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
我們社區設立了一個居民讀報平臺,名字叫社區《新聞聯播》。我榮幸地被聘為社區《新聞聯播》的編輯兼男主播,老伴則受聘擔任女主播。
這個《新聞聯播》是有次大家在一起閑聊,一個社區居民說:“我喜歡看看報、讀讀書。可是年紀大了眼睛不利索,要是有誰給我念念新聞,那該多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就找社區書記提議:“咱們辦一個社區《新聞聯播》吧,滿足社區居民關心天下大事的精神需求。”書記聽了也很支持我這個想法,并將這個任務給了我和我的老伴。
我在報社工作多年,深知辦社區《新聞聯播》的工作就是宣傳思想工作,含糊不得。所以,我天天早晨都把鬧鐘定在“6”字上面,定時起床,打開電腦,仔細閱讀新聞,從中選出社區黨員群眾關注的新聞,做好編輯工作,為每天早晨9點半社區《新聞聯播》準時開播做前期準備。
有一天早晨,我醒來天已大亮,看見電腦前面坐著老伴。老伴解釋說:“昨天夜里你胃疼,翻來覆去到天快亮了才睡。今天早晨,我特意把鬧鐘悄悄撥慢了,想讓你多睡一會兒。”看我著急了,她又指著手里的稿子告訴我:“為了不耽誤節目,我已經幫助你編輯了一些新聞,你起床后再給把把關吧。”

老伴的體貼令我一陣感動。接過她編輯的稿子,又讓我對她刮目相看。她幫助我編輯的當天新聞,既沿襲了我以往的風格,保留了涉及各級政府部門的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治安、安全防范方面等內容,還別出心裁地增加了農產品價格、天氣預報、養生保健等話題欄目。
老伴看我“審閱”得仔細,便說:“沒有來得及征求你的意見,增加這些欄目行不行?”我說:“不是‘行不行,而是太行了!”其實,隨著聽眾數量日益增多,我也開始思考新的問題:都說“人多口雜,眾口難調”,社區《新聞聯播》也不能天天一個“腔調”,應該將播報內容趨向多元化,這樣才能滿足不同聽眾的需求。沒有想到,老伴已默不作聲,先行于我。老伴得到我的認可,說了實話:“這是我私底下征求大家意見才想出來的主意……”
我倆對社區《新聞聯播》進行的第一次改版,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有了這一次改版的成功經驗,我們常常去收集居民群眾意見,以便按照大家的意愿,把社區《新聞聯播》辦得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一眨眼一年多過去了,我和老伴為辦好社區《新聞聯播》,雖然忙忙碌碌,但是累并快樂著。我們倆天天有事情做,忙忙碌碌中沒有了寂寞,身體比過去好多了!更讓我們有成就感的是,不僅社區書記夸獎我倆“老當益壯”,而且我們擁有一大群“粉絲”,居民們看見我們都顯得格外親近。更重要的是,我和老伴攜手互助,學習提高,在共同服務社區的過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感情融洽,日子充實,晚年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