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錚、周珊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75
長沙湘江風光帶景觀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文/王錚、周珊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75
長沙市湘江風光帶素有長沙“外灘”之稱,其南起長沙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大橋,單邊總長約26公里,是打造城市品牌,宣傳城市形象的一張重要名片。在通過對湘江風光帶建設的調研之后,本文對風光帶景觀的建設狀況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進而總結出了風光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給出了相關的改善意見。
湘江;風光帶;問題分析
(一)沿江風光帶的現狀分析
目前,湘江兩岸風光帶總體建設大部分已經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根據橋梁將湘江劃分為12個區段。基本的評價因素為:自然景觀、人工植被、景觀小品、活動空間、人流使用、配套設施、親水性、可達性。本次評價體系中各評價因素的權重值均為1。
每一項因素設置總分為5分:分數由5-1依次遞減。最后的總分亦劃分為五個區段并有相應評價(滿分為40分): 8—13分為差;14—20分為較差;21—26分為一般;27—34分為較好;35—40分為好。分段實施建設情況綜合評價見下表:

湘江兩岸風光帶實施建設情況分段評價一覽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同一區段內的河西風光帶的實施建設情況普遍比河東要好,六個區段的總分之和河西(141)亦高于河東(122)。總體上而言,河西風光帶的整體質量要高于河東。
本文選擇得分高的和分數相對低的具有代表性的區段,進行對比分析:
1、猴子石大橋——橘子洲大橋(河西)
該區段風光帶的形式主要與河西大學城以及岳麓山景觀遙相呼應,結合防洪堤岸布置,城市道路通過人工緩坡與風光帶自然銜接,另一邊則通過臺階、步道以及自然緩坡、駁岸等與水面相連。景觀層次感強,視野通透,空間收放富有節奏。配套設施齊全,人氣較足。
2、猴子石大橋——橘子洲大橋(河東)
該區段南半段以自然緩坡景觀加人工親水步道為主,寬度較小,與道路之間有一定高差。北半段以人工綠化為主,植被小品豐富,通過臺階與踏步制造高差,并結合人行道與濱江道路緊密相連,開敞空間豐富,使用者較多,但有的地方與水面保持一定高差,并邊緣處設置圍欄,親水性較差。
3、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河東)
該區段從橘子洲大橋至象棋廣場是河東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以廣場、步道、踏步、小品以及豐富的植被來營造景觀特色。開敞空間充足,層次豐富多變,配套設施較齊全,人氣較足。通過廣場碼頭等形式與水面相連,提高了親水性與空間品質。
4、銀盆嶺大橋——三汊磯大橋(河東)
該區段綠化以草坪、灌木為主,適當搭配喬木。鋪裝、小品以及各類配套設施齊全,并建有一條嶄新的自行車道。空間開敞明亮,人氣略顯不足。與城市道路之間被建筑及綠化隔開。
(二)城市家具的現狀分析
整體上可將城市家具分為三大類型:標識系統、環境小品、城市雕塑。河東與河西已建成風光帶區段的城市家具的建設情況較好,而未建成風光帶區段的城市家具的建設情況較差;城市家具中的標識系統一類的建設情況總體上較好,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應當注意城市雕塑的建設。
(一)部分地段景觀過于單調,便民設施缺乏
湘江風光帶作為室外活動空間,相應的便民設施卻很是缺乏。除此之外,商業設施也較缺乏,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流動的,管理極為混亂;另一種是大型的茶館、咖啡廳,雖然正規,但外觀與周邊的環境不夠協調。
(二)風光帶設計近水而不親水
與湘江水體的聯系不足,沿江區域能夠下到湘江水邊的設施寥寥無幾。親水設施缺乏還會降低風光帶的安全系數。
(三)環境景觀存在管理上的不足
許多不文明行為,給環境景觀造成了破壞。部分市民將垃圾丟棄在風光帶,有些草坪被毀得千瘡百孔,為數不多的公廁無人看管,質量不高,整個風光帶環境景觀的管理還需加強。
(一)濱水風貌整體塑造
依據沿江不同地塊的用地性質,區域的不同定位,統籌協調濱水景觀的建設,在確保濱水生態系統平衡的前提下,進行整體風貌的塑造。
(二)創造空間的多樣化
規劃與設計更應該以人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做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多種植被的搭配覆蓋,開敞空間的收放布局,濱水廊道的自如伸縮都將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豐富空間體驗。
(三)培養公眾參與的意識
在設計規劃階段,要積極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廣泛征集群眾的意見,這樣才能將沿江空間的利用做到相對的合理化,這也是人性化設計的一大體現。建成維護階段,要加大對公共設施、資源的監督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