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英

時代人物TIMES FIGURE=T
T:趙院長,陜航今年的招生工作進展如何?
Z:招生和就業是一對孿生兄弟。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數量增加到1300多所,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個生源競爭激烈的問題。我們學校最近這幾年也感受到了這方面的壓力,但是由于我們不玩虛的,抓實的,抓學生的就業,在全社會樹立誠信辦學形象,用良好的教學管理,使學生實實在在的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穩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不斷提升就業的層次和質量,在國防軍工企業廣泛開展定單、定向、定制式培養工作,贏得了各方好評,促進了招生工作的開展。今年的招生工作才開始,我們拿去年的招生結果作參考。2015年招生3700名,是我們建校以來的歷史新高,在高職院校生源競爭加劇的過程中,我們的招生工作卻是在健康良性的發展。今年雖然招生工作還沒有結束,我們預期不會低于去年。
T:能不能談談每年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教育?
Z:第一堂課是個大概念,泛指新生入學教育。新生進校的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雖然有一些中學也開展了職前教育,對學生的校紀校規進行例行教育,但是不管怎么說,中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它是按照未成年人的教育組織管理的,家長老師往往是以監護人的身份出現,學生把家長和老師統一的看做是家長,獨立思維、自主思維所占的成份較少。走進大學校園以后,這一切都要徹底的顛覆。進入校園以后,學生吃住行完全個人自主。這個時候,怎么樣在步入大學校園以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頭腦當中樹立敬業誠信、溝通合作、創新超越的思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這方面首先高度重視軍訓教育。新生的學習生活比較寬松,學生的精力相對過剩,過剩的精力在年輕人當中必然要得到宣泄,宣泄的方式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培養新生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協作意識、吃苦耐勞、頑強拼搏意志品質的同時,也造成大量體能的消耗,學生就沒有過剩的精力宣泄到其他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入校的時候就要確定自己未來走向社會后的職業目標,因為我們是職業院校,面向的是將來走向用人單位后的工作崗位。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培養計劃,使得學生明了我們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怎么學?這樣他的大學學習生活就有了動力、有了目標,他的職業人生就有了規劃導向。
第三個方面是引導新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通過教育新生認識自己的學校,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通過明了所學專業的特色和主干知識內容,使學生心中有數,對思考未來職業生涯目標和所學專業的核心能力要求有了比較直觀的掌握,這樣新生就自然學會了成人的思維方法。
T:陜航的辦學模式是什么?
Z:經過廣泛討論,多次思想碰撞,學院領導班子提煉出了“工廠建在校園里,課堂設在企業中,教學生產一體化,工作學習相結合”這樣的辦學模式。為什么工廠建在校園里,因為我們的前身就是工廠,有相當一部分教職工也來自企業,我們主要是為企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怎樣才能把產學研更好地結合起來?歷史上有前校后廠,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前廠后校?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前廠后校我們做不到。那么就該產學深度結合,把工廠變成組織教學的一部分。為什么課堂設在企業中,因為培養的就是企業需要的人,這樣有利于情景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際融會貫通,從而舉一反三,體現出厚基礎、強專業的要求,結合實際為將來創業打下基礎。同時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本身就是職業教育應該倡導的方向,所以把工廠建在校園,把課堂放在工廠就是把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機的結合,這是我們的辦學模式。
T:陜航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什么?
Z:我們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這個培養是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大學生在校的這三年,既不能只強調基礎理論忽視技術技能實踐,也不能夸大技術技能實踐的作用而忽視基礎理論,要很好地解決傳統學科體系框架下怎么把專業核心能力與企業具體崗位工種結合起來,把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厚此薄彼,防止版面極端,這就為我們提煉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們提煉出“循環遞進、工種對接、提升素養”這樣一個人才培養模式。陜航是一個以工科為主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我們先后開設過四十多個專業,大部分以工科類專業為主,他們面向非常寬泛,我們總結技工學校走過的路,總結應用型本科院校走過的路,把工業企業當中核心工種提煉出來,和我們專業的培養方向進行對接,用三年時間一邊學習一邊在企業頂崗實習,這樣循環遞進,專業核心能力與核心工種需求對接,就有利于培養具有大國工匠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們下一步任務就是不斷提高培養育人的水平。
T:你現在建設的學校是你小時候憧憬的學校嗎?
Z:我小時候那個年代,從小學開始國家就處在動蕩時期。我那個時候對學校環境沒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是為祖國為社會怎么貢獻自己的力量。能在學校讀書,不上山下鄉就好,對學校沒有什么具體的想法。我所處的“文革”那個年代剝奪了許多人學習的機會,學習氛圍比較差,所以我向往學校,希望能走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無論學什么,只要給機會,我就想學習,而且我的父輩也是從事職業教育,他們對我有影響。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是不丟人的,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就是職業院校畢業的。
T:你心目中的教育夢和陜航夢是什么?
Z: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晚。同樣,陜航雖然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但是還處在探索當中,事物總是要發展的。我想,陜航的未來應當是一個更加開放的陜航,這個開放不光是要走出校園、走出行業,還要面向世界開展國際交流。我們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還處在教育發展過程的低端階段,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將來一定會有自己的學士、碩士、博士。未來的陜航要伴隨著祖國前進發展的步伐,高層次辦學,專業化發展,國際化開拓,進入中國高等教育的中端甚至高端序列。
T: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當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如何適應新常態?
Z: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社會由高速發展變成中高速發展,隨著經濟體量的規模基數越來越大,這是必然。新常態不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可能倒退。相反,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步伐更加堅實、更加健康。新常態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更高,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中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體現了速度快,同時在質量、在結構、在均衡等方面必然會留下問題,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原創的東西必然少。進入新常態以后,恰恰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軌變形,要由從模仿到制造、再到創造,完成這樣的轉變,尤其是在國防軍工裝備制造業,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要培養大國工匠,職業院校是前提、是基礎、是土壤,我認為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未必全部都能成為大國工匠,但是我深信,未來的大國工匠,絕大部分來自于職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