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
(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79)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研究
鐘思
(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79)
對目前“互聯網+”中最重要的微信公眾平臺和物聯網平臺進行了研究,指出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將逐步拓展并加深。在微信公眾平臺中,分析了信息推送、互動交流、表單處理和在線課程等方面的學科創新服務;在物聯網平臺中,從物理空間物聯網服務、工作區嵌入式服務和深度信息挖掘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服務的探討。為互聯網新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創新服務提供了更廣、更新的思路。
“互聯網+” 微信公眾平臺 物聯網平臺 圖書館學科服務 創新
“互聯網+”是指在創新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催動下,互聯網表現出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1]。“互聯網+”平臺依據新興的云計算、數據挖掘和物聯網等技術,為傳統行業提供了更快速、更高效的生產方式,依據公眾平臺等策略為傳統行業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溝通方式。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新興交流方式和以“物聯網平臺”為代表的新興生產方式,是“互聯網+”平臺最具特色的技術之一。
“微信公眾平臺”依附于微信軟件平臺,是一種新興的“微”平臺,在該平臺上可以進行免費的即時通信,不但可以使用文字,還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溝通、交流[2]。到目前為止,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率很高,但大多數高校僅僅只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完成一些簡單的介紹、推送服務,遠遠沒有開發出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功能。在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方面,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還可以開發出非常有意義的創新服務。
“物聯網平臺”是一種新興的,在目標實體上部署一系列傳感器采集目標實體實時數據,并通過互聯網快速傳播,在云平臺上飛速處理,實現大范圍目標實體與人交互的平臺[3]。物聯網平臺的重點在于傳感器的數據采集和傳輸能力,通過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高校圖書館中,可以對圖書館的信息化、智能化起到推動、強化作用。有許多高校的圖書館采用了物聯網技術,通過在圖書館中布置一些傳感器設備采集當前的傳感數據,再通過互聯網的快速計算能力,實現館內設備的控制。該技術的應用面較廣,目前的高校圖書館應用僅僅限定在設備控制上,在更廣的學科服務上的應用則相對較少。在合理的使用物聯網平臺資源下,可以為高校圖書館提供更全面的學科創新服務。
為了增強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新,應該有效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科創新服務下,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微信公眾平臺需要有以下5個基本模塊,包括發布信息模塊、圖書館咨詢模塊、課程學習推薦模塊、學習小組模塊和處理表單模塊。圖書館學科服務使用者可以享受五大模塊提供的服務,利用好五大模塊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群、朋友圈、微信支付等優勢功能[4],將會帶來更好的學科服務創新體驗,圖1給出了筆者希望構建的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學科創新服務系統結構。

圖1 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學科創新服務系統結構
2.1 發布信息模塊
信息的發布是高校圖書館的最基本技能之一,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微信最基本的信息傳遞功能,主要可以通過朋友圈、群聊和群發信息等方式進行信息傳遞。首先通過多種方式讓讀者關注圖書館的微信公眾平臺,每當圖書館需要發布信息時,可以采用微信群發或者發布朋友圈兩個方式,完成信息的發布。另外,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效分組方式,可以按照學科背景或者研究內容和層次對不同的使用者進行分組,在群發信息的時候,針對不同的研究小組發送不同的群發信息。通過建立分組的方式群發信息,不但可以提升針對性,使得信息推送得更專業,而且對于不同層面的讀者也可以免受信息的騷擾,提升了用戶體驗。
2.2 圖書館咨詢模塊
與傳統的信息推送和發布平臺不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圖書館學科應用服務提供交互的方式。用戶不但可以接收到圖書館發布的信息,而且可以與圖書館交互,進行相關咨詢。在咨詢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用戶的咨詢需求,從用戶的需求中挖掘出一些用戶的行為興趣傾向,并在后期有的放矢地發布和推送信息。另外,對于常見問題的回答,可以在構建圖書館咨詢模塊時統一設置好,這樣既可以減少用戶的等待時間,又可以減輕圖書館咨詢服務人員的工作強度。
2.3 課程學習推薦模塊
資源培訓是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重要環節之一。從教學方式來看,可以采用線上的在線課程服務或者錄制視頻進行線下課程學習。從教學內容來看,可以提供系統化和碎片化等兩種資源培訓內容,為讀者提供數據庫的使用方法、檢索方法和文獻查閱技巧等內容的學習。通過咨詢模塊的數據挖掘過程,可以獲取每個用戶的興趣和專業,再根據個人興趣進行課程學習的推薦,提供更好的資源培訓和學習服務。
2.4 表單處理模塊
表單處理指的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使用者可以進行研究課題的跟進、科技查新和文獻跟蹤服務,以及其他與圖書館學習相關的申請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圖書館可以為用戶提供申請服務,并采用表單的方式進行申請信息傳遞,在服務器上處理用戶的各種需求。傳統的表單處理服務需要申請者到圖書館現場進行表單的填寫,圖書管理員對其表單進行審核、審批。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則可以使用網絡進行表單處理,通過公眾號的交互使用,可以快速進行表單申請,并在服務器上審核、審批,而不需要申請者去現場進行處理。
2.5 學習小組模塊
學習小組是一種建立學習關系的方式,可以為讀者之間的交流搭建一個渠道,促進讀者之間的交流和經驗分享,也是學科服務的創新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微信公眾平臺的群組功能可以更快速地建立學習小組,每個讀者都可以發起學習小組建設或者加入已經建立好的學習小組。在學習小組的學習交流中,高校圖書館應該承擔信息推送、組織活動和參考咨詢的重要任務,對構建學習小組平臺提供有效幫助。
物聯網作為新興的高科技平臺,為傳統高校圖書館提升服務質量和創新學科服務建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平臺和閱讀環境。物聯網平臺可以從根本上將傳統高校分開的“碎片化”信息融合到一個平臺上[5]。也就是說,將傳統校園中的多個單位、部門之間的信息整合至統一物聯網平臺上。用戶通過個人賬戶登錄物聯網平臺,不但可以快速獲取個人相關信息服務,在該環境下筆者對創新學科服務進行了相關研究,包括創新學科服務方式、嵌入式學科服務方式以及深度信息挖掘學科方式等服務,通過這些創新服務方式,高校圖書館平臺可以提供更為新穎、有效的學科創新服務。
3.1 創新學科服務方式
基于物聯網平臺,高校圖書館智慧系統可以打破時空界限,以讀者為中心,利用物理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的交互性,將學科服務、教學、學習和交流等各個環節融合到一起,為讀者提供新型的服務。
實體物理空間是一種傳統圖書館與學科合作的表現形式,在各大學科都設置這樣的實體物理空間,或者交流空間。在物聯網覆蓋整個校園的條件下,用戶在各個不同的實體物理空間中都能夠通過物聯網享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使得在物聯網空間中拉近了圖書館服務人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更方便、快速地了解讀者需求,更快速地解答讀者的問題,更好地完成科研、教學和學習工作。在高校各個區域設置一定的VIP研讀室,VIP研讀室可以為院系讀者、科研人員提供物理空間提供服務。研讀室可以根據特定用戶的需求設計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全面覆蓋的無線網絡,提供交流室、討論室等空間,并提供相關設備。另外,為了增強交流和針對需求開發出更有意義的功能,圖書館選擇固定的場所專門給讀者和圖書館服務人員交流所用,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探討研判讀者的新需求。
3.2 嵌入式學科服務方式
通過嵌入式的學科服務方式,可以在傳統相關度較大的兩個方面的服務進行嵌入聯合訪問,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更全面的交流和廣泛的思考,形成一種按區域劃分的學習、交流方式[6]。
(1)通過教學區,嵌入課程教學。教學服務是高校需要完成的最基本工作之一,通過建立教學區,并在教學區中嵌入相關課程的教學,再利用物聯網平臺建立共享化,完成課程教學的嵌入。具體嵌入內容包括課程參考資料嵌入;課程相關期刊、電子書和檢索服務的嵌入;嵌入RSS服務快速檢索相關課程內容;嵌入“交談區域”作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利用便利的平臺和教師與圖書館服務人員的相互協作并有效嵌入相關內容,可以完善課程教學過程。
(2)通過科研工作區,嵌入科研課題。科研課題相關服務是在校研究生和老師需要完成的任務,通過物聯網建立共享的科研工作區域,完成科研課題相關內容的嵌入。具體嵌入內容包括嵌入科研人員和團隊的資料、背景和科研成果;嵌入科研課題之間的相關性、科研項目支撐等基本信息;嵌入科研課題相關參考文獻的資源檢索服務;嵌入數據挖掘服務對科研團隊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服務。通過科研課題嵌入,能夠使加入課題組的新力量快速進入,順利完成科研活動。
3.3 深度信息挖掘學科服務方式
深度信息挖掘可以將大量冗余的信息進行整合,并再次創新[7]。在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研究中,基于深度信息挖掘的創新服務主要包括讀者需求挖掘、院系教師科研動態挖掘。
物聯網平臺具有強大的記憶和分析能力,可以融合感知數據,將采集到的每位讀者的信息進行深度信息挖掘,從而得到每位讀者的特點,例如借閱習慣和信息使用狀態。一般情況下,由于數據量較大,所以必須采用云計算平臺等快速計算平臺對讀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并將分析結果收集保存到學科需求數據庫中,在實際使用階段,可以根據讀者需求信息對指定讀者制定相應的服務策略和措施,針對讀者的實際需要為其推薦合適的活動、資源。同時,深度信息挖掘可以從眾多表象的需求中挖掘出潛在的讀者需求,再通過信息推送方式定期推送給讀者,使讀者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圖書館的動態和信息資源。主動的知識推送服務大大調動了高校圖書館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圖書館在服務讀者的同時,能夠快速激發讀者隱藏深處的信息需求,為圖書館開拓更新的領域做出了貢獻,并能夠最大化利用圖書館文獻,提升文獻使用效率。
通過物聯網平臺對科研課題和科研團隊等內容進行有效的深度信息挖掘,將原始信息進行收集、挖掘,整合成學科專題知識庫,建立用戶需求關聯度,深入到科研用戶群體中,為科研師生提供個性化科研定制服務。
(1)構建專題知識庫,通過科研團隊的數據挖掘結果,圖書館服務人員可以針對不同科研團隊進行館藏信息資源整合與知識重組,形成專題知識庫。并根據團隊成員的分布建立各個科研人員的科研計劃和挖掘出個人需求,再根據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優化知識庫資源體系。
(2)建立“信息倉庫”,服務人員以科研團隊為單位,為每個科研團隊建立“信息倉庫”,“信息倉庫”中保存有各個科研人員的學科背景、科研成果、科研項目、項目相關團隊和其他信息,通過“信息倉庫”了解科研團隊的方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科研信息挖掘。
(3)建立用戶需求知識關聯度。根據不同的科研團隊的知識類型和不同科研階段,分析用戶需求在不同階層中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完成文獻信息資源的挖掘、整合和創新服務,構建出以學科服務化為目標的知識轉移和共享服務,將用戶的所有階段的不同需求進行系統化和可視化。從而實現用戶需求知識關聯,在相同和相似的學科中,通過知識的關聯能夠更方便地交流、學習。
[1]王繼業,等.能源互聯網信息技術研究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1109-1126.
[2]謝文亮.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65-72.
[3]劉煦贊.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述評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5):32-36.
[4]殷義芝.對微信公眾號及微信公眾平臺功能的探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8):93-98.
[5]沈蘇彬,楊震.物聯網體系結構及其標準化[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18.
[6]楊林靖,等.基于物聯網的家庭電源監控系統的設計[J].電源技術,2015(10):2272-2274.
[7]安麗影.現代圖書管理系統的構建及發展分析[J].卷宗,2015(5):61-61.
鐘 思 女,1986年生。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工作。
G252
2016-02-26;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