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仙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直接任務就是應對學科水平考試,導致當前的教學狀況是“學生考什么,教師教什么”。課堂教學難度偏小,會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從而使課程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教育價值。文章從高中歷史學考教學現狀分析、從同課異構看學考教學難度的控制兩方面進行研究,以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一歷史;學考;教學難度;同課異構
中圖分類號:G633.51;G6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4-0075-01
一、高中歷史學考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一些學校的歷史教學過程只重視社會要求,即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的指導要求。教師在摸透了考試內容和要求后,教學中會有意識地側重考試知識塊的灌輸,對不考的內容言簡意賅地一筆帶過,或者干脆不提。教學的深度和難度都緊貼學考,難度偏小,容量偏少,教學內容又都是書本知識的重復,無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這不是個別現象,教師為提高備課速度,節省教學時間,加快教學進度,提升教學質量,都在這么做。一些教師單純追求學考過關率,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閱讀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不關心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智慧汲取,不考慮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課程失去了現實意義。
二、從同課異構看學考教學難度的控制
在一次歷史教學技能評比活動中,有兩位老師同時上“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同課異構,各有千秋,教學風格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師的設計思路是:本課內容知識點繁雜、零散,但又簡單易懂,學考要求的內容少,稍加梳理即可掌握。于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自我梳理知識點為主,對重難點予以適當點撥。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然后讓學生完成表格的填寫(事先在黑板上繪制),表格中列出的朝代分別是遠古時期、商代、西周、春秋戰國、秦代、漢代、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分別從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歷程、市的發展情況、商業城市的崛起三個方面進行比較。為了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分別請三位學生來講臺上填寫。由于任務簡單易于操作,學生配合度良好,積極主動要求上臺完成,內容填寫得也準確、完善。通過表格的填寫,本課的所有教學內容基本貫穿其中,重難點也初步涉及,給了學生一個整體印象。表格內容完成后,再由學生進行簡單全面的講解,之后教師對本課的重難點進行重點講解難點突破,加深對“市的發展和改變”的認識。這一課就在學生自學、課堂活動之下基本落實了。最后用一個連貫的歷史小故事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其中有很多史實性的錯誤讓學生辨別糾錯,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故事的加入,燃起了學生的熱情,課堂氣氛生動活潑。第二位教師把上面這位老師的表格一分為三,在知識點整理的同時穿插一些探究材料題,讓學生通過讀材料回答問題,并分析出古代中國“市”的特點。探究材料如下:材料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辭》。材料二:草市是民間“自為聚落”、私相貿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經濟發達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現各種集市,如“山市、河市、廟市”等,解決了農民“買食用鹽茶農具”的問題。“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葉適《水心文集》),明州農民,同時“為工、為匠、為鑷、為負販”。草市鎮內小兒學、義塾、鎮學的興辦日益增多,有的還建立了書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鎮》。材料三:街道圖片(圖略)。問題一依據材料指出,從經營的空間上看,“市”有什么發展變化?通過材料閱讀分析,學生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從經營的空間上,“市”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其他幾個探究題,也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市”的特點:突破時間限制,政府對“市”的控制不斷放松,“市”的種類增加。本堂課,從課堂氛圍上看,學術研究意味較重,氣氛略顯嚴肅,但值得肯定的是,幾個探究題,材料選擇恰當有針對性,難易適中,學生既可以讀懂又要深入仔細分析方能得出結論。而這種通過思考后獲得的認知印象更深刻,同時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分析探索能力也將得到發展。從長遠的角度講,這是適宜高中歷史教學的課例類型,從簡到難,穩步提升。同課異構的課堂,第二個雖然趣味性、觀賞性上不如第一個設計得好,但從知識落實、能力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后者更具有實用價值和學術意義。第一個設計方案只是書本知識的重現,無異于照本宣科,體現出的歷史教師對待高一學考教學的態度和觀念是輕松應對考試要求的內容,只講書本內容,減少課外拓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學進度。這種模式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小,學生會覺得歷史簡單易學,沒有挑戰性,對教師自身來說也容易養成輕松應付、不思鉆研的思想。
三、結束語
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歷史教學,要建構高中歷史教學的“科學發展觀”,走歷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的,重視是必需的,而對于高中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和應付高考的知識儲備。過于簡單的學習,會使學生面對高考難度的教學內容變得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歷史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長遠發展,注重教學過程設計,提高學考教學難度,不讓教學過程走過場。
參考文獻:
[1]朱永文.中學歷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的教育價值[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01).
[2]張文軍.高中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智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