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生
產業經濟專家、書法家。著有《微言細語》等作品
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傳播者。
十幾年前,網絡聊天室剛剛興起,進去過的人都知道,那里污言穢語、謾罵攻擊觸目皆是。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受教育、有文化與人的道德素養真不是一回事。
后來有了QQ,因為基本是熟人圈子,情況才有了改觀。再后來,微博提供了一個無邊界的即時傳播平臺,個人有了真正的自媒體,但加入微博后又大長見識。北京工人體育場南門外那場約架,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約架的一方來自大學男教師,另一方是媒體的女記者,先是在微博上為某些觀點不合而產生齟齬,后演變為網絡罵戰,雙方粉絲也加入其中推波助瀾,以致最后約定時間地點,拳腳相加。這種稍有不同觀點,立刻唇槍舌劍,硝煙彌漫,甚至線下約架的事件,并不鮮見。
微信是社交圈子,相對文明一些,但不負責任的信息與言論也不少。
反觀這樣的現象,覺得挺有意思,更值得思索。有時候我想,是不是國人在現實生活中憋得太久了,忽然在虛擬空間找到了發泄的地方,以為匿名不受約束,就像隨地大小便一樣隨便起來?從網絡上的這些亂象看,國人的文明禮貌,好像基本上不是素質修養使然,而是一種裝飾,或者是給朋友熟人的一種禮遇。說到尊重,似乎是一種等價交換,與對名利地位的傾慕艷羨和追逐根本無法比擬。
就傳播與言論自由來說,我認為國人需要一場啟蒙。就普遍意義而言,傳播與其他行為一樣,既要遵循法律法規法紀的約束,也要恪守必要的倫理道德底線。網絡提供表達的便利,也放大言論的傳播與影響。還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使得單向傳播變成多向連環傳播,互動交流辯論現場化即時化。
基于這樣的背景,我提出自媒體傳播與網絡言論的幾個基本倫理,供大家參考。一是自律,沒有自律就沒有自由,不能不考慮語言的影響力,不能不顧及讀者的感受,不能不了解情緒的感染力,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怎么說帶勁就怎么說。第二,善意,不存善意必有余殃,善良的愿望尚且不一定能產生良好的效果,不良的動機一定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不管表達或轉發,應當把握有利無利、有害無害的原則,增加建設性,減少破壞性。第三,真實,編造就是惡意,虛假就是欺騙,可以不說話,但不能說假話。第四,尊重,不懂尊重就不懂表達,更無法辯論。自己說話,要尊重別人的立場,不能強加于人。別人說話,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但要尊重別人表達的權利。第五,思辨,不具備思辨能力就會輕信與盲從,就會成為無腦水軍。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辨別對方的立場、觀點、角度、方法,汲取有益的成分,看清其中的片面與情緒,不要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全面肯定與否定。第六,包容,沒有包容就沒有胸懷,沒有包容就沒有多樣性豐富性。包容不同的個性、方式、觀點,會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格局與境界。以個人好惡為標尺,以親疏遠近劃圈子,是自私狹隘愚昧的表現。遇到違法違規違紀的信息,可以拒絕、清除、拉黑,也可以舉報,交由網絡管理者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