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
通過跟師和長期的思考,近年我提出了“中醫是尚禮的醫學”的觀念。這個觀念不是我創造的,孫思邈在他的著述里已講到“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學作為一門醫學,療效是硬道理。中醫不僅要近期療效,更要遠期療效,這就要對“醫”有一個長遠的考慮,有一個深入的認知。
醫為仁術
什么最能體現中醫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我認為是“醫為仁術”。“醫為仁術”這個提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正因為太熟悉了,反而容易忽視它的意義。這些年我對這個提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 發現它是我們能夠從理念、精神、文化這三要素去認識中醫的重要門徑。
我們經常講中國文化的四大元素,是儒釋道醫。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醫緊接其后,可見醫之重要。所以,儒釋道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從這個角度看醫,那醫就不孤立了。我們經常講“中醫是生長在中國文化土壤里的瑰寶”, 那么這個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儒釋道。所以,中國文化之間要貫通起來,真正地貫通后,理念、精神與文化這三要素自然具足。
儒家以“仁”為本。《論語》開篇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后緊接著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一旦有了這個“本”,儒家的道統就建立起來了。那么這個道統走的是什么線路呢?走的是孝悌這條線, 由孝悌而忠信而仁義,最后達到“仁者愛人”。這是“仁”在儒家的地位。
“仁”在佛教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佛的名號了解,“佛”在梵語里叫“Buddha”,是覺悟的意思。佛有很多名字,而釋迦佛一個很形象的稱謂叫“能仁”。“能仁”是佛!當然這個“能”是根本的“能”。由“能仁”這個稱謂可知,佛教認為,人性最根本的“能”之一就是“仁”(另一個根本的能是智慧), 如果人性中這個根本的“能”全面地展現開來,那就意味著成佛。而仁的另一種表達便是慈悲,為什么所有成佛的人都很慈悲?就因為他的根本是仁。
道家對“仁”的認識似乎有一點奇怪,道家經常不以仁為仁,如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廢有仁義”, 是不是老子不講仁呢?非也。不是老子不講仁,而是不以仁為仁,不執著仁。為什么不執著?因為這是道的本體、道的本懷,道之外沒有仁,所以你在道外去尋仁,實際上已經離道十萬八千里了,他講的實質是這個,實際上跟佛教講能仁是極其一致的。
醫怎么看待仁?我們從“醫為仁術”這個提法就能大致體味到仁與醫的關系。“醫為仁術”,學中醫一定要對其有根本的認識,否則為醫是很困難的。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太公的這個定義把仁的內涵很巧妙地勾勒出來了。我們看“仁”的造字,左邊是一個單人旁,右邊是齊頭的兩橫。右邊的這兩橫,上一橫表天,下一橫表地,左邊的單人旁表人。所以,仁的造字已然涵括了天地人的要素,也就是三才的要素。我們中醫是研究什么的?如果說中醫有一個范疇,那就是三才, 就是天地人!《內經》講:“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長久。”大家想想看,這不就是仁嗎?不就是仁的造字所現嗎?
“天有時”,天給我們的是什么?太陽的東升西降,月亮的陰晴圓缺,天體的運行帶來時間的變化,帶來四季的變化,帶來寒熱溫涼的變化,這就叫天有時,時是天的一個要素。地呢?有財,具足財富。因為萬物都生長在大地上。那么人呢?人處于天地之間,人能否享用到天時地財?那就要看能否與之相共了。太公對仁的定義,充分揭示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天地人之間的相共相和。
人必須跟天地相共相和,才能得到天時地財的養育,才會感受到天地的恩德和眷顧,這個就叫作仁。天地每一剎那都在給予我們,而我們卻渾然不知。前段時間我在思考“感恩”這兩個字,感到非常震撼。感是什么?感是感應、感知、感通,傳統文化非常強調這個“感”。
圣人告訴我們,對于天下之道、天下的學問,我們透過什么方式才能知道?通過感通。這是做傳統學問的關鍵。不知感通,上不了路!那什么是感恩?對于天地的恩德,我們首先要能感知到、感受到、感覺到,這叫作感,這是最大的感,但蕓蕓眾生有幾人能感知到天地給我們的恩德?知感恩者仁也。我們必須跟天地有這份感,才能跟它相和,最后才能建立仁的次序,才能跨入醫的門檻。
此外,大家可能分不清楚我是講人類的人還是仁愛的仁?但你有感恩心你就分得清楚,感通嘛!從語音上,我們分不清,因為人、仁是一個聲音。老子講,“聲音相和”,為什么仁和人是同一個聲音,大家想過沒有?我這些年研究文字,覺得文字最大的奧秘在聲音里,而不在六書里。聲音為文字之本,六書為文字之末。何以故呢?大家想想,人類開始用聲音來表達思想,多少年之后才有文字出現?我們追溯到文字的起源,最多不過八千年。在有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有太長的時間是用聲音在表達思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聲音,尤其是同聲同音字,這是奧妙中的奧妙。
為什么人類的人和仁義的仁同音?這就意味著二者的必然聯系。仁者人也,人者仁也。所以,我們作為立于天地之間的這個人,你必須是懂得仁的,你必須是能夠跟天地感通的。人能夠與天地共,你才符合人的基本條件。圣人造字,把兩個不同的字放在一個聲音里面,必有其甚深的法義隱含其中。仁與人的聲音相和,實際上已經揭示了仁是人的本能。
為什么說醫為仁術呢?因為醫就是去認識這個本能、去體察這個本能。中醫所要做的事情不就是這樣嗎?細細品味,確實是這樣。所謂中醫就是去認識、體察人的這一本能,而人的健康(或康健)就是具足這一本能。如果違此或者失此本能,就是疾病。據此,我對醫作出了以下的定義:察知違失本能(仁)之所在而調之,使恢復本能(仁)者,即為醫也。故曰:醫為仁術。
醫何以為仁術?它是這樣一個路線。不僅是從道德層面講,醫要有父母心,這當然是必需的,而這個父母心亦另有深意,父母心就是天地心,就是仁!失卻此心,必然患病。醫的責任、醫的功用就是去體察、去認知他如何違失此心,并使之恢復,這就叫作醫。醫為仁術,是在這個層面安立才堪稱仁術,否則,只能說這是一個道德的口號,而不具有學術內涵。如果我們由此深入思考,那醫為仁術就具有深廣的學術空間,它就真正體現了理念、精神、文化這三要素。
禮是達成仁的路徑
中國是禮儀之邦,尤其儒家,非常強調禮,六經中專門有一部《禮經》。“禮”講的是什么,禮的旨歸和作用是什么?我們透過《論語》《禮記》可以大致作一個歸納,禮實際講的是規矩、次序。那么規矩和次序,又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呢?是為了實現一!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先看看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可以看作是軍隊的禮,是每一位軍人都必須遵從的規矩和次序。這個規矩、次序、這個禮是為了實現什么?是為了實現步調一致、萬眾一心。所以,我們的禮、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實現一,我們要有這個認識。
禮的旨歸是為了實現一,而一又是什么的根本呢?是整體性的根本!亦即中醫兩大特征之一的整體觀念的根本。一的現代表述是一致性,因為只有一致才有可能整體。所以,禮實際上是為了實現整體性。為什么說中醫是尚禮的醫學?至此,大家應該略有領受。
近年我讀了歐文·拉茲洛的一本書,印象很深,作者曾經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獎。他的這本書叫《全球腦的量子躍遷》,我很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的很多內容我雖然也沒讀懂,但對于它對一的表述、一致性的表述,卻感到非常贊嘆。一致性是現代科學領域的頂級觀念,由于量子之間的干涉或纏繞,導致量子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一致性,而由量子的一致性,就帶來了一切領域的一致性。
生物有機體的一致性包括內在一致性和外在一致性。 內在一致性的水平決定器官的健康水平,這不就等于告訴我們,整體性的水平決定機體健康的水平!如果一致性遭到破壞,變成非一致了,疾病便會隨之而生。而內在非一致性極端的例子就是腫瘤!腫瘤為什么會產生?腫瘤就是一群異化的細胞。它的細胞分裂已經脫離了機體的一致性、整體性,這就是腫瘤。 外在一致性,是有機生物體跟外在的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家庭、工作等的關聯方式,這實際上就是講人與天地、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中醫的整體性不單講人自身是一個整體,它更強調人與天地與社會是一個整體。
內外一致性之間的關系,是內外相互聯系、相互增強,和則共和、壞則共壞,這是現代科學最前沿的認識,由此不難發現,它與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完全契合。
中醫:尚禮的醫學
為什么說中醫是尚禮的醫學,這是有甚深依據的。平人者不病,非平人者必病。既然非平人者病,那怎么去解決? 我們看《內經》給出的治病總則“無問其病,以平為期”,不管你是什么病,腫瘤也好,感冒也好,SARS 也好,統統地都是以平為期。因為“平人者不病”!那如何以平為期?仍然是:損有余、補不足。“損有余”在中醫治法中叫瀉法,補不足自然是補法了。所以,中醫的千法萬法,不離補瀉兩法。有的人不了解中醫,看到補瀉的字眼就不以為然,殊不知自然是靠什么來維持平和,是靠什么來保持一致性?靠的就是補瀉(損益),這正是天道的大手筆!我們對中醫的信心就是建立在這個上面。大家想想,天道堅不堅固?長不長久?如果天道堅固長久,那中醫也一樣堅固長久!我們要有這種自信,這是文化的自信、精神的自信,也是觀念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