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在遠方

《蓮石》
唐·白居易
青石一兩片,白蓮三四枝。寄將東洛去,心與物相隨。石倚風前樹,蓮栽月下池。遙知安置處,預想發榮時。領郡來何遠,還鄉去已遲。莫言千里別,歲晚有心期。
石雕,直白去講便是石頭的雕刻作品,在匠人的加持下,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被技藝、手法“鍛造”出來具備空間可視、可觸的藝術輪廓,如鏡子一樣折射出生活的邊邊角角,還有雕刻作者的審美感受、情感乃至理想。
在人類還與大地沒有分家的時候,石頭的歷史就開始萌芽了。時間深處,敬畏著自然的先民,用最古老也最笨拙的工具——石器,打磨著生活,且從未停止。而在包羅萬象的藝術門類中,也再沒有哪個類別可以超越石雕的古老。顯然,這時代的人類文明萬馬齊喑,唯有石頭的故事在風雨中低聲吟唱。
若是用鋤頭刨拉歷史,石雕的壽數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其中,石刻巖畫乃是原始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形式。例如,陰山巖畫對狩獵與動物的鐘愛始終如一,而其表現風格更可謂影響深遠。商周金文中的圖畫字、戰國銅器的寫實紋樣、秦畫像磚的人物狩獵圖等等,都是此樣技法的延伸,不過它們已更趨形象化和精細化。
待原始先民告別了采集、狩獵經濟,轉入了新石器時代,便又出現了以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磨棒為代表的石雕作品。它用砂巖加工而成,外觀則被“普及”為鞋底狀的幾何樣式,看起來工整大方、重心穩定,但加工難度較大,需要在敲打、切割、修整中“渡劫”。此外,中國古




《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幽徑石》
唐·王緯
片石東溪上,陰崖剩阻修。雨馀青石靄,歲晚綠苔幽。從來不可轉,今日為人留。石雕技法的另一源頭——線雕,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當須一提的是,此種線刻石雕的形式在后來歷代的石雕創作中,被運用得最為廣泛。
此時期的石雕文物雖然出土不多,但據現有文物考證推測,其風格已與石雕巖畫大不相同。出自于遼寧東溝后洼的幾件滑石雕刻便驗證了這一點:圓雕的小人頭像,刀法顯得粗獷奇拙,形象古樸、生動,表明了它們的象征屬性。
而到商周時期,文化特征、宗教強化以及藝術風格的迅速轉變,使得這一時期的石雕藝術也開始了脫胎換骨式的衍變。譬如,商代社會尊奉萬物有靈,人們往往尊崇動物為神靈,受此影響,尚屬粗放的石雕藝術家,便偏愛于對動物領域的實踐,并進行了抽象化的探索。例證多見于王都安陽殷墟出現的大型動物石雕。其中,侯家莊出土的石鴨,就不拘囿于原形進行了大膽地創作:尖喙和突目瞬間勾活了猛禽的本質特征和兇狠個性,作者將其余細部則全部略去,下面只留一雙粗細不一的足趾以支撐平衡,而身上的羽毛和雙翼亦簡用線刻紋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