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鄭炘: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鋼筆畫聯盟副主席,中國建筑學會資深會員。長期從事建筑設計、風景建筑設計、城市設計與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參與50余項工程項目設計,獲國家級、部省級獎勵15項,主持的常州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城市設計獲英國AR & MPIM 2015年度未來建筑大獎暨新與舊專項獎。
優秀工匠的專注精神與他的工作融為一體,他的工作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的生命也融入他的作品中。這樣的精神遠非現代精于算計的人們所能理解。
在世界范圍內,農業社會的工匠傳統延綿數千年。在這個過程中,各行各業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各自的領域里不斷取得新成果。
海德格爾在追問技術之際,將目光投向技術的古代希臘語詞源“techne”,它不僅僅是表示手工行為和技能的名稱,而且也是表示精湛技藝和各種美的藝術的名稱,它也是某種創作。在建造活動中,“techne”具有同樣的意義。在此意義上,杰出的工匠就是偉大的藝術家。我在《關于早期建造活動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由動機、建造與評價構成的建造活動的基本機制,意在說明“藝”出于“技”的道理。而且通過這個基本機制的不斷重復,工匠們的技藝不斷地提高,鑒賞力也不斷地提高。《莊子·達生》談到匠人梓慶關于自己如何做出鐻的體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排除雜念,將自己的木工本性與木材的自然性質結合起來。
也許梓慶已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非常人所能為,但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啟示:心無旁騖,方可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就是優秀工匠的精神。而在實際生活中,工匠必以一項專門的技藝為生,這個事實表明工匠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不可能沒有功利性目的。成熟的工匠會自覺通過行業標準來衡量和提升自身的技藝水平,并解決價值交換問題。這似乎是個門檻的問題,但對于優秀的工匠而言已不是問題。他們掌握了高超的技藝,而又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仿佛總有一個更好的境界在召喚他們。這就是必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出自優秀工匠之手的原因。優秀作品的產生仿佛又成為一種對創造本身的獎賞,激勵著優秀工匠繼續新的創造。久而久之,優秀工匠的專注精神與他的工作融為一體,他的工作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的生命也融入他的作品中。這樣的精神遠非現代精于算計的人們所能理解。我們盡可贊美這樣的精神,并相信它于當今社會仍有著現實意義,而我們的期望是,現實也要有拒斥投機取巧的機制,以及等待偉大事物出現的足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