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業 鄧旭華 孫超
(廣東基礎新世紀混凝土有限公司)
廣東省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邱振業鄧旭華孫超
(廣東基礎新世紀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這一領域的現狀,明確了國內與國外在該領域的差距與存在的問題。細致梳理并分析廣東省內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總體情況、法律法規、以及相關企業的運行情況,最后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規劃建議。
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伴隨著施工技術的日益發展、建筑材料的日益更新,建筑行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而由于時代變遷,城市用地愈顯緊張,舊建筑改造重建、新建筑拔地而起、道路拓寬改造等因素,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廢棄物,但再生利用率卻不足5%。在“十三五”規劃里,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環境保護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民心所向的歸屬。環保事業在未來5年的投資重點和發展方向將上升至國家的戰略高度,圍繞環境保護領域的產業將撬動十萬億的資金。因此,各地政府應大力開拓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市場,加大再生循環利用的研究,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1國外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情況利用的方式以及途徑。
2.2國內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情況
我國仍處于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時期,未來建設仍處于粗放型建設模式。同時,我國有相當比例的上世紀建成的老舊建筑將達到使用年限而面臨拆除,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將會持續增多。建筑廢棄物排放量占城市廢棄物總量的30%~40%[1],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筑廢棄物年排放量均在3000萬噸以上。就此看來,預測我國工程建設將持續15年,每年約產生6億噸建筑廢棄物,城市將陷入建筑廢棄物包圍之中。
我國建筑廢棄物回收率低且回收后利用率也不高,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不健全。據《“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提出全國大中城市2015年建筑廢棄物利用率也僅達到30%。另外,目前尚無專門的法律法規針對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管理方面而設立的。由此看來,在建筑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方面與國外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2.3國外與國內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情況對比分析
通過上述情況的對比,國外發達國家對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重視程度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程度、優惠政策落實程度、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都走在領先的位置。然而,我國建筑廢棄物年產生量巨大,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勢在必行。但目前我國仍缺乏相關的政策規劃以及配套的優惠政策與管理制度,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叫好不叫座”。同時由于建筑廢棄物處理成本過高,政府部門沒有相關的補貼政策,企業入不敷出,這些都對企業獨自承擔該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
在面對快速化的城鎮建設,國外發達國家很早開始對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途徑以及相關的技術進行研究。利用鼓勵性或強制性的政策將建筑廢棄物減量化,同時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其資源化利用,從而提高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率。國外,美國、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對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極為重視,再生利用率高。為此,這些發達國家很早建立起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很好地從法律層面上促進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發展。另外,通過相關的技術以及標準,大大提高了建筑廢棄物再生需大力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
3.1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總體情況
3.1.1建筑廢棄物的產生總量及回收利用率的情況
當前,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年產生量約2400萬m3,建筑廢棄物總量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但循環利用率僅為5%,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已高達95%。據統計,廣州市合法消納場所共34家,總消納量約4500萬m3,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企業12家,其中固定式生產企業10家、移動式生產企業2家,年總處理能力約680萬噸。由此可見,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處理能力遠不及每年新增的建筑廢棄物產生量。這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進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工作。
3.1.2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政策法規
為加強建筑廢棄物管理,維護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容環境衛生,促進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六次會議通過了《廣州市建筑廢棄物管理條例》。這是一部由人大所頒布的地方性法規,其內容涵蓋了建筑廢棄物的處置許可、排放管理、運輸管理、消納管理、綜合利用管理、以及相關的監督檢查與法律責任。該管理條例大大完善了建筑廢棄物的處置許可制度,簡化了建筑廢棄物臨時消納場的審批程序,明確了相關部門的責任,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了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管理制度,逐步實現資源化利用。
另外,為進一步推廣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的使用和完善再生建材產品推薦制度,促進循環經濟。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等部門制定了《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產品推廣使用辦法的通知》。自該辦法頒布以來,廣州市共有4家企業的產品入選第一批建筑節能技術產品推薦目錄的再生建材部分,另外,現有15家企業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再生建材或再生骨料(其中具備移動式處理設備的企業共3家),年處理建筑廢棄物能力約574萬噸,占建筑廢棄物平均年產生量的 14.3%。
為積極探索建筑廢棄物在工程建設領域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促進廣州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建筑廢棄物的開發利用,以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為目標,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運行機制、管理機制以及扶持政策,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合出臺《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工作方案》與《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要技術路徑》。這是廣州市政府圍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部署,是開發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節能減排的必經之路。方案中提及由廣州市建委牽頭制定的《廣州市建筑工程減排廢棄物技術規范》與《廣州市綠色施工技術規范》,推廣綠色施工管理,從建設源頭上有效減少建筑廢棄物排放總量。另外,由廣州市城管委、市建委等多個部門牽頭建立健全的建筑廢棄物管理信息平臺,對工程中產生無法處理的余泥通過平臺給予其他填土工程交換利用。
在廣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由20名與會代表聯名提出的《關于推進城市廢棄物處置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議案》。該方案中明確了垃圾分類、設施建設、行業創新等方面的實施計劃和中長期垃圾治理發展戰略,對于推進垃圾分類、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利用、完善垃圾治理體系、提高垃圾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使方案貫徹落實,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成立“廣州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工作辦公室”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
《廣州市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財政補貼資金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公告為進一步推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資源化,拓寬建筑廢棄物處置處理,鼓勵企業提高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這一意見稿的成功通過,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將可獲得財政補貼,企業將獲得處置補貼資金和生產用地補貼。另外,為鼓勵企業綜合利用建筑廢棄物,在城市管理行政部門領導下,調配運輸單位將建筑廢棄物運至綜合利用企業,并給予補貼資金。
廣州市通過公開征集、采取補貼政策,并落實相關監督政策,建立起信息管理平臺,指導與鼓勵企業參與循環利用工作,促進循環經濟,引導城市建設向良性的綠色循環發展。
3.1.3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企業的狀況
在廣州地鐵工程項目施工中,廣州地鐵十四號線【施工6標】項目為切實做到綠色環保首次引入進口移動式破碎、篩分設備,在工程建設中承擔道路改建拓寬、軌道橋施工的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的重擔。其履帶式行走模式能進行快速轉移,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調整設備布局,利用移動式破碎、篩分工藝,將廢棄的鋼筋混凝土塊分離為鋼筋、不同粒徑的再生骨料。其中,再生粗骨料可用作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備,再生細骨料可用作水泥穩定層的生產原料。本次工程預計將產生10萬立方的建筑廢棄物,由于引入了移動式建筑廢棄物處理設備可大大解決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棄物的轉運、填埋等處置問題,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的建設中,項目引入移動式建筑廢棄物破碎篩分設備以及配套的制磚設備。移動式破碎處理設備若滿負荷運作,每天可處理1000噸建筑廢棄物;制磚機每天可制8萬塊磚。如此一來,將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為實心磚、彩色磚、透水磚等環保磚,變廢為寶,走循環發展經濟之路。然而,目前也是無充足的建筑廢棄物運至處理點處置,且再生產品的銷路也需進一步打通。
廣鋼新城拆除項目中,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企業開展現場拆卸循環利用工作。項目現場引進一套移動式破篩分生產線和一套砌塊預制生產線,其設計每天能處理2000噸建筑廢棄物,現已處理利用建筑廢棄物10萬噸。該項目的成功運行將實現建筑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基本可達到建筑廢棄物零排放。
從上述三家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企業的狀況可得出: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首先需保證建筑廢棄物的來源,而現實中管理分散,并未有一個封閉的建筑廢棄物處理鏈,從而無法真正實現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另外,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屬于利國利民的環保行業,公益性遠大于經濟型,政府暫無相關的鼓勵以及優惠補貼政策,而再生建材產品與天然建材產品相比無性能上的優越性,屬低值產品。因此,企業難以靠自身經營維持正常運轉。

圖1 廣州地鐵十四號線【施工6標】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項目現場照片展示
3.2深圳市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總體情況
3.2.1建筑廢棄物的產生總量及回收利用率的情況
深圳市由于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極速增加,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造成城市建筑廢棄物增加。這對于一個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大又沒有堆放和填埋空間的城市來說,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是急迫需開展的工作。據悉,深圳市2010年~2011年余泥渣土產生量約達5000萬m3,其中,廢棄混凝土、磚渣等年產產生量約1000萬t。據統計,深圳市的建筑廢棄物設計處理能力達400萬t,綜合利用率達40%。
3.2.2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的政策法規
為加強建筑廢棄物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循環經濟。深圳市人民政府頒布了《深圳市建筑廢棄物處置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本辦法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建設、施工單位優先使用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產品。其內容涵蓋了建筑廢棄物的處置管理、綜合利用辦法、以及相關的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建立起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平臺,以及組織相關科研機構指定使用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的使用比例、規范等。
旨在減少建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建筑廢棄物的利用水平,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深圳市的實際情況,深圳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深圳市建筑廢棄物減排與利用條例》。該條例使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制度化、產業化,通過一系列制度促進建筑廢棄物的減排和利用,積極推動建筑節材工作。堅持循環經濟理念和減量化的基本原則,以及硬約束和軟激勵相結合。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創造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雙贏”的局面。另外,對排放管理、運輸管理、受納管理作出了詳細規定。
為規范深圳市行政區域內建筑廢棄物排放、運輸、中轉、回填、受納、利用等活動及其監管,深圳市政府頒布《深圳市建筑廢棄物運輸和處置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對維護城市市容環境衛生,妥善處置建筑廢棄物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并落實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城市管理行政部門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為規范建筑廢棄物受納場運行管理,有效防治環境污染,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促進安全生產和運營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廢棄物受納場運行管理辦法》。該辦法對深圳市區域內建筑廢棄物受納場運行、維護和安全管理進行了詳細規定。
3.2.3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企業的狀況
深圳華威建材公司將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為再生建材,在國內率先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當前,該企業主要對廢棄混凝土塊、磚渣、木屑、廢塑料、廢紙質品等進行回收再利用。據悉,目前已累計消化建筑廢棄物500萬噸,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率超過95%,減少碳排放約65000噸,每年節約土地 100畝,每年節約天然原材料約60萬m3。
深圳市綠發鵬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為目標開展了再生系列的生態環保研發的生產和銷售。該企業利用建筑廢棄物為原料,成功研發了路面磚、滲水磚、墻體磚等新型環保建材產品,廣泛應用于市政道路、樓盤小區、停車場等公共場所。
深圳市華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進口移動式處理設備對鹿丹村改造片區的建筑廢棄物進行項目現場處理。對拆卸樓宇等建筑廢棄物進行現場再生處理,加工成各種再生骨料,用于生產透水磚、路沿磚、水泥穩定層等。據了解,該生產線年設計處理量可達10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0%。
在國內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行業處于摸索發展階段,深圳市在建筑廢棄物利用方面已走在了全國行業的領先位置,其華威建材公司被行業評為全國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行業領軍企業,引導行業的良性發展,樹立行業的標桿。
3.3廣東省其他城市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情況
東莞市每年新增建筑廢棄物約300萬噸,而東莞市又是一個建筑原材料極度匱乏的城市,因此,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尤其迫切。為緩解東莞市建筑原材不足,東莞市加快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業試點,并制定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辦法和專項獎勵基金。另外,東莞市住建局開展了《東莞市建筑工程綠色施工技術應用研究》,鼓勵施工單位盡量使用可循環材料。佛山市也展開了對擅自處置建筑廢棄物的工地和泥頭車進行專項整治,并嚴格執行《城市建筑廢棄物管理規定》,對在建工地實行嚴格管控,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
當今全球環境日益惡劣,天然資源逐漸匱乏的大環境下,建筑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起國外發達國家對該行業的重視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嚴格的監管制度和先進的處理技術,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優惠政策仍欠缺,監管制度落實力度不足。其中,廣東省各地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這一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制度仍需完善與落實,這需要全社會、政府、企業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
為使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有序推行,我們建議:
⑴成立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專項領導小組,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以利于協調建筑廢棄物收集運輸和資源化利用的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從政策導向、審批流程、原料保障、產品推廣以及稅收優惠等各個環節進行扶持。
⑵放寬建筑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項目用地(特別是荒地等)的使用政策,全面統籌、合理布局;加緊出臺具體的政策保障措施,確保項目順利通過立項、規劃及環評等審批環節。
⑶以法規形式,制定建筑物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強制回收、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等規范;對不執行的單位或項目采取經濟處罰措施,提升再生資源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使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率最大化。
⑷明確由政府投資或使用國有資金項目,優先使用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的原則,并落實到項目立項、設計、建設、驗收等各個環節。
⑸明確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的補貼政策,協調稅務部門將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納入享受稅收減免的產品目錄,提高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⑹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行業協會的作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項目建設,并加快建筑廢棄物再生建材綠色示范工程建設。
⑺設立“建筑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科研基金,扶持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開展建筑廢棄物高效再生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發(包括:再生技術及裝備、產品生產工藝、應用技術、標準和規范等),從而提高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水平。●
[1]青島市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辦公室.建筑廢棄物回收回用政策研究[R].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14.6.
[2]貢小雷.建筑拆解及材料再利用技術研究 [D].天津大學, 2010.
[3]史文煜.國外建筑拆解與舊材料再利用研究[D].天津大學, 2009.
邱振業(1989-),男,本科,廣東基礎新世紀混凝土有限公司,工程師,1501844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