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人 仲 實
?
深圳背后的全球創新圈
本刊特約撰稿人 仲 實
全球化的創新發展,成就了今天的“新深圳速度”,更保證了在中國經濟“換擋”過程中,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擁有蓬勃動力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深圳經濟特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華為、比亞迪到大疆創新、光啟研究院,從政府部門到創投機構,從創新園區到眾創空間,從“三天一層樓”到“一天46件發明專利”深圳創新之路的背后是深圳企業全球創新圈的悄然成型。
“世界末日種子庫”一年只開啟兩三次,通過5道冰封的大門和一條百米多長的隧道,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種子的存儲架映入眼簾。從2008年至今,這里已存儲了來自71個國家、84個機構的種子樣本,將“保障全球食物的終極未來”。
作為第一個與“世界末日種子庫”合作的中國公司,華大基因將利用其強大的基因測序能力,參與共建全球農作物數字庫的工作,并在基因信息數據、生物樣本采集、存儲管理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上合作。
同樣是在北極圈附近的全球最北超百萬人口城市——俄羅斯圣彼得堡,比亞迪純電動大巴即將投入當地公交運營測試。北極圈共穿越8個國家,比亞迪的電動車已行駛在除冰島外的7個國家。“除了南極洲,比亞迪的電動車已經遍布全球六大洲。不過如果企鵝也需要,比亞迪會馬上進軍南極。”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自豪地說。
北極圈上的深圳元素背后,是深圳企業的全球創新布局。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經濟中心,1小時車程內密集分布著眾多科技創新企業。5 月6日,深圳光啟集團的全球創新共同體孵化器在這里成立,這是中國科技企業首次在以色列設立非財務投資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
光啟集團董事會主席劉若鵬說,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心之一,是創新資源的“超級市場”,在未來科技領域有無比巨大的能力和潛力。以色列深藍環球公司(Indigo Global)合伙人多里安·巴拉克則表示,深圳與特拉維夫這兩個創新城市之間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

一名創客在廣東深圳南山區的"柴火創客 空間 "觀看
深圳企業對外投資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研發機構成為對外投資的新熱點。2014年,深圳投資額200萬美元以上的研發企業新增54家。截至2015年底,深圳設立境外企業和機構達數千家之多,分布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比亞迪、華大基因等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立研發中心。
以華為為例,華為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45個培訓中心、36個共享中心。正是全球研發布局,讓華為聚集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進行協同創新。依靠全球創新,華為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機廠商。
正是全球研發布局,讓華為聚集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進行協同創新。依靠全球創新,華為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第三大手機廠商
在位于深圳總部的7樓展廳,華大基因把在世界各頂尖科研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集結在一面巨大的“論文墻”上。華大基因迄今發表論文1355篇,其中213篇發表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學術刊物。在《自然》雜志增刊發布的“2015自然指數-科研合作”報告中,華大基因在科研合作方面位居全球產業機構首位,超越IBM、羅氏、三星等世界著名公司。
“中國的科學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扮演追趕者的角色。但華大基因在基因研究中處于第一梯隊,時不時還能領跑。”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華大基因早年的發展是完全的科學驅動,每年發表大量論文,近幾年開始提出如何滿足市場需求,面向大眾市場,進行預防出生缺陷等方面的產品研發。
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深圳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深圳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3308件,平均每天36件。
在位于坪山新區的騰勢電動車工廠,機器轟鳴。擁有130年先進經驗的德國戴姆勒集團與只進入汽車工業13年的深圳企業比亞迪,在這里聯手打造中國最好的電動汽車。“為了電動車技術,奔馳的造車經驗向比亞迪開放。”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張卓說。
“只有真正創新的產品才能走出去。”王傳福說,代工時代的比亞迪只能跟著國際廠商出去,而現在“走出去”的是創新產品,“比亞迪是以技術贏得了奔馳的尊重。”
從生產貿易到服務貿易,從產品流動到信息流動,當下的全球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正在從貿易、生產的一體化向信息、知識的一體化轉變。信息、知識及擁有它們的人才成為地區發展最核心的戰略資源。
全球貿易因為航海技術的高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而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則正在改變人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所奠定的全球化格局。“歐美技術-中國制造-全球銷售”的全球生產貿易鏈條正伴隨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的到來,進行著重組和價值鏈的重新分配。利用德國的工業資源,聘請美國的設計研發人才,到日本收購模具材料廠商,到以色列收購高科技公司,深圳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資源,謀求從代工制造向創新創造的轉變,占據在全球知識生產和創新分工中的更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