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亮

4月29日,著名作家陳忠實因病逝世,享年73歲。次日,習近平、劉云山、王岐山等中央領導人為其送上花圈,以緬懷這位文壇巨匠。這位寫出了大氣磅礴的史詩級小說——《白鹿原》的文壇大家,不僅是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生前還是中國作協副主席。縱觀陳忠實的一生,從不沾“名人”和“官場”習氣,忠于文學的他始終像個鐘情大地的樸實農民。
厚積薄發20年,從農民到專業作家
1942年,陳忠實出生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西蔣村(今屬西安市灞橋區)一個農民家庭,這一帶舊時曾被稱作“白鹿塬”。 他父親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個能打算盤,也能寫毛筆字的農民之一。陳忠實上初中時,每隔一段時間,不管風雨冰雪,父親都會騎著自行車馱著一口袋饃給他送到離家很遠的學校;除了饃,父親還會從自己珍藏的一大木箱書籍中,時不時拿出幾本給他捎去,包括帶給他文學啟蒙的《三里灣》一書。《三里灣》的作者趙樹理對陳忠實來說是陌生的,但書中描述的三里灣的農民和農村生活卻讓他感到熟悉和親切。在驚訝和欣喜之余,他把趙樹理的小說全部借來閱讀。
陳忠實有一件終生難忘的事:1981年冬天,他76歲的父親因病去世了,父親臨終前的一番話,讓他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久久難以釋懷。父親說:“我就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讓你休學,那年一休學,就耽擱了你20年。”
時間倒回到1960年,陳忠實的哥哥要考師范了。父親愧疚地對陳忠實說:“我實在沒辦法了,家里也沒有什么可賣的了,你年齡小,先休學一年,讓我先把你哥供到考上師范學校以后,你再去讀。”陳忠實和父親都沒想到,這一個決定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一年后,當陳忠實復學參加高考時,“大躍進”造成的大饑荒和經濟嚴重困難迫使高等學校大大減少了招生名額,陳忠實落榜了。大受打擊的他埋怨父親那次勸說他休學。父親說:“做農民怎么了?農民也可以活命!”
高考落榜后的陳忠實并不甘心重復祖輩世代農耕的生活,于是,他白天在田間忙碌,晚上則在家繼續看書、寫作。當時,他遭到不少鄉鄰、親朋的譏諷:“大學考不上,莊稼活又干不好,還天天書不離手,你這就是不務正業嘛!”不光鄰家嬸子這樣數落陳忠實,連他的父親也看不慣兒子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但此時的陳忠實已經找到他努力的方向——寫作,他的夢想是成為趙樹理那樣的大作家。
1965年,陳忠實的散文處女作《夜過流沙溝》在《西安晚報》副刊上發表了,這讓他從自卑和痛苦中走了出來。當年,他又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了五六篇散文,雖然他明白離一個作家的距離還十分遙遠,但這無疑堅定了他當作家的信心。與此同時,他還成為家鄉學校的一名民辦教師,后進入人民公社當干部。
1968年,陳忠實與未讀完初中的妻子結為伉儷,后來生下了二女一男。那時陳忠實在農村工作,每月工資才30多元,卻要養活一個五口之家,生活很拮據。在最困難時,孩子的尿布、褲子都沒有替換的。
1978年秋天,陳忠實調入西安郊區文化館工作。在此期間,他除了工作就是讀書,不斷對自己進行反省總結,以便皈依文學。1979年,他憑借短篇小說《信任》獲“全國優秀小說獎”,之后,他的中篇小說、報告文學又接連在全國獲獎。陜西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陳忠實的好友李星評價他的創作時,說:“陳忠實寫作初期的最大特點是:農村日常的種種色色,在他筆下尤顯逼真,充滿了強烈的美感。”
1982年冬天,陳忠實調到陜西省作協專業創作組工作,終于完成了當一名專業作家的人生理想,他高興極了。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他,索性背著鋪蓋卷從城鎮回到農村老家,徹底清靜下來,讀書,思考,寫小說。
他要寫一部帶進棺材的小說,妻子背饃支持
1987年,陳忠實到長安縣(現西安市長安區)檔案館查閱縣志和文史資料時,遇到一個搞文學的朋友,晚上倆人一起喝酒,朋友問他:“以你在農村的生活經歷,寫一部長篇小說還不夠嗎?怎么還要下這么大功夫來收集材料?”陳忠實喝下一口烈酒,認真地說:“我現在已經45歲了,我一定要寫一本在我死的時候可以當枕頭的小說。不然,就愧對了我熱愛一輩子的文學!”
關中民俗,亡者入殮,頭下要有個枕的東西,陳忠實選擇的就是一本可以枕著帶進棺材的長篇小說。
根據專業技術干部的農村家屬可遷往城鎮的相關政策,陳忠實的妻子以及子女4人的戶口,此前已經由灞橋區的西蔣村遷到了西安市。戶口和人事關系雖進了城,但陳忠實還是決定回到農村祖屋去寫《白鹿原》,因為更安靜,也更接地氣。為了安心創作,他還辭去了當時掛職的中共灞橋區委副書記的職務。
在西蔣村那個農家小院中,陳忠實每天自己開火做飯,洗鍋洗碗。他坐在一把小竹椅上,身前是歪了一條腿的小圓桌,大名鼎鼎的《白鹿原》就產自這個破舊的小屋。1988年清明前后,陳忠實打開大16開的硬皮筆記本,寫下《白鹿原》草稿開篇的第一句:“白嘉軒后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寫作過程中,文思阻塞時,陳忠實會走出村莊,走近塬坡的樹林,那里是一個寧靜而親切的世界,他能靜下心來。
妻子王翠英經常從西安趕過來給陳忠實送蒸饃,走的時候再給他搟好一大堆手搟面。餓了,伏案疾書的陳忠實就起身下一碗面,或者把蒸饃放在火上烤得焦黃,那時雖然吃得特別簡單,但他卻感覺美味無比。如果妻子太忙,沒時間給他送,他便回到城里的家中,再背饃回鄉下。陳忠實感慨,自己與背饃結下了不解之緣:少年時為讀書從鄉下背饃到城里,中年時為寫作又把饃從城里背到鄉下。
在家鄉創作期間,鄉黨要辦事,凡是想到陳忠實能辦的,不管他是在讀書,還是正在構思寫作,就徑直進門找他說事。從代人寫信、寫對聯,再到當紅白喜事賬房先生,他有求必應。
《白鹿原》是陳忠實一生的代表作,它以陜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小說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涵的典型形象。這本被譽為“中國的民族秘史”的長篇小說的創作歷時約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