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姣
摘 要: 從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來看,幼兒期的幼兒在言語情感、行為等方面都已表現出一定的傾向。如果能正確訓練,幼兒就會在各方面表現出更強的合作性。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采用更改幼兒游戲“內容”幫助幼兒建立同伴之間交往的橋梁,讓幼兒向自主交往邁開重要的一步。注重環境的創設,積極創造溫馨和諧的環境,充分提供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
關鍵詞: 娃娃家環境 幼兒教育 交往能力
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資源,在《綱要》中被提到了較為重要的地位。在新課程的條件下,環境的教育價值顯得更突出。具有“家庭微縮景觀”之稱的娃娃家,它的環境創設能讓幼兒的情緒在“家”的環境氛圍中得到緩解和放松,并能在游戲過程中“還原”和再現生活情景,進而激發他們思考,促進他們情感的交流、個性健康的發展。
首先,娃娃家的位置要合理。對于小班剛入園的幼兒來說,由于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易受環境的刺激和影響,來到周圍陌生的環境,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我們和孩子們商量決定把娃娃家的位置選擇在光線柔和,兩面靠墻,一個相對安全、安靜的小空間。小班幼兒喜歡色彩艷麗的游戲環境,我們就在墻面上畫上一棵親情樹,掛上一幅美麗的全家福,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看到熟悉的照片,緩解了因與家人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情緒,還多了一份與同伴間的親切感。
其次,根據幼兒的需要更改娃娃家的內容。娃娃家是幼兒最理想的交流場所,我們要根據幼兒在娃娃家中的不同表現更改內容,幫助幼兒建立自主交往意識,提高同伴間的交往能力。從以下幾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娃娃家的“內容”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不僅指區域的擺設,而且指角色本身的數量(案例一)
觀察目的:通過觀察,角色數量的減少對幼兒的影響。
觀察目標:在游戲操作中進行簡單的交流。
觀察記錄:奶奶戴好假發打扮好,開始進入角色準備燒菜了。燒著燒著,發現沒有人給她端菜,也沒有人給她洗菜,這時,她自己嘴里嘟囔著:“怎么沒有人拿東西了,洗東西也沒有人了。”媽媽一開始聽了,沒有反應。奶奶一邊繼續搗鼓著鍋子,一邊說著:“怎么沒有人呢?”這時抱著寶寶的媽媽也輕聲說了句:“怎么沒有人啊?”奶奶聽到了媽媽的話,就看著媽媽,媽媽也看著奶奶。奶奶自言自語地說著:“沒有人洗菜了,不能燒菜了。”媽媽以為奶奶是跟她說話,就附和著說:“對呀對呀。”奶奶看媽媽回答了她的話,驚奇地看著她,說:“你在和我說話嗎?”媽媽說:“是呀,今天娃娃就怎么沒有爺爺和爸爸啊。”奶奶:“我也不知道啊,現在都沒有人幫我洗菜了。”媽媽:“我幫你洗菜吧。”奶奶:“好呀好呀。”說完,兩個人開始一個洗菜,一個燒菜。
觀察反思: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習慣了4個人分工干活,突然少了2個人,她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小班的幼兒年齡決定幼兒習慣在熟悉的環境中操作,對于這個不熟悉的情景給他們帶來些許不安的情緒,他們借用自言自語減少不安情緒,2名幼兒從自言自語慢慢開始轉變為相互交流,我們可以看出減少成員可以適當增加幼兒交流機會,也就是說適當改變幼兒熟悉的環境,可以給幼兒創造說話的空間。為后期的自主交往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甚至還包括操作的工具,角色的分工(案例二)
觀察目的:通過觀察,發現角色分工的改變對幼兒的影響。
觀察目標:在游戲操作中進行簡單的交流。
觀察記錄:爸爸自從進入娃娃家后就拿起鏟子,不斷在鍋里假裝翻炒著什么,炒了一會兒,又從柜子里拿出來幾條小魚,在水池里洗了洗,就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然后轉身又去柜子里找東西,不一會兒,他拿出了好多小盤子和勺子,一一擺放在桌上,繼而又看他的鍋子。在這期間,爺爺不斷在娃娃家中走來走去,一會兒擺弄電視機,看看沒什么好玩的就又開開衣柜,衣柜里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后又湊到爸爸邊上去,看了好久既沒有幫忙,又沒有要開口說話的意思,最后爸爸喊了一聲:“吃飯了。”媽媽和爺爺說了一句“來了”,三人就圍著桌子開始品嘗菜肴。
觀察反思:在本次游戲中,我們重新改變了角色的分工,原本承擔燒飯的奶奶這一角色沒有了,作為爸爸的韓是比較主動的孩子,他自發到廚房開始燒菜,而作為爺爺的吳,由于習慣和奶奶合作,突然來的爸爸讓他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從他不停在爸爸周圍晃動,可見他是很想幫助爸爸的,在肢體上表現出想要與他人交流的欲望。從孩子們的表現可以看出,孩子們能自發進行調整,可見他們初步掌握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而在最后的環節,幼兒也能進行簡單的問答。它們的改變都在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對孩子們的不斷觀察,我們發現當幼兒掌握基本規則的前提下,更改幼兒熟悉的游戲內容,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兒之間進行無意識的交流。正如同案例中所描述的,幼兒會因為熟悉內容的改變而產生疑問,對于小班來說,他們會因為年齡的特點,會將這些疑問不自覺地說出來。說是交往的前提,只有幼兒敢于說出口,即幼兒有了語言才能與他人進行交流、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