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朝俊,唐 勇,樊永忠,李 杰,竇 力(丹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鎮江212300)
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與重型顱腦損傷關系的臨床研究
嚴朝俊,唐勇,樊永忠,李杰,竇力(丹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鎮江212300)
目的分析血漿纖維蛋白原(Fg)與重型顱腦損傷的關系,為臨床診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選取2011 年2月至2015年8月該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4例作為研究組,檢測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血小板計數(Plt)、Fg等。同時,選取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對照組,進行詳細統計和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患者PT、APTT、TT、Plt明顯高于對照組,Fg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中Fg<0.8 g/L 40例,Fg≥0.8 g/L 44例。Fg≥0.8 g/L患者預后良好率明顯高于Fg<0.8 g/L患者,病死率明顯低于Fg<0.8 g/L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凝血功能、血小板等嚴重受損后Fg水平明顯下降,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血漿Fg水平與顱腦損傷程度密切相關,可作為評價損傷程度及預后的參考依據。
纖維蛋白原;危重病;顱腦損傷;血液凝固;血小板計數;實驗室技術和方法
顱腦損傷多由意外事故引發,可造成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是神經外科重癥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顱腦損傷發生后患者凝血功能檢測指標中的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oplastin time,TT)、血小板計數(blood platelet count,Plt),特別是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ogen,Fg)等發生明顯改變,可作為損傷程度的判斷標準[1]。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討凝血功能檢測指標、Fg變化情況與重型顱腦損傷的聯系性,為此,對84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及80例健康體檢者的相關檢測指標進行了詳細分析,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4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齡15~57歲,平均(36.85±2.72)歲。84例患者均通過CT檢查確診,符合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臨床診療標準[2]。同時,選取同期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16~58歲,平均(37.06±2.68)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排除標準[3-4](1)年齡超過60歲;(2)既往有心血管、血液系統疾病者;(3)合并代謝功能性疾病者,如糖尿病;(4)近期服用抗凝類藥物及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5)嚴重休克,水、電解質紊亂者;(6)無家屬及法定監護人者。
1.2方法
1.2.1凝血功能及Fg檢測采集研究對象肘靜脈血5 mL,抗凝處理后以2 000 r/min離心20 min,取上清液測定PT、APTT、TT、Plt、Fg等。
1.2.2預后判定標準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對研究組患者預后情況進行分析。GOS標準:5分為良好,4分為中殘,3分為重殘,2分為植物生存,1分為死亡[5]。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Fg檢測結果比較研究組患者PT、APTT、TT、Plt明顯高于對照組,Fg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Fg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Fg檢測結果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n PT(s)APTT(s) TT(s) Plt(×109L-1) Fg(g/L)84 80 t P --14.67±0.37 10.65±0.14 6.84 <0.05 32.09±0.21 25.37±0.42 7.52 <0.05 17.43±0.28 15.64±0.23 4.21 <0.05 207.81±8.93 195.43±8.64 6.57 <0.05 1.73±0.09 3.02±0.18 4.68 <0.05
2.2Fg水平與預后的關系研究組患者中Fg<0.8 g/L 40例,Fg≥0.8 g/L 44例,Fg≥0.8 g/L患者預后良好率明顯高于Fg<0.8 g/L患者,病死率明顯低于Fg<0.8 g/L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Fg水平與預后的關系[n(%)]
重型顱腦損傷發生后患者腦部會發生嚴重應激反應,同時,釋放出大量阿片肽,在與受體相結合的過程中往往會對心、腦血管功能產生刺激作用,進而發生病理反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凝血功能及抗凝系統處于較平衡的狀態。當顱腦受到外力作用后則可打破平衡。重型顱腦患者由于合并顱內出血,可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進而導致患者凝血機制發生變化。Fg與β3黏合素受體結合,啟動神經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后者可抑制神經軸突生長。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PT、APTT、TT、Plt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T、APTT變化更為明顯,說明PT、APTT與患者損傷程度的聯系性更明顯,提示顱腦損傷發生后可造成血管凝血功能異常現象,重型患者異常表現則更為明顯,特別是血漿Fg水平下降明顯,Fg水平越低,凝血功能越差,形成惡性凝血功能障礙,甚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有研究表明,凝血功能異常對患者預后將產生嚴重影響[6]。本研究結果表明,凝血功能、血小板等嚴重受損可導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不良,與文獻報道結果相符[7]。
目前,血漿Fg水平也是判斷患者疾病發展程度及疾病轉歸、預后情況的主要參考指標,能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一定依據,同時,也可對預防重型顱腦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發揮重要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中Fg<0.8 g/L 40例,Fg≥0.8 g/L 44例,Fg≥0.8g/L患者預后良好率明顯高于Fg<0.8 g/L患者,病死率明顯低于Fg<0.8 g/L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顱腦損傷發生后患者血漿Fg水平明顯降低,損傷程度越重,Fg水平越低,凝血功能越差;當Fg<0.8 g/L時病死率明顯增加,即使采取給予冷沉淀、凝血酶原復合物等治療措施后患者預后仍然不良;當Fg≥0.8 g/L時采取給予冷沉淀、凝血酶原復合物等治療措施后患者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血漿Fg水平與重型顱腦損傷存在相關性,能準確反映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可將其作為判斷損傷程度的參考指標,同時,也可將其用于預測患者預后。臨床醫生對顱腦損傷患者應根據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治療。鑒于現階段臨床醫學對顱腦損傷凝血機制障礙的治療尚無統一標準,應在今后相關研究中加以涉獵,應特別注意Fg等檢測指標的變化。
[1]張利環,杜鳳和.顱腦外傷85例凝血指標變化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5):552-553.
[2]孫桂好,孫宏亮,王海鵬.低纖維蛋白原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術中腦膨出的影響及處理的研究報告[J].醫學信息,2011(6):2563-2564.
[3]肖偉利,胡建軍,元少鵬,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檢測結果及臨床意義[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248-249.
[4]趙湛元.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凝血功能變化與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35-36.
[5]沈佳,楊渭林,裘申忠,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開顱手術后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3):3997-3999.
[6]洪文瑤,劉宇清,陳明武,等.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腦疝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治分析[J].創傷與急診電子雜志,2014,2(1):21-23.
[7]殷樂,邱祖紅,陳建軍,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4 h內檢測心肌肌鈣蛋白Ⅰ的臨床意義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8):1155-1157.
[8]劉國勝,欒曉祖,朱銘,等.地塞米松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漿內皮素-1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創傷外科雜志,2015,17(5):403-40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7.037
B
1009-5519(2016)17-2715-02
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