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我們為何需要匠心

最近,“工匠精神”一詞很流行。其實,“工匠精神”原本是在中華大地上已流傳了數千年的精神和傳統。
我國現存成書年代最早的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一書曾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币簿褪钦f,工匠本是心靈手巧、有智慧、有靈氣的人。但在古代農業社會士農工商的排序里,手工藝者處于社會下層,并不被重視。因此,中國的文人往往把藝術和工藝區分得涇渭分明,再厲害的工藝大師往往只能被稱為“大師”而不能被稱為“藝術家”。
更有很多人認為,匠人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藝術創作中,刻意、程式化常被形容為“匠氣”太重,足見對勞體者的成見之深。總之,工匠和工匠精神在過往并不是稀缺資源,而是一種傳統,只是在社會觀念的作用之下,常被輕視。
可惜,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丟失了這種寶貴的傳統。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一切以利益和效率為前提,崇尚投機取巧,買空賣空,巧舌如簧……不再欣賞勤勤懇懇、規規矩矩的態度和精神,不再推崇一日千里的速度和效率,高揚“快消費”和“快拋棄”的現代生活方式,失去了對自然規律的最基本尊重。僅僅幾十年間,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之間都出現了信任障礙,我們的安全感和穩固感被工業化逐漸侵蝕。
于是,我們生發出集體的鄉愁,懷念原始、淳樸、自然的慢生活,尋找實在、堅定、不浮夸的風格,重拾責任、堅守、執著、精益求精的品格。工匠精神,終于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內。
誠信、用心、卓越,這些工匠的基本品質,也恰恰是經濟轉型中必需培育的重要基礎?!敖橙恕币馕渡钸h,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接。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拒絕投機取巧,投注心力,追求卓越,即便是熟練掌握了某個領域最好的技術,也要以敬畏精神、負責態度、專業要求去完成創造性或重復性工作。
所以,我們要提倡,在當代社會急功近利、追求快速時,回歸不以利益為目的、追求本質的工匠精神、平穩的心態,回歸幾十年甘于寂寞、對一樣東西執著追求的耐心,回歸鍥而不舍、不言放棄的毅力,回歸不斷學習、刻苦工作的態度。
推而廣之,我們更提倡,全社會都來認認真真地做事、做人,唯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來得及從內心到外在變得真正強大起來。
主編:姜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