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是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然而這也是一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城市。截至2016年5月,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95.3萬人,約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2.68%。2012年,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過議案和提案,建議成立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志愿者組織,引起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泉州遂于2012年10月成立全省首個專門助老的志愿者組織,取名為“泉州市老齡服務志愿者協會”。協會成立以來,秉承“今天我幫你,明天他幫我”的志愿助老理念,踐行“尊老敬老,孝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在為老年人助學、助醫、助困、助樂、助健康、助日常生活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老年人的充分認可。先后獲得全國首屆“敬老志愿服務模范單位”“全國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泉州市4A級社會服務組織”“泉州市敬老文明號”等榮譽。
一、宣傳發動,不斷擴大志愿助老組織網絡
老齡服務志愿者協會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壯大助老志愿者隊伍,推動泉州市老齡委下發《關于抓緊招募老齡服務志愿者的通知》,明確助老志愿者招募的范圍、標準和辦法。縱向,我們推動縣(區、市)和鄉鎮、社區(村)都要建立助老志愿者組織,與老年人生活和養老相關的行業成立專業化助老志愿者分會。市協會成立教育、電力、郵電、自來水、移動通訊、醫療衛生、法律援助、心理咨詢、困難救助、文體旅游等12個個性化、專業化分會。橫向,我們推動行業協會、愛心企業、大中專院校和公益團隊建立志愿助老服務隊、工作站等組織。全市目前已有助老志愿者組織316個,助老志愿者總數達20000多人。基本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志愿助老網絡。助老志愿者招募起來以后,我們采取以會代訓、短期培訓、開辟講座、經驗交流、老志愿者言傳身教等措施提升人員素質,還聯合有關部門和主流媒體,在全市開展為期半年的“尋找最美助老志愿者”活動。在全社會引起積極反響,起到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整合資源,不斷提高志愿助老的保障能力
在解決“有人做事”的同時,我們著力解決“有址議事,有錢辦事”的問題。大多數助老志愿者組織都達到“五有”要求,即“有牌子、有辦公議事場所、有助老活動臺帳、有助老活動計劃上墻、有必要的經費保障”。為確保志愿助老必要的資金和物資需求,我們在取得協會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的同時,采取動員愛心企業捐款捐物,愛心人士義買義賣,慈善機構專項列支,文藝團體義演義唱,以及企業慶典擠一點,商業宣傳讓一點,個人婚慶捐一點等形式,聚集各方面資源,為志愿助老活動提供保障。比如,清華大學總裁班在泉州的近千名學子都是年輕的企業家,我們抓住有利時機,大力宣傳志愿助老的義舉,倡導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突出志愿助老,讓他們在成立“清華總裁經濟促進會”的同時,成立志愿助老服務隊。服務隊組織清華學子與老年人一同過生日,發動企業捐款捐物,舉辦義買義賣活動,先后為協會籌集數十萬資金和一輛協會用車。民生銀行泉州分行和泉州銀行、泉州農商銀行、泉州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把金融服務和志愿助老結合起來,把志愿助老文化融入金融業務宣傳,開辟老年人金融服務窗口,策劃志愿助老金融產品,不僅營造志愿助老氛圍,同時還為協會活動捐助款項。工會是職工的“娘家”,我們還借助工會的力量,把對離退休困難老職工和老勞模的慰問、外來工隨居老年人的關愛納入志愿助老的范圍,由工會提供資金支持,協會組織志愿者進家入戶助老服務。
多措并舉讓協會得到有力的財力物力保障。同時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愛心在社會涌動,孝老敬老助老是積德行善,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就有取之不盡的源泉。
三、項目帶動,不斷擴大志愿助老服務的受益面
志愿助老成效的大小,關鍵看老年人受益面的多少。為了不斷擴大志愿助老的覆蓋面,我們把為老年人助醫、助樂、助學、助困、助生活等策劃成一個個項目,達到做成一個影響一片的效果。在助醫方面,我們成立志愿助老醫療衛生分會,由醫療衛生系統的醫務人員組成志愿者,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有的長期堅持深入養老院和鄉村老年協會為老年人講學送醫,有的在泉州老年人服務中心長期堅持義診,一年365天從未間斷。有的對鄉村看病不便的老年人訂制個性化治療方案,堅持送醫送藥上門;在助樂方面,協會成立志愿助老旅游文體分會,成立太極拳志愿者輔導組、廣場舞輔導組,老年人旅游策劃組等專業性志愿服務組織。同時與老體協配合,在老年人活動中心成立各種老年人興趣小組和志愿者服務隊,較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娛樂需求;在助困方面,我們專門成立老齡服務志愿者困難救助分會,由分會掌握困難老年人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制訂救助方案和籌集救助資金。兩年多來,已有2000余名困難老年人得到協會的救助;在助生活方面,我們成立電業、郵政、電信、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專業化、個性化分會,小到老年人家中修電路換燈泡、手機使用、快件收寄、油鹽醬醋采購,大到失能老年人日常護理、走失老年人尋找,孤寡老年人的臨終關懷,時時處處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泉州“真情在線公益團隊”作為協會的一個活動組,他們從線上發起組織志愿者,到線下走進養老院和空巢老人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志愿服務。他們長期為多名失能空巢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糞便清洗、衛生打掃、剪甲理發、臨終關懷等服務,深受社會的廣泛贊揚,被中央文明辦表彰為“全國優秀志愿者活動組”。
四、健全機制,不斷形成志愿助老活動新常態
協會通過制度化建設,著力改變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形式化、政治化、節日一陣風的傾向,努力形成志愿助老新常態。一是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一幫一、多幫一”的志愿助老機制。發動在職人員當好助老志愿者,與本單位本系統離退休人員結成“一幫一或多幫一”對子,開展扎扎實實的助老服務。對本單位無法照料的失能老年人,由協會組織大學生或專業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務工作。二是積極探索志愿助老與社工助老相結合的路子。協會成立社工部,承接部分政府轉移職能,為需要幫助的老年人開展購買服務。社工部已擁有一支專業化、注冊制的社工人員隊伍。社工人員兼有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雙重身份,從而壯大志愿助老力量,提升志愿助老實效。社工部成立短短一年多來,受益老年人已達千余人。我們還以社工部為依托,成立一所失能老年人護理院,目前已為50多名失能孤寡老年人提供全日制護理服務。三是把志愿助老服務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鄉鎮(村)老年協會活動和老體協、關工委、老干部服務中心的老年人服務結合起來,把志愿助老融入到涉老組織的活動中,使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經常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