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湯 偉(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研究現狀與趨勢
王敏湯偉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244000)
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現狀主要體現在概念范圍的界定、存在問題及動因分析、發展水平、資源要素影響程度。以及區域發展應對政策等方面。研究趨勢主要表現在歸納總結國內外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結合產業轉移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的定性分析、定量實證分析具體因素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程度,并從政府、產業、企業等不同層面探討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路徑相關問題。
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2010)[1],標志著國家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范圍包含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帶在成立之初即享受了國家和省內的各項政策及資源的支持,經過“十二五”的建設和發展,各方面都取得不少的成果,皖江地區對外貿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學者針對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亦作了多樣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角度、具體內容和技術方法也各展所長,爭鳴爭輝。本文擬在此基礎上,綜述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研究現狀及動態,并深入分析和展望其研究趨勢。
(一)關于皖江城市帶空間范圍及其功能界定的研究
皖江城市帶確立時間不長,早期關于空間范圍的研究也較少,李恕宏(2006)[2]指出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應相互開放、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整體提高,構建合理的城市規模體系和空間組織:以馬蕪銅城市圈為核心,強化主圈建設,以安慶為核心建成副圈,分別以合肥和黃山為核心建成南北兩個輔圈,打造“一主一副兩輔”的皖江城市帶“鷹型”空間結構。此后,李恕宏(2009)[3]又從皖江城市帶的空間格局、范圍、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對皖江城市帶的空間結構研究的代表性文獻進行了剖析,指出皖江城市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是安徽崛起的關鍵,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帶的層次和經濟實力,是推動安徽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關于皖江城市帶區域功能界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承接產業轉移及集群化發展方面。丁家云、雷勛平(2010)[4]從財政稅收、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等方面論證了皖江城市帶在安徽省的經濟地位,同時對皖江城市帶與銅陵市經濟發展進行了梯度分析,并結合國內外產業轉移模式的經驗提出了積極建設和完善產業承接平臺、加強區域合作等建議。程霞珍(2010)[5]闡述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有必要用足先行先試的權利,堅持自主探索與政策扶持相結合,同時充分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從而改善產業承接軟環境。陳寒(2011)[6]從區位商和產業梯度系數的角度,分析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的總體趨勢,并結合縣域實際情況分析其產業集聚度,并從產業集群、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措施。徐軍等(2014)[7]從全球價值鏈動力機制和治理模式的角度出發,建議應實施基于產業集群升級為導向的公共政策、積極培植高級要素、實施目標市場多元化戰略,以促進皖江城市帶專業鎮產業集群快速升級。
(二)關于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界定的研究
在國外關于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內涵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Humphrey和Schmitz(2002)[8]認為,從企業層面來講,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就是指企業通過獲得技術能力和市場能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及從事高附加值的活動。從全球對外貿易產業升級的層次來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包括: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
國內關于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界定方面,隆國強等(2008)[9]認為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應該具有以下兩層涵義:一是通過調整不同地區的對外貿易主導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從而達到國際對外貿易產業水平和國內對外貿易主導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所必須具備的水平。二是進一步挖掘對外貿易傳統企業的深層次功能,向上游生產環節進行滲透,重視技術的自主研發及消化吸收再創新。趙小瓊(2010)[10]認為對外貿易轉型就是:通過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由以密集邊際為主向以擴展邊際為主的根本性轉變,強調外貿轉型是外貿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外貿升級對應的則是結構的優化,最終以實現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外貿競爭力的提升。葉長勝(2012)[11]基于對外貿易結構的概念,具體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方式結構、模式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著重從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角度實證分析了三次產業結構分別對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影響。郭周明(2013)[12]則認為,中國對外貿易經濟轉型升級的內涵就是調整并優化五大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貿易結構、要素結構和企業結構。
客觀上,由于皖江城市帶范圍明確,空間較小,關于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界定的研究相對較少。成祖松(2011)[13]分析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給區域外貿帶來的,改善外貿商品結構、發展加工貿易等機遇,但在可持續發展、國際競爭方面也存在較大威脅和挑戰,應該注重利用比較優勢實現動態轉化。李剛等(2012)[14]指出安徽省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人才流失多、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金融支持及產業政策協調等問題,提出了加大產業集聚效應、做好產業分工協作等建議。胡應林(2012)[15]選取皖江城市帶的9個主要城市為研究對象,利用競爭優勢等相關理論,從產業結構、基礎設施、開放程度等方面實證分析了其城市競爭力水平,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排名靠前,提出了促進產業集群化、提高開放水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建議。
有關學者對皖江城市帶外貿轉型升級存在問題的研究,從產業轉移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外貿商品結構、及貿易自由化理論角度切入的較多。趙蓉(2013)[16]通過地理加權回歸分析,指出了長三角經濟圈對外貿易空間特征明顯,高新技術和機電制造業集中在南京-上海高鐵沿線,民間金融不良循環、外貿單一使得區域對外貿易面臨發展困局。張玉森(2014)[17]利用2003-2013年廣東外貿發展數據,從外貿量性、結構、效益、可持續四個角度構建了外貿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程鵬(2014)[18]從產業轉移理論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皖江城市帶出口貿易存在的自然及社會條件優勢,區域內的鋼鐵工業基礎較好,有色金屬礦藏及加工資源豐富,但是在產業集群、區域粘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金澤虎(2014)[19]在皖江城市帶的典型出口產業實證分析的基礎上,認為皖江城市帶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出口產業結構存在外貿規模較小等問題,并提出優化產業布局、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等具體對策。江浩等(2015)[20]認為合肥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制造業弱、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指出了應該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做強先進制造業、打造現代農業等基本方向。
邱斌等(2015)[21]總結了裴長洪、盛斌等專家關于“新常態”背景下對外貿易形勢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比如對外開放的“新常態”具備外貿外資中低速增長、貿易收益注重附加值、服務和知識產權貿易興起等特征;當兩國比較優勢接近時,產品內或者產業內貿易規模會加大;貿易自由化有助于減少企業中間投入品進口,提升企業要素稟賦結構;知識產權保護對具有無形性、高技術屬性的服務業十分關鍵;人力資本和對外開放度有助于提高出口產品質量;要素價格扭曲較厲害時,出口產品升級較快;外資存在提升了出口貿易增加值率;單位勞動力成本對FDI具有門檻效應;沿海較內地容易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全球產品網絡的深化和廣化有助于貿易反彈和出口的穩定。黃玉霞(2015)[22]從皖江城市帶利用FDI、進出口貿易結構的角度分析了皖江城市帶對外開放存在的外貿依存度偏低、外貿方式單一等問題。
國外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較早,從產業升級及價值鏈的角度探討較為普遍。Peneder(2002)[23]指出,產業升級而帶來的結構紅利為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提供支撐。Ulrike Hotopp、Radosevic(2005)[24]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探討歐洲中部和東部的貿易和產業升級問題,結果發現,上下游間的合作緊密程度、技術研發力度對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有顯著地影響。
國內方面,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較多,但多為定性分析。沈玉良等(2007)[25]指出,我國加工貿易是由跨國公司發起和推動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成本和可行性,是由加工貿易所在價值鏈的跨國公司對價值鏈的控制能力決定的。葉紅雨等(2009)[26]總結了影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等,并建立了計量模型通過實證驗證了這些因素對轉型升級的影響作用。楊碧云(2009)[27]通過研究1995-2008年人民幣匯率變動和加工貿易的關系發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依賴于匯率的穩定性。鄧小華、儲丹丹(2012)[28]研究安徽省服務業利用FDI的現狀,提出利用FDI對安徽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服務業的就業人數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近幾年,專家學者結合外貿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的定性分析,更注重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匯率變動、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等因素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程度。明潔(2012)[29]實證分析鎮江外貿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發現,產業結構對其外貿轉型升級促進作用明顯,而資本投入、FDI和技術進步的貢獻則不足。李筱(2013)[30]提出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國際產業轉移等,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稟賦和產業結構等。劉繼森等(2014)[31]采用1992-2012年的統計數據定量分析了技術水平、要素稟賦、FDI、匯率浮動等因素對外貿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制度對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反之,FDI則呈負向作用,要素稟賦和匯率作用不明顯。張帆等(2014)[32]運用AHP分析法,從外貿轉型基礎、結構、動力和資源效益等方面實證分析評價了外貿轉型升級總體處于上升趨勢,2011、2012年受金融危機后續影響出現回降趨勢。朱亞超(2014)[33]通過實證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安徽省出口商品結構存在長期的負面影響和時滯效應,同時,匯率上升對出口商品結構優化亦有部分促進作用。劉飛(2014)[34]從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等外貿理論角度對資本、技術、FDI等廣東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勞動力、產業結構、FDI對廣東外貿轉型升級起正向作用,而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則未有明顯作用。龔新蜀等(2015)[35]運用時間序列數據模型,研究了三產就業比重、FDI、技術進步等因素對新疆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結果認為FDI、企業生產能力其轉型升級具有負影響,三產就業比重、市場競爭程度、技術進步則具有正影響。
國外主要從企業和產業升級兩個視角探討了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路徑問題。具有代表性的有Kaplinsky(2001)[36]指出,企業升級就是企業制造更好的產品、更有效地制造產品或者從事需要更多技能的活動。Poon(2004)[37]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指出,企業升級是企業提高更具有獲利能力的技術和邁向資本密集型經濟的過程,即企業通過創新及整合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位置的提升,強調在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升級的重要性,將技術引進和技術轉移承接企業的升級視為推動貿易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
國內關于外貿轉型升級對策研究,主體為國家層面或東部沿海省份較多。廖錦釗(2010)[38]實證分析了要素稟賦條件、匯率變化、技術進步等因素對廣東民營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認為應該走OEMODM-OBM、產品工藝流程升級、供應鏈管理整合之路。趙小瓊(2010)[39]主張政府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在功能性貿易政策和和財政金融政策方面進行創新;對產業組織方式進行優化以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企業創新產品、營銷渠道和消費市場,共同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強外貿競爭力。王子先(2012)[40]提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五種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產業鏈升級、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引入外商投資及利用加工貿易的競爭效應和溢出效應加快本土企業發展。張曉蘭等(2013)[41]針對我國出口加工貿易存在的外資占主導地位、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認為應該從稅收優惠、通暢融資、鼓勵自主創新、平衡內外資比重等途徑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張曙霄等(2013)[42]認為通過內需與外需的良性互動、大力加強“內需引致型”出口有利于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提升外貿競爭力。祁春凌(2015)[43]指出,新常態下我國既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進出口貿易穩定發展,又要著眼長遠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從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具體路徑包括:外貿企業通過業務創新和開拓新興市場,確保外貿穩定增長目標的實現;培育企業競爭新優勢,推進全要素成本優勢向全要素質量優勢轉變;深化服務業市場開放,促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平衡發展;提升進口水平,發揮進口對國內產業結構和國際經貿話語權的雙提升作用等。
隨著一些新概念、新技術的出現,許多學者也開始關注利用這些概念和技術來提升外貿競爭新優勢。王濤生(2013)[44]通過模型研究出口產品的技術、質量、品牌和服務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品牌價值和質量水平普遍偏低,出口競爭新優勢綜合指數也偏低,與貿易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張莉(2015)[45]分析了“互聯網+外貿”的特點和趨勢,論證了“互聯網+”對我國對外貿易競爭新優勢的影響及對策,指出應該大力扶持跨境B2B電子商務發展等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路徑等。李廣杰(2015)[46]分析了在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同時提出了以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為核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適應新常態加快培育山東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的思路與對策。
關于皖江城市帶的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對策的研究,從政策機制建立、交通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外貿方式調整、品牌打造方面提出了較多措施。王珍(2011)[47]使用安徽省皖江城市帶旅游服務貿易面板數據(2005-2009),分析了皖江城市帶旅游服務貿易的影響因素,并從改善交通運輸建設、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柳紅波、朱飛(2011)[48]認為隨著“中部崛起”戰略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推進,高能耗產業相繼轉入安徽,對省內出口貿易尤其是對歐美地區的出口產生了不利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迫在眉睫,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才能有效規避新型貿易保護主義對安徽省出口貿易的影響。王明鋒(2013)[49]分析了安徽省FDI、產業轉移、區域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影響,實證分析了加工貿易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針對安徽省內加工貿易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商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從政策制定、品牌打造、價值定價和風險防范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黃玉霞(2015)[50]針對皖江城市帶對外開放存在的外貿依存度偏低、外貿方式單一等問題,提出了政府應建立政策長效機制以減少FDI流入的波動性;同時應制定區域對外開放總體規劃以平衡區域內對外開放發展水平等建議。
綜上,國外大部分學者關于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和產業層面,具體的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路徑涉及較少。國內的相關研究則主要包括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影響因素、途徑,重點則主要集中在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路徑方面。
總體來講,國內外學者更多的是從宏觀方面對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進行研究與分析,這些分析均從不同層面針對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但是因為各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進程、發展質量與發展重點各不相同,如果完全照搬,可能使得相關政策建議無法有效實施。因此,探討特定區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皖江城市帶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鑒于此,對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在利用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等對外貿易理論和產業升級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實證的方法,研究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借鑒其他地區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經驗,提出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戰略對策,探究皖江城市帶外貿競爭新優勢的培育路徑,顯得迫在眉睫,現實意義重大。
2015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并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力推動外貿結構調整,加快提升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水平。
(一)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與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關系
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要通過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最終實現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和附加值的增加。
皖江城市帶外貿規模較小、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外貿依存度偏低、外貿方式單一等問題較為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后、制造業弱、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得皖江城市帶的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發展困局。
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已躍居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但是,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總需求不振,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傳統優勢、加速培育競爭新優勢是我國外貿面臨的急切問題。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必須著力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推進市場多元化;著力優化區域布局,促進東部和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注重優化外貿商品結構,提高出口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著力優化外貿主體結構,推動各類企業共同發展;注重優化貿易方式,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是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路徑。
(二)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水平的指標體系設計
首先,初步擬定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現狀評價體系,指標擬定包括:貿易總額、貿易主體構成、貿易方式、貿易市場、貿易產品質量等。
其次,從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進程測度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模型設計的角度,描述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水平現狀。
最后,擬從國際市場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資依存度、區域內貿易分布、對外貿易產品和貿易方式結構等幾個角度分析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分析框架方面。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價值鏈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途徑及影響因素。結合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可以將影響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價值鏈提升的因素進行具體化,建立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圖1 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分析框架
2.影響因素方面。以近十五年皖江城市帶的統計數據為基礎進行實證分析,主要研究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外商直接投資、相關及配套產業發展情況等因素對地區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
(四)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動力轉換
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推進和和外貿新優勢的培育,應該努力推動以下幾個轉變:
一是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
二是競爭優勢由價格優勢為主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四是經營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化、管理法治化和市場國際化轉變。
(五)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體系設計
許多學者從三次產業結構變遷、勞動力轉移、收入分配問題等角度,對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經驗進行了研究,在歸納其成果的基礎上,擬從提升勞動力素質、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等方面設計皖江城市帶外貿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并提出相關政策支持建議。
第一,注重人才培養,提升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成本對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存在著比較明顯相關效應。安徽雖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對外貿易企業中高素質的營銷和技術等人才卻相對短缺。加大對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力度,注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提升勞動力素質勢在必行。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運用信息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推廣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加強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能力。鼓勵和支持自主研發、創意品牌、技術革新和產業鏈整合,促進落后產業不斷向產業價值鏈的兩端延伸,鼓勵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綠色環保產業拓展外貿進出口空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學習借鑒以文化創意為依托的戰略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以文化創意出口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和升級。
第三,加強招商引資力度,提高FDI利用水平,加快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外資的引入,對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起到了正向的促進作用,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外資的帶動密不可分,外資在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第四,適應新常態,利用“互聯網+”助推外貿競爭力提升。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互聯網+對外貿易”優進優出,優化通關流程,實行免稅政策,擴大消費、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開拓新的外貿市場渠道,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2009年以前,部分學者研究提出了以合蕪馬銅為核心的皖江城市帶“鷹型”空間結構,隨著國務院將皖江戰略納入國家戰略,關于皖江地區功能定位的主要觀點認為皖江城市帶應該將精力集中在承接產業轉移及集群化發展方面,并從產業集群、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措施。隨后,圍繞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界定,學者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對外貿易經濟轉型升級的內涵應該包括商品結構、方式結構、模式結構、和區域結構的提升,以實現產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外貿競爭力的提升。而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界定的研究相對較少,部分學者關注了其人才、創新、產業政策、基礎設施、外貿結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有關學者對皖江城市帶外貿轉型升級存在問題的研究,從產業轉移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外貿商品結構、及貿易自由化理論角度切入的較多。在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前些年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較多,但多為定性分析。近幾年,專家學者結合外貿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的定性分析,更注重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匯率變動、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等因素及其影響程度。
關于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對策的研究,國外主要從企業和產業升級兩個視角展開探討,將技術引進和技術轉移承接企業的升級視為外貌轉型的主要動力。國內方面,研究主體為國家層面或東部沿海省份較多,并且隨著時代發展,開始關注經濟新常態、“互聯網+”、工業4.0等新概念對外貿轉型升級的影響。其中,許多專家從政策機制建立、交通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外貿方式調整、品牌打造方面,為皖江城市帶的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提出了中肯的對策建議。
迄今為止,就總體而言,學界對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大部分學者偏重于從宏觀方面對外貿轉型升級進行定性探討,主要關注點多集中在宏觀政策支持體系及方向上,在對具體相關因素對影響方向、影響程度和影響機理的分析方面,還有許多研究工作可以展開,可以借助計量經濟學、管理統計學等數理模型和軟件工具,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和研究,關于轉型升級中的中觀企業管理及運營和微觀人才如何調整適應競爭的研究也是下一步可以深入探討和研究的方向。
[1]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EB/ OL].[2015-11-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0-01/21.
[2]李恕宏.皖江城市帶空間結構研究綜述[J].池州學院學報,2009(3):70-73.
[3]李恕宏.皖江城市帶空間整合構想[J].池州師專學報,2006 (5):78-81.
[4]丁家云,雷勛平.皖江城市帶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對策研究——以銅陵市為例[J].銅陵學院學報,2010(2):54-57.
[5]程霞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4):69-74.
[6]陳寒.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29-39.
[7]徐軍,等.全球價值鏈下皖江城市帶專業鎮產業集群升級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5):15-22.
[8]HUMPHREY.SCHMITZ,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
[9]隆國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之探討[J].國際貿易,2008(12):8-14.
[10]趙小瓊.加快浙江外貿轉型升級的路徑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0:55-60.
[11]葉長勝.安徽省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相互關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18-31.
[12]郭周明.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J].當代財經,2013(5):99-108.
[13]成祖松.承接產業轉移:安徽省對外貿易發展的機遇和挑戰[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8-9.
[14]李剛,陳業偉.承接產業轉移對安徽省外貿發展的影響[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20-22.
[15]胡應林.皖江城市帶城市競爭力研究[D].馬鞍山:安徽工業大學,2012:41-43.
[16]趙蓉.長三角經濟圈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結構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33-47.
[17]張玉森.廣東省外貿轉型升級綜合評價[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4:32-50.
[18]程鵬.皖江城市帶出口貿易優勢與特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17-34.
[19]金澤虎.皖江城市帶支柱出口產業的現狀、瓶頸與突破[J].銅陵學院學報,2014(2):63-66.
[20]江浩,何永義,林慶康,等.合肥市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5(1):29-35.
[21]邱斌,劉修巖,吳飛飛,等.“新常態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理論創新與政策研究”會議綜述[J].經濟研究,2015(7):188-192.
[22]黃玉霞.皖江城市帶對外開放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5(1):62-65.
[23]PENEDER.M.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J]. WIFO Working Paper.2002(8).
[24]ULRIKE HOTOPP,SLAVO RADOSEVIC.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atterns of Scale-and Scope-Based Learning[J].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005.
[25]沈玉良,等.新一輪服務業開放的政策選擇[J].服務貿易,2007(11):15-18.
[26]葉紅雨,等.基于國內價值鏈培育的中國IC產業互動發展障礙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8):23-27.
[27]楊碧云,易行建.廣東外貿依存度高低的判斷及其趨勢預測——基于外貿依存度的國際與國內比較[J].國際經貿探索,2009(1):9-13.
[28]鄧小華,儲丹丹.安徽省服務業利用FDI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4):83-95.
[29]明潔,張乒.基于多元回歸模型的鎮江外貿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2(7):80-83.
[30]李筱.廣州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及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J].經濟視角,2013(13):31-33.
[31]劉繼森,廖錦釗.廣東民營企業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4):22-26.
[32]張帆,朱敏,陳璇,等.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進程測度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貿,2014(9):125-127.
[33]朱亞超.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安徽省出口商評結構的影響研分析[D].合肥:安徽大學,2014:33-47.
[34]劉飛.廣東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4:32-50.
[35]龔新蜀,張靜,盧豫.外貿結構轉型升級測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23):126-127.
[36]KAPLINSKY.R.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POON,T.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2004.
[38]廖錦釗.廣東民營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4:21-32.
[39]趙小瓊.加快浙江外貿轉型升級的路徑與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0:55-60.
[40]王子先.服務貿易新角色: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綜合性引擎[J].國際貿易,2012(6):47-53.
[41]張曉蘭,龐德良.我國對外貿易轉型與升級的路徑選擇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9.
[42]張曙霄,張磊.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升級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3(2):55-60.
[43]祁春凌,徐麗.我國對外貿易新常態的表現與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縱橫,2015(8):86-90.
[44]王濤生.中國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13(2):172-173.
[45]張莉.“互聯網+”對我國對外貿易競爭新優勢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經貿,2015(7):31-35.
[46]李廣杰.新常態下加快培育山東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J].理論學習,2015(6):22-25.
[47]王 珍.皖江城市帶旅游服務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1(3):59-60.
[48]柳紅波,朱飛.碳關稅對安徽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為視角[J].東方企業文化,2011(10):155-156.
[49]王明鋒.安徽省加工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27-40.
[50]黃玉霞.皖江城市帶對外開放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5(1):62-65.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Wang Min,Tang We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Recently the study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and scope,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the level of development,influence of resources factors,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responses etc.Meanwhile,the trend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is embodied in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ome and abroad,quantitativ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specific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and factor endowment theory,researching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oreign trade related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Wanjiang city belt;foreign trad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127
A
1672-0547(2016)02-0067-06
2016-01-23
2016年度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項目“皖江城市帶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研究”(SK2016A0929)
王敏(1978-),女,安徽蕭縣人,銅陵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安徽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區域經濟;
湯偉(1988-),男,安徽太湖人,銅陵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