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 合肥 230026)
互聯網+助推安徽文化產業發展
劉志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 合肥230026)
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人才輩出,文化元素獨特。隨著安徽“文化強省”戰略的實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市場日益活躍,文化創新持續增強,文化成果不斷涌現,文化影響力迅速提升。面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與文化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時代潮流,正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產生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如何借力互聯網+,助推安徽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彰顯安徽文化元素、整合安徽文化資源、創新安徽文化產品、提升安徽文化價值、激發安徽文化活力,需要高度重視、深入謀劃并有切實行動。
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文化資源的創新整合作用,以促進文化企業轉型為重點,推動各類文化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文化互聯網企業或平臺,引導和推動一批網絡化、智能化、創意型、創作型的現代文化企業運營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培育多樣化文化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促進文化產業全面轉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要向網絡內容提供商轉型,按照用戶思維向市場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文化休閑服務業要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對接互聯網,通過線上線下(O2O)互動參與,線上創意、宣傳,線下服務或消費者參與文化體驗;推動互聯網與工藝美術品、文化產品、用品和專用設備生產融合,提升生產制作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整合產業鏈資源,提升文化產品協同制作水準,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逐步構建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隨著全面奔小康進程的加快,人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后,文化需求就成為人們下一步快速成長的需求。文化產業的轉型關鍵在于文化企業,文化企業的轉型關鍵在于如何面向社會大眾的需要,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可以通過新的形式來呈現,新的媒體來傳播,如果文化企業不能夠與新媒體、互聯網對接,就難以順應新時期人們文化消費方式,就難以被社會大眾傳播和接受。文化產業轉型,實現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安徽文化產業的企業要緊緊抓住這一發展趨勢帶來的機會,快速實現產業轉型,爭取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機會窗”,實現飛躍式發展,將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產品,在虛擬世界里傳播到世界各地,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將會帶來無盡的發展潛力和強勁的傳播機會。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及文化事業單位,尤其是企業,都要考慮運用互聯網+,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文化內容,借力互聯網推進安徽文化產業上新臺階。
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文化產業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文化創意創作為重點,推動文化企業、文化人和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創新,大力發展眾包、眾創、眾籌、眾銷等互聯網時代新模式,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創意創新、資金支持、推廣銷售,打造文化產業新引擎。大型文化企業要建立交互式創新平臺,面向社會大眾實行“眾包模式”,提高文化創意創新來源,了解大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讓社會大眾參與到企業文化產品創意創新中來,甚至參與到文化產品制作中來,構筑文化“粉絲經濟”。鼓勵大型文化互聯網企業,開放平臺入口、數據信息、創作開發工具和市場傳播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提高民間參與文化創新創業水平。引導發展文化創意創新“眾創空間”,支持文化創意咖啡、開放實驗室、創意創新工場、文化創客空間、文化人創業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大力支持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建立文化企業孵化器、文化科技園、文化創意集群區發展;引導文化人、文化企業借力大型眾籌平臺,籌資創作文化產品或作品;鼓勵采取“眾銷模式”,發揮文化產品作品市場價值,加快發展“互聯網+”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網絡體系。
文化創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頭,搭建互聯網文化創意平臺,讓社會大眾參與文化創意創作,將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文化創意匯集成巨大的文化創意資源,為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來源,這是文化產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關鍵環節。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創意匯集的可能,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參與的平臺,我們應該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應該懂得“高手在民間”的深刻內涵,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構筑多種形式的互聯網,讓政府、文化人、人民群眾和文化企業鏈接在一起,充分發揮網絡效應,匯集各方力量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支持或者直接搭建文化產業眾創空間,匯集文化創客,將文化創意轉化為文化企業,吸引和激發文化產業的“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各城市要積極為文化類眾創空間出臺政策給予支持。文化企業要建立眾包網站(百度百科、維基百科、豬八戒網),面向社會大眾,吸納各種創意,匯集民間智慧為本企業獲取更加豐富的文化創意來源,促進企業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借力于眾籌方式為優質的文化創意項目融資,解決文化產業創新創業原始資金來源。引導中小型文化企業通過互聯網采取眾銷方式,推介文化產品。總之借助于互聯網+,整體推進文化產業創意創新,實現文化產業的新發展。
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文化產品作品的巨大傳播作用,以促進文化元素、文化成果、文化遺產為重點,大力支持各級政府(如旅游局、文化局等)、各類文化協會學會、各文化企業、各類文化人和社會大眾借力互聯網弘揚本土文化、傳播文化作品和產品、宣傳本地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微信成為人們及時化閱讀、及時化傳播的重要工具,需要積極正確使用手機微信傳播手段,條件成熟的機構或個人,善于運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傳播文化作品、產品和地域文化形象。如安徽文化網(政府)、安徽省文化館(事業單位)、安徽文化藝術交易中心(企業)、黃山新安文化(企業)、大美霍山(協會)等微信公眾號,都在傳播文化、文化作品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推進作用。互聯網傳播的無邊界性和文化的強烈滲透性相互融合,移動互聯網的及時性、強傳播性與美好文化產品的欣賞價值高度交融,將大大提升文化傳播力,為安徽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個區域的影響力不僅表現在經濟的影響力,文化的影響力對一個區域來說是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區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安徽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借助于互聯網+展示安徽的文化形象,是新時期重要的手段,文化形象的傳播是文化產業擴展市場滲透力的重要基礎,強化一個區域文化形象傳播,有利于發揮文化的張力,將促進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安徽經濟發展處于全國中等水平,但是安徽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如何通過文化的廣泛傳播來擴展這一張力,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借助互聯網強化安徽文化形象傳播,成為當下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和文化企業迫切需要著手加以解決的重要任務,只有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且切實行動,才能夠更好地將安徽文化形象得以很好的傳播,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鋪墊市場認知基礎,將有利于安徽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鼓勵各類文化創新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把握大眾文化需求導向,加強文化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促進科學技術與文化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構建支撐文化產業升級科技體系。支持以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文化創新平臺,并逐步形成文化創新網絡。推動各類文化創意、創新、創業扶持政策與互聯網開放平臺聯動對接,為文化企業、文化創業團隊、文化產品開發者和作品創作者提供互聯網+綠色通道服務。緊密結合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提升文化企業技術含量,改進文化產品生產工藝,支持文化產業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文化產品附加值。借力社交化媒體,搭建文化互聯網多方共贏平臺,以用戶參與創意、設計、制作、傳播、體驗為導向,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以強化文化底蘊,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借助互聯網實施轉化,以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創新為支撐,以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跨界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方式,特別支持文化產業顛覆性創新項目實施,全面推進安徽文化產業升級。

圖1 文化產業鏈
文化產業是一個上下游鏈條非常長且內涵十分豐富的產業,根據產業鏈基本理論和本人前期研究,認為文化產業鏈包含內容產業、設計制作產業、營銷服務產業和文化衍生產業等多個環節(見圖1),其內在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安徽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整體鏈條打造,并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拉伸或者擴展產業鏈條,充實文化產業鏈內涵,全面整合各種資源,推進文化產業的鏈式集聚,實現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鏈中的內容產業主要來自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成果轉化,依賴于文化創意人才,借助于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充分展現文化內涵,形成符合當今社會大眾需要的文化創意項目或者文化內容;文化產業鏈中的制作設計產業包含內容十分廣泛,傳統的文化設計制作產業如何實現互聯網化,急需要各類文化企業和文化部門深入研究互聯網技術及其規律性,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現代的文化設計制作產業市場化程度高,商業化氛圍濃,與互聯網對接的較好,要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意識,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演化規律及其社會大眾對移動端文化產品展示和消費的特點,順應變化趨勢,不斷更新內容,實現迭代創新。文化產業鏈的營銷服務產業處于整個產業鏈的終端,與文化消費者最近,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形式,如何在文化消費者面前展示,成為各類文化企業必須充分研究的重要課題。只有緊緊抓住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痛點、癢點、興奮點和敏感點”,才能夠刺激社會大眾消費,才能夠成為廣大老百姓的文化大餐。文化企業需要借力于互聯網+,持續不斷地推進文化產品升級,才能夠在文化產業市場上獲得良好的競爭力。文化產業鏈的衍生產業主要是因為文化產品衍生出來的產業,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動漫片衍生出來兒童玩具就是典型的案例,文化產品的衍生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只要能夠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就必然有以此為基礎的衍生產品。安徽文化企業和文化部門的領導要解放思想,緊跟時代潮流,學習互聯網技術,學會互聯網思維,這樣才能夠真正把握互聯網時代變化的脈搏,才能構建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對接,抓住大好發展機遇,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安徽省的新興支柱性產業。
總之,互聯網革命來勢洶洶,越善于借力互聯網,越能夠適應時代變化,越有生存發展機會;疑慮、抵制或等待觀望,都將失去新一輪發展大好機遇。互聯網+安徽文化產業發展,勢在必行,時不我待。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切實的行動,用互聯網激活安徽文化活力,用互聯網提升安徽文化價值,共同推進安徽文化大繁榮、文化產業大發展。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 [2015-07-05].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王劭君.影視文化創意產業鏈及其技術路徑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74-79.
[3]龐建剛,周彬,劉志迎.文化創意產品的定價策略研究[J].軟科學,2012,26(8):40-43.
[4]劉志迎.論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N].光明日報(理論版),2012-06-06.
[5]劉志迎,徐毅,洪進.眾創空間——從奇思妙想到極致產品[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016-02-26
安徽省軟科學基金項目(1607a0202006);合肥市軟科學基金項目(22)
劉志迎(1964-),男,安徽霍山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案例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案例研究委員會委員,安徽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安徽市場營銷協會副會長,安徽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戰略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私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評審專家。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0余篇,著作10多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世界銀行研究項目和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項目首席專家、省部級各類課題40余項,曾獲得國家政策咨詢一等獎、“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稱號,安徽省科技進步獎、安徽省社會科學著作獎、安徽省宣傳部“優秀一堂課”、多項學術論文獎,全國優秀百篇案例獎數項。國家級多項規劃起草組專家之一,曾主持或參與安徽省及合肥市、銅陵市、安慶市等五年規劃編制和咨詢。曾任咨詢公司首席專家數年,為省內外近百家企業作過管理咨詢和培訓工作,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系統咨詢經驗和企業現場咨詢經歷。曾深入數百家大中型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和案例解剖,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為國內外數千名企業總裁、數萬名企業管理人員和營銷人員做過實戰培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EDP、MBA、MF、MPM項目主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