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考磊
行業專長、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
管考磊
本文從真實盈余管理的視角考察了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考察了審計師的行業專長對于上述關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期間,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隨著審計師任期增長呈現出先降低后增加的情況,但是,在有關審計師強制輪換的“兩項規定”出臺以后,這種“正U型”的關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能夠顯著增強較長的審計師任期對于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抑制作用。
行業專長審計任期真實盈余管理
獨立性是審計師職業的靈魂,也是這一職業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審計師獨立性的缺失也被視為當前財務舞弊事件頻發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審計師職業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保持審計師的獨立性一直以來受到理論界、實務界和監管當局的普遍關注。審計任期作為一個影響審計師獨立性的重要因素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安然(Enron)財務舞弊事件后所頒布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要求簽字的審計合伙人定期強制輪換,受此影響,2003年中國證監會和2004年初財政部分別發布了《關于證券期貨審計業務簽字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的規定》和《關于改進和加強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工作管理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為“兩項規定”),兩項規定要求“簽字注冊會計師連續為同一家上市公司或者國有企業提供審計服務不得超過五年”,審計師定期輪換這一制度開始在中國正式實施。監管當局希望通過審計師的定期輪換來增強審計師的獨立性,進而促使審計師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減少企業財務舞弊案件的發生。盡管審計師定期輪換作為提升審計質量的一種手段已經在實務界得以實施,但是理論界對于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卻莫衷一是。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大多數學者是以應計盈余管理程度作為衡量審計質量的方法,Chen等(2008)、Gul等(2009)、Lim和Tan(2010)、陳信元和夏立軍(2006)、羅黨論和黃旸楊(2007)、劉啟亮和唐建新(2009)等等均是采用了這一方法,但是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結論。
會計作為一種契約也是不完全的,這表現在企業管理者擁有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如此一來,企業管理者有可能出于機會主義動機,濫用自身對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通過會計手段或者安排真實經濟活動來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業績的理解,進而影響到以會計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結果(Healy和 Wahlen,1999)。運用會計手段來改變財務報告的行為可稱之為應計盈余管理,而通過安排真實經濟活動來改變財務報告的行為可稱之為真實盈余管理(Roychowdury,2006)。不同于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改變企業經營活動(調整價格或信用條件、削減或推遲研發費用或廣告費用)來實現管理盈余的目的,它在表面上并沒有違反會計準則,具有更強的隱蔽性。但是,真實盈余管理偏離了正常的經營活動,僅僅關注短期的盈余目標,改變了企業未來期間現金流的流量和時間分布,因此會對企業價值會產生更大的實質性損害(Cohen和Zarowin,2010;王福勝等,2014)。當前對于審計任期和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大多是從應計盈余管理的角度進行的,鮮有文獻關注審計任期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從而導致了它們不能很好地解釋公司盈余管理活動的全部,在此基礎上所得到的有關審計任期和審計質量之間關系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和不準確的(袁知柱等,2014)。真實盈余管理作為企業盈余管理的另外一種方式,審計任期是否會對企業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產生影響?以及會產生何種影響?這是一個當前學者尚未關注,但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1998~2014年的數據為樣本,考察了審計師個人的任期長短對于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本文的研究不僅為實務界和理論界認識審計任期對于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而且為監管機構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提供了重要借鑒。

雖然審計任期被普遍認為是影響審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對于審計任期會如何影響審計質量在理論界卻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審計任期的延長會降低審計質量。這是因為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審計師可能會與客戶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從而導致審計師喪失應有的獨立性和客觀性,與客戶合謀進行財務欺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如果審計師與客戶保持了較長時期的業務關系,可能會對自己以往所采用的審計方法形成思維定勢,不愿意隨著客戶的變化而相應調整,從而逐漸形成過度自信,無法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性和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Carey和Simnett(2006)、Davis等(2009)、羅黨論和黃旸楊(2007)、郭穎文(2014)等的研究均支持這一觀點。第二種認為較長的審計任期有助于審計師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這是因為隨著審計任期的增加,審計師會獲得更多有關特定客戶的專門知識,從而有助于審計師了解和識別客戶的特定風險,實施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從而更好地控制審計風險和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Gul等(2009)、Lim和Tan (2010)、陳小林等(2011)、馬晨和馮均科(2015)等的研究均支持這一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倒U型”的關系,當審計任期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關系,而當審計任期大于某一數值時,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呈現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在審計師被受聘的前期,審計任期對審計質量的正向效應大于負向效應,而在后期這種情況發生了反轉。Carcello和Nagy (2004)、劉啟亮(2006)、陳信元和夏立軍(2006)、董南雁和張俊瑞(2007)等的研究均支持這一觀點。享有“經濟警察”之稱的審計師在對企業的財務報告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管理者是否適當地遵循了通用會計規則和合理地行使了剩余會計規則的制定權獨立發表意見,它是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重要外部約束機制,也是高質量財務報告的重要制度保障。而真實盈余管理企業管理盈余的一種方式,它降低了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誤導了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損害了資本市場的公開性和公正性。因此,高質量的審計對于企業實施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也會存在著一種抑制和約束作用。劉霞(2014)、曹國華(2014)均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審計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但是由于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的關系存在著多種觀點,故本文對于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的關系也不預測方向,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1:審計師任期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顯著相關。
行業專長是指審計師在對同一行業的企業多次反復審計的過程中逐漸累積起來的有關這一行業的專門知識和審計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構成了審計師的一項專業技能,這種專業技能有助于審計師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Jayaraman和Milbourn,2015;王雅芳和陳奎文,2013;謝盛紋等,2015)。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具備行業專長的審計師擁有某一行業的專有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更好地評估與客戶相聯系的審計風險,制定更為合理的審計程序和識別需要更多審計關注與資源的領域,從而有助于審計師發現客戶的財務舞弊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具備行業專長的審計師在特定行業中持續地進行了更多的專用性投資,如果其提供了低質量的審計勢必會影響其行業專長聲譽,從而相對于非行業專長審計師承擔了更大的喪失客戶準租金的風險,因此這也激勵行業專長審計師提供高質量的審計。當較長的審計任期削弱了審計師的獨立性,從而導致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時,如果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審計師出于保護自己的行業專長聲譽的和收回專用性投資的目的,在較長的審計任期損害了審計師的獨立性的情況下依然會提供較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從而能夠削弱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反過來,當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是負相關關系時,如果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由于審計師擁有更多的有關企業所在行業的生產經營特點、交易流程、正常經濟技術指標等專門知識,這些行業專門知識與較長的審計任期所形成的企業專門知識相互疊加,從而能夠更好地幫助具有較長任期的審計師發現和制止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兩個競爭性假說:
假說2a:當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正相關時,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能夠削弱審計師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假說2b:當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負相關時,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能夠增強審計師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鑒于現金流量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1998~2014年滬深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剔除了金融保險類、當年IPO和相關數據缺失的公司。同時,在計算真實盈余管理程度時,需要分年度和行業對樣本進行多元回歸,因此剔除了分年度和行業樣本數量小于20家的公司。最后得到15998個樣本觀測值。本文所有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CCER中國經濟金融數據庫。此外,為了控制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采用Winsor方法在1%的水平上進行了縮尾處理。
(二)變量選擇和研究模型設計
1.真實盈余管理的度量。參照Roychowdhury(2006)和Cohen等(2008)的做法,真實盈余管理的估計過程如下:首先,通過(1)、(2)和(3)式分別估計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產品成本和可操控費用的正常值,然后用其實際值分別減去正常值即可得出異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Abcfo)、異常產品成本(Abprod)和異常可操控費用(Abexp),再由方程(4)計算出沒有考慮方向性的總的真實盈余管理(REM)。由于真實盈余管理也具有方向性,本文使用REM的絕對值來反映真實盈余管理程度(RM)。

2.審計任期的度量。審計師主導著整個審計業務活動,對具體審計業務進行指導、監督,并且對審計業務的總體質量承擔領導責任和法律責任,因此,審計師個人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程度要高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程度(Gul等,2013;劉啟亮等,2011)。鑒于此,本文在衡量審計師的任期和行業專長時把它拓展到審計師個人層面。本文使用簽字注冊會計師連續為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期限來衡量審計任期(Tenure)。由于大多數審計報告均有兩位簽字審計師,本文借鑒薛爽等(2011)的做法,取兩位簽字審計師中較長的任期作為最終的審計任期。同時為了考察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本文使用Tenures來表示Tenure的平方。
3.審計師行業專長的度量。借鑒Krishnan(2003)、陳麗紅和張龍平(2010)的方法,本文采用行業市場份額法度量審計師的行業專長(IE),其計算方法如(5)式所示。考慮到審計收費會受到審計師的行業專長和客戶關系的影響,即審計收費可能是內生決定的,這樣計算出來的行業專長會出現較大誤差,而使用客戶總資產或總收入來代替審計收入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呂偉和于旭輝,2009)。因此,本文使用客戶總資產來代替審計收入。另外,由于大多數審計報告均有兩位簽字審計師,本文取前兩位審計師行業專長的平均數來衡量每家公司審計師的行業專長。此外,為了更好地考察審計質量所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本文設置虛擬變量DIE,當IE取值大于其年度行業中值時,則令DIE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4.研究模型設計。本文借鑒Chan等(2015)和郭穎文(2014)的做法,構建模型(6)和(7)分別檢驗假說1和假說2:

其中,RM表示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Tenure表示審計任期年限,Tenure表示審計任期的平方。同時,根據Dechow等(2010)、Zang (2012)等的研究結論,本文選擇以下控制變量(Control),以克服遺漏變量偏誤,γ為相應的系數向量。①如果審計師來自“國際四大”,則Big4取1,否則取0;②State是指實際控制人性質,如果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國家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③Idd是指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所占人數比例;④Dual是指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否由一人擔任,如為一人,則取值為0,否則取值為1;⑤Opinion是指審計意見,如果審計意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則取值為0,否則取值為1;⑥Market是指公司市場地位,等于上一年的營業收入占公司所處行業的總營業收入的比重;⑦DZ是指公司上一年的按照Altman(1968)所計算的財務困境指數(Zscore),如果該指數大于年度行業中值,則DZ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⑧Size是指公司規模,等于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⑨Lev是指資產負債率,等于負債除以資產總額;⑩DG是指公司的成長性,等于公司本年營業收入相對于去年的增長率(Growth),如果該比率大于年度行業中值,則DG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2 單變量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表1列示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真實盈余管理的均值為0.47,中值為0.30,最大值也高達3.32元,這表明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著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審計師任期的平均時間為2.73年,中位數為3年,其中審計師任期最長的高達11年。審計師行業專長的均值為0.01,中值趨近于0,這說明每位審計師在某個行業平均所占的份額為1%,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另外對于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表明,平均而言在樣本公司中,獨立董事所占比例為31%;在行業的市場份額達到1%;Z指數高達3.29,大于Altman(1968)所給出的財務困境的臨界值2.7,處于財務相對安全的領域;資產負債率為53%;營業收入的增長率為22%。另外,有6%的樣本公司聘請的審計師來自于“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59%的樣本公司為非國有企業;87%的樣本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由兩人擔任;9%的樣本公司被審計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為了考察審計任期所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本文按照審計任期是否大于中值(2.73)把Tenure分為長短兩組:DTE為0代表審計任期較短的一組,DTE為1代表審計任期較長的一組。表2列示了RM按照DTE和DIE分組后均值和中值的單變量分析結果。均值檢驗的結果表明,審計師任期較長的公司進行了較少的真實盈余管理,而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的公司反而進行了較多的真實盈余管理;中值檢驗的結果僅僅支持上述第二個結論。

表3 多元回歸結果
(二)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研究審計任期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本文首先以1998-2014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模型(7)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一)所示。結果表明,Tenure與RM顯著負相關,Tenures 與RM顯著正相關,這表明Tenure與RM呈現“正U型”關系,也就是說,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存在著先減少后增加的狀況。通過計算求解發現,當審計任期為5.1年時,公司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為最低。5.1年的最佳審計任期時間與“兩項規定”中所要求的審計師最長任期5年相一致,這也表明監管當局所制定的“兩項規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鑒于“兩項規定”均要求從2004年開始實施,本文以2004年以后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再次采用模型(7)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二)所示。結果表明,雖然Tenure與RM仍然顯著負相關,但是Tenures與RM不再顯著正相關,即Tenure與RM不再呈現“正U型”關系,而是線性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兩項規定”實施以后,審計師對同一家上市公司最長任期被限制在最優的5年以下之后,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審計師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企業所實施的真實盈余管理活動也因而得到了進一步限制。
為了進一步考察審計師的行業專長對于其任期和真實盈余管理之間關系的影響,本文以“兩項規定”實施后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分別采用交乘項和分組回歸兩種方法對模型(8)進行實證檢驗。使用交乘項方法的回歸結果如表3(三)所示,研究結果表明,Tenure的系數和Tenure*DIE的系數均顯著為負,而Tenures不再顯著為正,這表明,對于具有行業專長的審計師來說,隨著其任期的增長,上市公司所實施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也會逐漸降低,也就是說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能夠有助于其較長任期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本文的假說2b得到經驗證據的支持。分組回歸方法是指去掉模型(8)中的DIE 和Tenure*DIE項,然后分別對非行業專長組(DIE=0)和行業專長組(DIE=1組)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表3(四)和(五)所示,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審計師不具有行業專長的樣本組,審計任期與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之間不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對于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的樣本組,審計任期與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只有當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時,審計任期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才存在,從而更加直接地表明了審計師的行業專長有助于較長任期的審計師抑制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假說2b進一步得到了驗證。
另外研究結果還表明,國際四大事務所并不能有效抑制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相比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實施了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獨立董事對于真實盈余管理并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僅僅當公司所聘請的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時,獨立董事才能發揮其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相比于董事長和總經理由一人擔任的公司,兩職分離的公司會實施更少的真實盈余管理;審計意見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僅僅當公司所聘請的審計師具有行業專長時,審計意見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才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實施了更少的真實盈余管理;公司市場地位較高和財務困境指數越大的公司實施了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真實盈余管理會降低公司未來長期價值,而這些具有較好的市場和財務狀況減少了管理者對真實盈余管理所帶來的未來價值降低的擔憂。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公司和成長性越高的公司傾向于實施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
(三)敏感性檢驗
本文進行了以下的穩健性檢驗:①采用在審計報告中第一位或者第二位簽字審計師的任期來衡量審計任期;②采用行業組合份額方法度量審計師的行業專長;③一般而言,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時間早于審計師進行審計的時間,所以,使用上一年并且未變更的審計師的行業專長。上述敏感性檢驗在實質上均沒有改變本文的結果,這表明本文的實證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穩健的。
本文從審計師個人水平上研究了審計師任期和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考察了審計師的行業專長對于上述關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期間,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隨著審計師任期延長呈現出先降低后增加的情況,但是,在有關審計師強制輪換的“兩項規定”出臺以后,這種正“U型”的關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審計師任期的增加能夠顯著降低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能夠顯著增加審計師任期之于公司真實盈余管理水平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對于當前實務界和學術界充分正確認識審計師的行業專長和任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于當前上市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和提升財務報告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麗紅,張龍平.行業專門化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當代財經.2010(11)
2.陳信元,夏立軍.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6(1)
3.董南雁,張俊瑞.中國證券市場審計任期與盈余質量關系的實證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07(10)
4.郭穎文.審計任期、異常審計費用和審計意見——來自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會計與經濟研究.2014(1)
5.李彬,張俊瑞.過度投資、盈余管理方式“合謀”與公司價值.經濟科學.2013(1)
6.劉啟亮.事務所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06(4)
7.羅黨論,黃旸楊.會計師事務所任期會影響審計質量嗎.中國會計評論.2007(6)
8.王福勝,吉姍姍,程富.盈余管理對上市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影響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14(2)
9.ChanL. H., Chen K. C. W., Chen T. Y., YuY..Substitution Between Real and Accruals-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fter Voluntary Adoption of Compensation ClawbackProvisions[J]. Accounting Review,2015, 90(1)
10.ChenC.,Lin C., LinY..Audit Partner Tenure,Audit Firm Tenure,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25(2)
11.Chi Wu Chun, Lisic L. L., Douthett E. B..Client Importance and Audit Partner Indepen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2, 31(3)
12.Cohen D., Dey A., LysT..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13.Ghosh A., Moon D..Does Auditor Tenure Impair Audit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 80(2)
14.Gul F. A., Fung S., JaggiB..Earnings Quality: Som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Auditor Tenure and Auditors’ Industry Expertis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47(3)
15.Gul F. A., WuD. H., Yang Z. F..Do Individual Auditors Affect Audit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3,88(6)
16.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企業聲譽與財務報告質量”(71462013);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審計質量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影響研究”(14GL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