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工匠精神 景德鎮之殤

劉建華:文化生態社會學者。多年來,為全國許多地方的文化生態建設,提供過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藏文化、漢文化、黃河文明、長江文明、草原文明、湖泊文明等方面的咨詢。2012年,主編出版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教材中文版《權威》《正義》《隱私》《責任》。2015年,出版學術專著 《尼山書院的26堂國學課》。
走出瓷器的器物層面,走出工匠的身份層面,景德鎮之所以能夠影響世界的根本原因,不是瓷器,而是瓷器背后景德鎮的“中國工匠精神”。
編者按:該文在李克強總理提倡“中國工匠精神”之前寫成,作者意識到了工匠精神對手工業以及文化的重要性,此點難能可貴。
前幾天去了一趟景德鎮,崇敬贊嘆之余,遺憾感傷不已,以至于不知道怎樣評說這座城市,又忍不住說說這座城市。
中國沒有一座城市比景德鎮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更大,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都市,主要是國際影響了它們,而不是它們影響了國際;景德鎮則不同,整個歐洲乃至整個文明世界,在18世紀,都受到了景德鎮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媒介是精美的瓷器,但影響的實質是東方文化和藝術審美。
當今的景德鎮人,似乎不太明白景德鎮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真正價值,只說自己是“世界瓷都”,為此,還與同樣自稱“世界瓷都”的德化打起了口水仗。德化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據說,2015年5月30日,有一個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的組織,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稱號。還據說,這是全球第一個世界瓷都。這也就是說,即便景德鎮最終能讓這個世界組織也授予“世界瓷都”的稱號,這口氣,景德鎮無論如何都咽不下去。
于是,有資深專家出來為景德鎮抱不平:世界瓷都不是評出來的,而是歷史形成的;景德鎮作為世界瓷都,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證明等等。似乎,捍衛景德鎮世界地位的專家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景德鎮的文化底氣,不在別處,就在“世界瓷都”。
可是,既然第一個世界瓷都的稱號被人家搶注了,再怎么證明景德鎮是世界瓷都,也都黯然失色。那怎么辦呢?景德鎮于是喊出了這樣一句口號:“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有人提出了“陶瓷之路”的概念,意為古代景德鎮代表古代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現在的問題是,當代景德鎮如何與世界對話,拿什么與世界對話?
這首先涉及景德鎮人是如何看待“古代景德鎮是拿什么與世界對話”這一問題的。
有人說,西方人從景德鎮“學會了”或“偷學了”陶瓷工藝,這是景德鎮引以為驕傲的與世界對話的資本;有人說,西方人鐘情于景德鎮的陶瓷產品,王宮貴族莫不以擁有景德鎮瓷器為時髦,他們也因此認識了中國。
這種說法在當時西方屬于個案還是普遍現象暫且不論。如果當代景德鎮人僅能在這個事實層面上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世界開展真正對話的,因為,這樣的景德鎮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先輩究竟憑什么東西展開了與世界的對話,更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城市何以能夠影響世界的文化真諦。
景德鎮人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是“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正好類似“開放、包容”的當代話語,順理成章被視為景德鎮的城市精神,這當然沒錯,但這是中國的語境,不是世界的語境。以這樣的中國語境與世界對話雖無不可,只不過世界之所以是世界,開放和包容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常識,而不可能是與之對話的興奮主題。
那么,說到底,古代景德鎮究竟是憑著什么影響了世界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于世界來說,明明白白,毫無懸念,但對于景德鎮人自己來說,反倒是一個謎。
其實,答案很簡單:走出瓷器的器物層面,走出工匠的身份層面,景德鎮之所以能夠影響世界的根本原因,不是瓷器,而是瓷器背后景德鎮的“中國工匠精神”。這也就是說,作為商品的瓷器及其造型,可以隨世界風尚而變,但只要中國工匠精神不變,景德鎮就不會被世界風尚所超越;反之,即便世界瓷器及其審美不變,但如果中國工匠精神衰變了,景德鎮之瓷都地位將不復存在。
中國工匠精神,是景德鎮的靈魂,遠比所謂“世界瓷都”的虛名要寶貴,遠比天價的景德鎮古瓷更有價值,遠比需要保護的古窯、御窯遺址更加珍貴,遠比那些風雨飄搖的老街舊貌更加值得“修繕”。在所有景德鎮的這些歷史文化古跡遺存中,唯一不應該進入博物館的,就是景德鎮的中國工匠精神,它一直都活在當代景德鎮的城市之中,自古就是景德鎮的城市靈魂。
景德鎮的中國工匠精神,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當然更不是一種所謂城市形象,而是一種只有景德鎮才有的地地道道的“工匠社會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也是生產方式,也是藝術傳承方式,也是社會倫理關系、自由宗教信仰、城市社會形態。正是這種具有城市社會形態的工匠精神及生活方式,讓景德鎮人成為經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信譽共同體,并產生對“景德鎮制”的文化認同,制造出了讓世界著迷的景德鎮陶瓷產品,創造出了影響世界也受世界影響的景德鎮陶瓷藝術。
景德鎮這種獨特的“工匠社會生活方式”。至少有八個方面的價值,在當今仍然具有寶貴的現實意義:第一,精細的行業分工;第二,高度的行業自律;第三,嚴守的技藝傳承;第四,嚴格的知識產權保障;第五,堅定的行業信仰;第六,精誠的職業敬畏;第七,全民技術崇拜;第八,全社會宗親互助。這應是真正意義上的“當代景德鎮八景”。
如今的景德鎮,這八景何在?這是景德鎮人要反躬自問和要尋找回來的,這樣的尋找,不在外面的世界,而在自己的內心。若沒有這八個方面的“工匠底氣”,景德鎮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世界對話,景德鎮的先輩從正面樹立了榜樣,而景德鎮的最近幾十年,卻從世界瓷都無可奈何地衰變為破敗的中國小城,從反面提供了例證。
景德鎮的中國工匠精神,或許是景德鎮真正的文化地標;景德鎮的工匠社會結構特征,或許應該成為景德鎮城市規劃的基本框架、城市設計的基本依據、城市形態的基本肌理和城市風貌的基本色調。如果沒有這幾個“基本”,景德鎮將無法與世界對話。
世界就是這樣,它的歷史選擇,由不得某個城市自詡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