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純
德諺有云,“選擇是一種折磨”。今天對此體會最深的,可能莫過德國總理默克爾。面對其領導的基民盟在柏林遭遇的二戰后最低得票率,她明確表示承擔責任,并首次承認,對于幫助難民移民融入新社會,德國準備不足。從一年多前她那充滿愛心和底氣、呼吁德國民眾接受難民的座右銘“我們能做到”,到今天令人唏噓的“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們不得不感嘆——情懷好溫暖,現實太骨感。
對比基民盟在萊法州、巴符州及默克爾自己選區梅前州的慘敗,成立不足三年、以反難民和“疑歐”主張吸引民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以14.1%的得票率首次挺進柏林市議會,并在德國16個地區議會中的10個擁有席位。無疑,難民政策已成為主導德國選民投票選擇的一個主要因素。
一年多前,當敘利亞、伊拉克難民大舉涌入歐洲之際,無論是出于人道主義的道德理想、歐洲事務主要決策和承擔者的擔當,對歷史上的難民記憶和兩德統一經歷的感懷,抑或是基于人口老齡化下引進年輕勞動力的現實考量、對以往德國接納土耳其勞工成功經驗的首肯和德國管理執行能力的確信,默克爾和大多數德國民眾選擇開門接客。德國人的慈愛情懷、熱烈掌聲和“默大媽”的仁厚曾經讓無數難民潸然淚下。從昨日的鮮花掌聲,到今天的抵觸反感,德國民眾態度極大嬗變,心路歷程值得回味。
在歐盟,默克爾和德國政府原本指望《申根協定》中專門針對難民問題的《都柏林協定》,無奈多數成員國自掃門前雪;此后的強制難民分攤機制因遭到一些國家的堅決抵制,遲遲得不到落實;原本指望通過與土耳其簽訂協議,關上難民涌入的水閘,但土耳其軍事政變等一系列麻煩令協議執行橫生變數。其他歐盟成員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和“你能你上”的揶揄心態令德國民眾惱火。
德國去年有113余萬難民蜂擁而入,以高效聞名于世的行政體制也難以招架,普通民眾和難民的雙邊不滿與時俱長。歲末年初令人震驚的科隆大規模性侵事件是個轉折點。7月,德國遭遇史無前例的連環恐怖襲擊事件,不僅打碎民眾的安全感,且更因多名肇事者為外來難民,令主流社會對難民和穆斯林族群的疑慮得到強化。再加上德國另類選擇黨等團體的挑撥,默克爾及其政黨的“難民歡迎政策”受到極大掣肘。連其姐妹黨基社盟都與之公開叫板,要求限制難民年度進入數量。
顯然,面對冷酷的政治現實,務實的默克爾已經注意到民意的轉向,并事實上收緊難民政策。顯然理智會戰勝情感,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好事需要好技巧。這個表態是否代表改弦更張?能否贏回德國民眾?而這對歐洲一體化又意味著什么?我們等待明年的分曉。▲
(作者是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