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志軍
金石機器人:引領智造新優勢
本刊記者 武志軍


在智能化時代,只有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堅持技術革命,企業才有生命力。當前,我國正經歷著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而推動“機器換人”實現智能化是重要方向。近日,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2016)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辦。此次展會上,本刊記者采訪了金石機器人常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純一,零距離感受了金石機器人正在演繹的智能傳奇。
一條“手臂”在數控機床前靈活轉動,經過抓取、放置,相關生產用品準確進入數控機床加工……在展會上,金石機器人的精彩演示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眼球。王純一告訴記者:“金石機器人起步于2004年,核心團隊具有豐富的行業從業經歷。2010年,公司開始致力于桁架機器人研發。桁架機器人可通過特定桁架把整個加工生產線串聯,從而實現整個流水線的無人操作。在多年的桁架機器人研發過程中,金石機器人公司的產品已實現了系列化、模塊化,本次展會展示的正是公司的系列化、模塊化產品。”
在新產品方面,金石機器人公司也做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據王純一介紹,此次展出的新款產品較之以前的老款產品總體上有很大提升,經過多年的探索,金石公司推出了高速滾輪導軌技術,速度可達240米/分鐘,相比傳統的線性導軌技術,不僅速度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靜音等優勢,該項技術已在馬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得到應用。王純一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從摸索研發到如今成功面世,經歷了4年多時間,目前,該項技術已榮獲國家專利認可。談及高速滾輪導軌技術的特點,王純一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工作距離長是高速滾輪導軌的一大突出優勢,工作距離可達81米長。操作安全。使用壽命方面,高速滾輪導軌技術可達到20年免維修與保養。”
談到機器人的發展前景,王純一表示,目前,機器人的推廣和普及應用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機器人不僅能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對于一些特殊工作環境如高溫車間等,機器人的應用更是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同樣需要質量。談及質量,王純一感同身受,在加入金石公司前,他在日本機器人行業企業工作了十多年,深刻感受到質量對產品和企業的重要性。金石公司自成立伊始,就嚴把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始終堅守產品的高質量。“機器換人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機器的穩定性、可靠性,如果在機器人使用過程中,質量不穩定,那誰還會再用機器人呢?”

作為智能化代表,工業機器人無疑是‘中國智造’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響應國家‘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金石公司已為所服務的企業建立了3家智能化工廠,累計為所服務的客戶建立了上千條自動化生產線。“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基礎支撐、綠色發展”的方針,明確到2025年,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二方陣。這是順應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重大舉措,必將提升中國先進制造業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采訪中,王純一告訴記者。預計未來幾年,國內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還將呈上升態勢,集設計、研發、提供單元成品、成套裝備以及售后服務于一身的完整機器人產業鏈也將逐步建立。
“從這個意義而言,隨著國外工廠自動化生產線的普及,國內人工成本上漲,更多的無人工廠將涌現。這對桁架機器人發展是重要機遇。”王純一強調,桁架機器人的優勢就在于能將大空間內離散的生產單元,通過桁架機器人和地面物流系統無縫連接起來,并能將制造數據直接鏈接到物聯網,完成全數字化的物流管理,從而實現互聯工廠的智能化生產,形成無人工廠。
制造出高品質機器人的關鍵在于人的專業素質、敬業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機器人產業同樣離不開工匠精神。”王純一堅定地說,“作為一個老機械行業人士,我親歷了早年間的師傅帶徒弟的‘傳幫帶’,通過這種‘傳幫帶’讓工匠精神得以傳承,即使在今天,這種行業傳統仍不能丟棄,需要更好地發揚和傳承。對于機器人行業來說,工匠精神同樣不可或缺,我們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在機器人制造和研發中要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培養員工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讓工匠精神在機器人行業發光。”
目前,國外一些國家提出了“工業4.0”戰略,相比國外先進技術,我國的機械制造行業仍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王純一說:“與國外機械行業巨頭相比,我國的機械行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這就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總體上看,我國機械行業與國外機械行業巨頭仍然有著缺少對大型機械整體操控的經驗,比如機器人工廠、立體倉庫、立體碼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