好要畫什么。2~3歲的幼兒處于“命名期”,一般此階段的幼兒畫畫時會一邊畫,一邊牙牙學語,畫的東西是他們理解中的樣子,許多會很片面,并不像,屬于“想什么畫什么的階段”。3~4歲的幼兒處于繪畫“羅列期”,這個階段幼兒想到什么就會畫什么,同一張紙內,每個個體之間并沒有必要聯系,此階段的思維能力還不足以把事物聯系起來,屬“單個形象階段”。4~5歲的幼兒處于“圖式期”,此階段幼兒空間思維能力發展并不完善,許多東西都是通過同一水平表現出來,畫畫過程中會把自己印象深的部分夸大表現,因為他們來到“表現自己所想內容階段”。6~9歲的孩子繪畫內容更廣泛,畫畫時基本能將掌握的物體的基本形態表現出來,所畫的畫多為平面造型。到了9歲以后,孩子畫畫才具有“寫實”的特點,即畫畫中追求畫得更“像”,孩子9歲之后學習一些畫畫知識和技巧,對提高他們繪畫興趣有一定幫助。
中等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出來的學生絕大多數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園的小朋友年齡在3~6歲之間,部分私立園招收2歲左右的小孩,在以上不同年齡段幼兒繪畫特點中,可以看到年齡在9歲以下的幼兒作畫,根本不會過多地設計美術知識、技巧,要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大膽想象,盡情通過繪畫表現自我,我們教給學生的素描、色彩、中國畫用處并不多。在針對已畢業的學生的調查中,選取目前在崗的我市一幼、二幼、三幼,鐵路幼兒園、實驗幼兒園在編的我校畢業生,此外選取幾大私立園如蓓蕾、明日之星等幼兒園在崗畢業生,共52人,追蹤調查其在校期間所學的傳統美術在他們工作時發揮的作用,得出的結果是52人一致認為傳統美術“用處不大”。
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反饋的信息,我認為在中師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創意美術課程非常有必要。創意美術教學所用的教學材料非常豐富巧妙,正所謂“沒用不能用的,只有想不到怎么用的”,給幼兒獨立發揮的創意空間,教學過程以游戲形式進行,讓幼兒真正在“玩中學”,對學習感興趣并感到快樂。創意美術不過多地摳幼兒的畫法和技巧,僅通過新奇好玩的內容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促進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共同發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在“學美術”,而是在“玩美術”。當將相關內容放到中師課堂時,首先豐富多彩的作畫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模擬幼兒課堂,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出精彩的活動導入,這時候的學生不再像傳統課堂時昏昏欲睡,而是兩眼閃耀著好奇、興奮、求知的光芒。
二、學前學生組織“創意美術”活動教學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要求確立實踐或認知教學活動中占主體地位的對象,并始終堅持。科學的美術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學讓每位學生的美術水平得到應有發展。在中等師范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靈活應用教法,把創意美術內容傳授給學生,通過趣味環節設計,增強課堂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二)互動性原則
一般互動,指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創意美術課程中,互動不僅包括師生互動,還包括模擬課堂的角色互動、小組合作的團隊互動,不管是哪種互動,都是出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通過互動給學生更多探究和實踐情境,提高學生美術綜合能力。
(三)綜合發展原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對幼兒實施的教育要注重其情感與意識方面的培養,由此可見,幼兒園組織的教育活動,不僅需要讓幼兒學到相關領域的知識,而且要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積極情感,促進其健康、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學會組織美術活動的方法,老師教學時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動機和意志品格,以更好地適應今后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