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婷婷
(四川美術學院 美術館,重慶 401331)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
俞婷婷
(四川美術學院 美術館,重慶 401331)
編者按:
達·芬奇在完成《蒙娜麗莎》時,不曾料想,這經典之作會被杜尚以藝術之名在神秘微笑的嘴唇上添加翹起的山羊胡須;被尊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在批閱奏折留下朱批“知道了”時,不曾料想,這御批字體會成為后世爭相購買的膠帶文具…… 當今商業文化的蔓生和價值取向的交織中,文化語境發生了巨變,置身其中的藝術生態繼而產生了與以往含英咀華的經典藝術截然不同的變革。而如何在紛繁蕪雜的藝術形態中做到一葉知秋,研究與把握其內在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期專題圍繞“從經典藝術到大眾文化的嬗變及規律研究”的話題,分別從“互聯網+”時代的語境轉換與傳播變革、精英藝術的大眾化傳播、大學美術館的角色與職能定位、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以及藝術衍生品等方面入手,力圖以點帶面地闡述經典藝術到大眾文化的嬗變,并延伸出對于文化藝術規律的研究,以重塑自身的時代精神與把握時代文化的方向。
進入21世紀,隨著當代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以及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發展,美術館對于自身的定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方面,當代藝術旗幟鮮明的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生活就是藝術的”的口號,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另一方面,豐富多元的當代藝術向展示空間提出了要求。本文試圖探討在新的藝術發展形勢以及新的需求下,美術館建筑空間應該如何設計,從而更好地詮釋當代藝術作品,引起大眾的共鳴。同時,從當代藝術觀念入手,探討當代美術館如何在當代藝術觀念的作用下,在建筑與空間功能設計上,重塑自身的時代精神與把握時代文化的方向。
當代藝術;美術館;建筑空間
關于當代藝術的界定并不是清晰明朗的,這不僅是因為它在時間上與現代藝術的相接近,更重要的是在這藝術長河中,它與傳統血脈相連。在當代藝術從以抽象表現藝術為起點,到極少主義、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以及后來的表現主義、超前衛主義等,各種藝術現象枝蔓相連,散亂繁雜。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遞進,當代藝術呈現的特征更加多元。而在當代美術館建筑空間形態以及功能空間設計方面,當代藝術發揮著它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作用。
當代藝術以抽象表現主義為起點,反叛現代藝術的同時也變革現代藝術的觀念,使得藝術世界再一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極少主義、波普藝術、偶發藝術、表演藝術、觀念藝術、大地藝術、人體藝術、行為藝術、照相寫實主義、新意向主義、超前衛主義等,枝蔓相連的藝術現象散亂龐雜。縱觀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發展與反叛,顯著表現為對繪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質疑與藝術向生活延伸兩個方面。當代藝術取得的成果席卷了世界,使藝術展開了全新的旅程。在眾多的流派與主義中,本文選取當代藝術中具有鮮明特征的流派以及思潮來進行闡述。
(一)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萌發于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興盛于50年代中期的美國。“波普”是由藝術評論家勞倫斯·阿羅威(Lawrence Alloway)提出的,是對流行文化藝術以及通俗藝術的簡稱。波普藝術以夸大為特征,除利用商業藝術中的海報、時尚插畫、卡通等構筑自己的形式與意象,也利用大眾傳媒影像來作為其藝術形式的一部分,使得波普藝術成為可以被大眾接受的工業化社會的一種伴生形態。它與商業、消費文化緊密相連,與社會中充滿的廣告及商業信息形成了一個由財富聚集的奢侈樂園。也許可以這樣表述,自波普藝術以來,藝術與生活變得界限模糊。波普藝術使我們遠離神圣的藝術殿堂,與人們生活接軌,并反映最世俗的當下的生活現狀。
(二)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繁榮于波普藝術之后。極少主義提倡外在形式的極度簡化與消減,使形式可以表現其最本質的內容,它拒絕外表的裝飾與表現,力求反映藝術的純粹性與客觀性。
極少主義作為一個藝術流派,以抽象化的、簡單極致的形體傳達一種絕對的理念,達到不參照、不意指歷史與自然的目的。這樣的理念也使得極少主義作品脫離了繪畫的表現性,形成獨立的、封閉的、自我的、單純的沖擊力;其次,極少主義以反映客體為根基。藝術家強調再現藝術的客觀真實性:木就是木,鋼板就是鋼板,物體本身沒有其他意指;再次,極少主義帶有的批判色彩,它反對一切的豐富與表現,是形式近乎枯燥的簡單。它給這個熱鬧非凡的藝術世界帶來了平靜的、理性的、單純的新鮮空氣,同時,也提出“少即是多”的個性言論。在商業文化狂轟濫炸的喧鬧氛圍中,在當代藝術個性化夸張的事實中,極少主義展示了一種批判的、冷眼旁觀的姿態。
(三)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強調藝術中“觀念”是最重要的因素,形式表達如裝置、行為、表演、影像、語言等都是在觀念基礎上的闡述工具。觀念藝術家鼓吹“藝術就是觀念”的口號,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藝術家的思想是形成一件藝術品的根本,藝術家的關注點放在藝術品的意義上,這其實是如何去理解藝術品的問題。觀念藝術在這里開創了一個先例:一種無形的思想與理念取代了一直占據藝術統治地位的有形實體,并成為了藝術本身。它改變了藝術世界將形式與風格的變革放在首位的模式,而把決定藝術價值的標準轉向了藝術品所闡釋的意義上。從而進一步突破了藝術的界限,將外延伸展至藝術與生活之外的世界。
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與其他當代藝術流派一起,構筑了一個時代的藝術思想觀念與思潮。同時,各種藝術運動又在其中發生著交替更迭,使得當代藝術世界的熱潮此起彼伏。
(一)17~18世紀的萌芽
17~18世紀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筑空間,主要追求宏大的氣勢與圣殿般的莊嚴,大理石、花飾、穹頂、樓梯、廊道成為博物館、美術館的主角,而展品則成了建筑的裝飾物。這一時期的美術館沒有形成功能空間的區分,收藏、展示、研究是在同一個空間內完成的,而且觀眾只能按照一個順序進行參觀,不能自由選擇。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館是烏菲茲美術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美術館。它在建筑空間上受希臘宗教神廟建筑影響——四周有柱式圍繞,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建筑正面有三角山花。當時正處于西方博物館、美術館的成型與萌芽階段。
(二)19世紀的發展
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是1836年修建完成的慕尼黑老繪畫博物館。它的突破性是在博物館建筑空間中,規劃了一個廊道空間將各個展廳平行并聯起來,并且展廳與展廳之間還可以互相穿插組織交通流線。這一設計表明了當時對于空間功能劃分以及展覽流線靈活性的考慮。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技術的飛速發展,鑄鐵技術的發達,這一時期的美術館建筑空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如牛津大學博物館內部的鑄鐵廊柱。
(三)20世紀的繁榮
隨著19世紀公共博物館、美術館發展的繁榮,20世紀則達到了頂峰,其建筑空間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一方面,由于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20世紀的博物館、美術館由之前的圣殿、精英文化消費觀念轉向大眾文化消費以及主張生活與藝術的融合。另一方面,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筑空間形式具有了更多可能性,如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對建筑空間的擴展。此時的博物館、美術館建筑功能空間更加明細,其中更是將展示空間的靈活性放在了首位。在建筑形態上也開始推崇理性、單一、機械化的現代主義與國際風,其標準的玻璃幕墻與鋼結構使得公共建筑之間毫無區別。直到60年代中期,為了對抗現代主義與國際風格,出現了種種反對這種單一樣式的風格形式,如后現代主義、高技派、粗野主義、解構主義等。同時,極具地域化因素的美術館建筑也開始發展起來,邁向多元化。
美術館建筑空間風格經歷了古典主義、歷史折中主義、現代主義、國際風格、后現代主義等,這些風格形式的發展也伴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進入21世紀后,美術館進入了以體驗為中心、以觀眾為權威的新時期。并且,在當代語境下,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理念獲得了全新的發展。這一切都將使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受到巨大的影響與推動。
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主要形式,其對應的是美國博物館關于藝術博物館的定義問題,即以教育與美學為目的的非營利機構。然而,這樣的定義已經不能適應當下語境的發展。當代美術館首先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標志,代表了本區域藝術文化發展方向。許多城市我們一提起就會想到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館,例如,巴黎的蓬皮杜、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紐約的MOMA等。其次,每個區域與城市的文化發展與社會生活都不盡相同,所以美術館如何體現自己的優勢與競爭力,對于自身的定位是相當重要的。古根海姆將美術館當作一個品牌來經營,采用“連鎖”的形式,擴大國際影響力;MOMA被譽為現代藝術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在藝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英國泰特美術館提出美術館的目的是豐富人們的生活,積極努力維持著與觀眾之間的聯系。
美術館的主要職能有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這樣的職能區分在當下看來是比較內向型的,太過于注重方法而忽略了意圖,并將美術館與展覽意義視為固定不變的內容。21世紀的到來,使得美術館職能不得不跟隨新的發展形式,即強調服務的職能。當代的美術館是以觀眾為中心的,如何提高參觀者數量,滿足大眾需求,并具有吸引力是當下美術館最關心的事情。
(一)波普精神的呈現——“生活就是藝術”與美術館建筑功能空間
在經歷了以收藏為中心,以學者為權威的發展階段后,波普藝術提出了“生活就是藝術”的口號,改變了當代美術館內部功能的設置。首先,它要求促使美術館拓展其娛樂服務內容,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如烹制不同風味食品的餐廳;使參觀者能夠休息閑聊的咖啡廳;可以選購商品的特色禮品店與書店等成為當代美術館不可缺少的空間內容。此外,除了這些相對獨立且固定不變的功能空間外,許多美術館會將場館租用出去,以便舉辦音樂會、酒會、時裝發布會等商業活動。這就要求美術館在空間布局上,既要考慮日常的展覽事務,又要兼顧臨時性商業活動,使空間更具多用性。這些功能空間的設置一方面可以為美術館的經營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豐富了美術館的外延,使美術館的展覽與活動能夠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甚至成為當地的社交空間。其次,當代美術館功能需求還包括信息查詢設施、停車場、休息座椅、衛生間、無障礙設施、家庭活動場所、嬰幼兒服務等基礎性服務功能內容。商業服務娛樂功能以及基礎性服務設施,集中體現了當代美術館各種愉悅體驗的需求,它促使當代美術館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改觀,并向生動性、趣味性轉變。
(二)極少主義的啟發——極少主義在空間中的表達
極少主義的藝術理念確實讓我們開始進行反思,反思那些堆砌的裝飾符號、膨脹臃腫的建筑體量、復雜的空間形式,并尋找一種純凈的、無阻礙的、單一體積般的魅力。同時,它強調的事物“真實性”的表達以及“少即是多”的批判觀念更加豐富了工業時代標準化的建造方式,用建筑的極少主義表達去探尋建筑自在與自為的單一秩序,也能使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建筑的空間、建筑光影、建筑的表皮、建筑的意義。
極少主義藝術提倡的極簡與精煉影響了當代日本建筑界,并將當代藝術中極少主義藝術觀念轉化為建筑的“弱化”與“消隱”。具有代表性的應屬SANAA建筑事務所的主要建筑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金澤21世紀美術館是SANAA的設計作品,并在2004年獲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金獅獎。首先,美術館坐落在金澤市中心,是當地最大的公共建筑,因此規劃開始從圓形的概念出發,構思將大大小小的功能房間以及展廳統籌在這個“圓形”空間內,并使參觀者可以從各個方向進入(圖1)。從圖上可以看出,美術館圓形空間中包容的大小各異的獨立空間與周圍的建筑大小幾乎相等,這樣的設計消解了美術館的龐大體量,使整個美術館能夠融入環境,不會過于突兀;其次,美術館在建筑空間的組織上,將設備用房、停車場、藏品庫房、修復室等功能性輔助用房安排在地下空間中,形成室內空間組織的弱化與消解,達到“少”的效果(圖2);再次,美術館空間形成的核心要素是其結構體系,如何做到“輕”與“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在設計美術館的地下部分時,考慮運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部分是鋼結構體系。鋼結構體系主要用直徑為110mm的鋼柱排布在3000mm×3000mm的網格中(圖3),弱化了大的支撐結構帶來的視線阻礙以及厚重感。

圖2 金澤21世紀美術館建筑

圖3 金澤21世紀美術館建筑內部鋼柱分布
金澤21世紀美術館進行了功能的重新詮釋,將極少主義藝術觀念中簡化的觀念轉化為建筑的弱化,并使其發揮到極致。不僅僅從城市環境的層面,也細致規劃了建筑空間執行與結構,結合人的行為習慣與空間感受,將美術館建筑空間逐漸消解、弱化,達到與環境、與人的平衡。
(三)觀念藝術的作用——觀念藝術與觀念的美術館建筑空間
觀念藝術把形式主義看成是抹殺了作品的觀念與思想的“兇手”,觀念藝術家不能再將藝術鑲嵌在形式主義的構架上。這使得觀念藝術將自己的藝術形式轉向表述的事物上,不再探尋形式,而是探尋問題,并注重藝術的思考以及用觀念的狀態面對世界。觀念藝術所影響的建筑空間設計亦是如此。
讓·努維爾是法國著名建筑師,他對建筑空間所應該具備的觀念性有很深刻的理解。在他設計生涯的早期就意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追隨功能的形式主義以及以造型為中心的建筑學必須得到修正。在他看來,建筑空間設計應該變革保持為形式的理論,不要再過多的研究討論比例、幾何造型、構成等因素,而應該轉向當代藝術領域,特別是觀念藝術。努維爾將目光投向觀念藝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從中汲取營養,激發想象力。他設計中標的中國美術館新館的設計方案中(圖4),整個巨大黑色體塊建筑看上去厚重堅實,但建筑空間則自由舒展,并且自由靈活。讓·努維爾對中國美術館建筑空間的詮釋體現了中國精神與中國意境。努維爾將中國水墨中“墨”的概念引入設計之中,它即是“墨寶”又是“墨堡”,當藝術作品在美術館中展示時,就像墨在宣紙上表現出的靈動一樣(圖5,圖6)。

圖4 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方案

圖5 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方案

圖6 中國美術館新館設計方案
波普精神對美術館建筑空間功能型的改造使得美術館更顯親和力與公眾性;極少主義帶來的極簡觀念,我們看到凈化后的美術館建筑與環境的融合,美術館空間結構的舒展與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觀念藝術帶來的理念的更新,美術館建筑空間尋找到了自身的真正的載體,豐富了空間形式,實現任何想象的可能。它們使當代的美術館以一種“先鋒”的姿態,去把握更多豐富的手段與思考模式,去實現當代藝術與美術館建筑空間的完美互動與結合。
在今天,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間,不能僅僅依靠建筑理論與技術的發展來實現,需要關注的是美術館與當下的文化生活,當代藝術觀念的發展,以此來構筑美術館由內而外的豐富體驗。
TU242.5
A
1674-8883(2016)16-000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委托A類項目課題“從經典藝術到大眾文化的嬗變及規律研究”階段成果,項目批準號:2011WT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