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德木圖 草原上的“90后”銀匠

烏德木圖
大學畢業前的一份創業規劃,給了迷茫中的蒙古族小伙烏德木圖一個認真審視自己內心的機會。3年后的今天,這位“90后”在家鄉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經營著一間屬于自己的銀器制作公司,并成為當地銀器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蒙古人的生活離不開銀器。銀碗、銀壺、頭飾、蒙古刀、馬具鞍花等,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銀器和飾品是由銀匠純手工打造,造型和紋飾古雅大方,帶著游牧民族不羈的氣質。
蒙古銀器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銀匠需要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鏤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后再焊接或編織成型,不僅需要銀匠具有嫻熟的技藝,還要具有十足的耐心。
烏德木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草原上的銀匠。從小,他就看著一塊塊銀料在爺爺和父親的手中,化成水,又捶打成型,烙印上屬于他們民族的紋樣,然后以新的生命出現在草原的蒙古包中,出現在族人的衣飾上。
然而,草原再遼闊,工業化的潮流也慢慢浸潤進來。當流水線上的銀碗、銀飾大批量地出現在草原上時,那些靠手藝吃飯的銀匠們開始為生計發愁。有些人不忍看著這門古老的技藝就這樣輕易地被復制、貶值,干脆熄滅了爐火;有些人借著這股風潮,干起倒賣首飾的行當。烏德木圖的爸爸也放下了手藝,回歸到游牧生活中。
不過短短二十余年,肅北草原上的老銀匠銷聲匿跡了。等到后來烏德木圖做出些名頭來時,1萬多人的肅北縣掌握傳統銀器制作技藝的也不過兩三個人。

受家庭的影響,烏德木圖自小就對銀器制作有著極大的興趣,即便是在求學期間,也從未放棄過對銀器制作的喜愛。小時候,爺爺純手工打造的蒙古刀經常讓他羨慕不已;銀器上的回紋、八寶、花鳥等精美圖案常常讓他看得入迷。年輕的他不相信,一錘一錘打出來的銀器,比不過那些冷冰冰的生產線商品。
但是在父親的期望里,在同齡人的規劃中,考上大學、畢業后考取公務員、結婚生子,才是一個平順、完滿的人生。于是在大學畢業前夕,當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銀器制作當成自己未來的事業時,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在父親的眼中,銀器曾經是家族的驕傲,卻也是心中的痛楚。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在這個不推崇技藝的時代里吃虧、受苦。
大學畢業后,烏德木圖不顧家人反對,自己借錢在肅北縣城開了一間小小的銀器店,售賣自己制作的銀器。少了家人的理解,又沒有資金的支持,開始的一兩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過得很窘迫”。
一開始,店里只有他一個人,又沒有多余的資金,他只能用上一件賣出的錢來購買下一件的原料。店里很多工具和設備都是他自己制作的。一方面他確實沒有錢購買;另一方面,他覺得只有自己親手設計的工具才最適合他的手,制作出來的銀器才帶有著烏德木圖的氣韻。
在開店期間,烏德木圖不僅自己鉆研制作技藝,還到青海拜師學藝,單是如何化銀就學習和研究了一年。漸漸地,他的銀器制作技藝開始獲得認可,有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他的小店購買。
“就好比喬丹是屬于籃球的,不是足球;我就是屬于這片草原的,屬于銀器的,不是別的。”烏德木圖這樣解釋自己創業的這份執著。
以前,在蒙古族的傳統觀念里,手藝只能傳給自己的孩子,不可外傳。但是,為了挽救瀕危的傳統技藝,烏德木圖非常樂于傳授技藝。他年紀不大,但是目前已經收了5位徒弟,其中3位都比他大。他還開辦了銀器制作培訓班,給對銀器感興趣的人們免費上課。他期望有更多的人和他站在一起,為肅北銀器制作技藝的發展和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去年,烏德木圖成立了自己的銀器制作公司,并嘗試在微信平臺進行售賣,取得不錯的口碑。父母的觀念也開始轉變,幫助和支持他發展事業。
肅北縣政府基于他在創業、傳承傳統技藝方面的成績,也給予他部分資金支持,并授予他肅北銀器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烏德木圖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也更幸福了。

“我就是屬于這片草原的,屬于銀器的,不是別的。”烏德木圖這樣解釋自己創業的這份執著。

蒙古族手工銀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