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軍,童倩倩,羅 薇,李 博,訾 偉
(1.貴州凱進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4;2.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6)
?
貴州省榕江縣錫利貢米種植基地生態化土地整治規劃設計
袁成軍1,童倩倩2,羅 薇1,李 博1,訾 偉1
(1.貴州凱進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4;2.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6)
為了探討貴州山區生態化土地整治規劃與設計,筆者應用景觀生態建設理論與方法,對榕江縣錫利貢米種植基地進行生態化規劃及工程設計。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域屬小流域土地整治類型,地形地貌復雜,整體連通性差,景觀類型多樣,應通過構建生態源-生態斑塊-生態廊道模式進行景觀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復墾、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生態化工程設計,實現研究區農田景觀功能的優化與提升。貴州山區的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尊重鄉土景觀,提高公眾參與度,才能實現區域土地整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生態化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生態修復;景觀格局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展土地整治工作以來,土地整治工作的范疇、目標、內涵和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1-2]。通過在土地整治建設方面的連續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優化了農用地利用結構,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耕地等級和產能[3]。但是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增加耕地面積是我國進行土地整治活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動力,在完成耕地占補平衡任務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弊病,諸如生物多樣性降低、景觀生態失衡等[4]。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推進,新時期土地整治將從以耕地數量為主向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并重轉變,如何在土地整治中融入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思想,是一個亟待加強研究的科學問題[5]。
地處云貴高原的貴州省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2.50%,位于“兩江”流域的面積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65.70%和34.30%,是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貴州省61.30%的面積為喀斯特巖溶地貌,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問題不僅對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有著直接影響,還危及長江、珠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在如此生態脆弱區開展大規模土地整治項目,面臨著諸多復雜性:①區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后,經濟實力薄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已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②喀斯特地貌廣布,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較多,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土地利用條件差;③山區地勢復雜,生物和地貌類型多樣,地塊零星破碎,項目區整體性差;④多民族聚居區的鄉土風情濃郁,生產生活方式各異,地緣性特征明顯。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不斷強化,相關研究對生態化整治的關注逐漸增多[5-10]。在貴州山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開展土地整治,更應該重視自然景觀的保護與提升。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土地整治特別重視景觀和生態的維持,以及對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4],但在國內,尤其是在生態脆弱的貴州山區,對生態化土地整治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選取地緣性特征明顯的榕江縣錫利貢米種植基地為研究區域,運用景觀生態建設理論,在尊重鄉土景觀的基礎上,對研究區進行生態化土地整治規劃設計與提升,探索符合實際的土地整治景觀生態建設模式,為貴州山區生態化土地整治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1.1研究區概況筆者以貴州省榕江縣平永鎮萬畝錫利貢米種植基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為研究案例。研究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處108°16′50″~108°27′12″E,26°02′09″~26°15′33″N,是侗、苗、水、瑤等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風情原始古樸,生產生活以務農為主,人均年收入4 000元。區域屬于黔東低山丘陵中切割侵蝕溶蝕地貌,地勢狹長,地表徑流為平由河和烏婆河,河道寬窄不一,均寬約25 m,豐水期流量0.048 m3/s,枯水期0.025 m3/s。水流由北向南交匯于平永后流向榕江方向。區內年平均氣溫18.5 ℃,年總積溫6 500 ℃,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原生植被已破壞殆盡,絕大多數為次生植被,常綠闊葉林有杉樹、青岡、漆樹等,常綠針葉林有松樹、火棘等。區內海拔350~730 m,坡度多為0~15°,水田居多,水稻土以大黃泥田和黃泥田為主,傳統農業模式下以種植水稻、油菜為主,是錫利貢米的重要產區之一。
1.2土地整治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景觀是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地表綜合體。不同景觀的空間配置形成景觀空間格局,“斑塊-廊道-基質”是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景觀與土地密切相關,土地整治的景觀主要由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道路、居民點等景觀要素構成。土地整治通過一系列的生物與工程措施改變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土地覆被狀況[11]。土地整治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景觀格局改變的過程。根據土地整治區的景觀格局特征和生態功能分區,可將具有較高生態環境保護價值和具有重要生態作用的林地、園地、草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土地利用類型作為生態源,實施生態保護,提高景觀多樣性;將農業生產區集中連片,對具有較高生產潛力的農田和村莊作為農業生態斑塊和村莊生態斑塊,實施生態建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將田間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田土坎作為生態廊道,形成廊道網絡,提升景觀連通性,促進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強化廊道的服務功能。同時,在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中融入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思想,在尊重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避免對原地貌景觀進行重大調整,配以生態修復、生態涵養等措施,實現土地整治區自然景觀恢復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長遠目標。
2.1土地整治區景觀生態規劃研究區土地總面積1 066.11 hm2,其中耕地517.65 hm2,園地75.62 hm2,林地247.30 hm2,草地10.38 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0.90 hm2,其他土地51.34 hm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9.86 hm2,交通運輸用地13.06 hm2。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屬山間河谷壩地,被河流切分為多個部分,景觀散亂且田塊破碎;②缺乏生產道,田間道路通達率僅為45.68%,田間勞作生產多利用田坎,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基地規?;l展;③跨河通道缺乏,各功能區聯通不暢,部分沿河護岸垮塌損毀,雨季澇災沖毀良田;④部分干渠年久失修,造成堵塞垮塌,溝底、溝壁過淺,灌排能力不足。根據研究區土地整理項目的規模及生態環境特征,對其整體景觀空間結構予以規劃,將較大規模且集中分布的林地、園地、草地和水域劃定為生態源,面積414.2 hm2;將用于農業生產生活的耕地和居民點劃定為生態斑塊,面積587.5 hm2;在生態斑塊內部以及與生態源之間規劃設計田間道路生態廊道和溝渠生態廊道。如此構建以生態源-生態斑塊-生態廊道為模式的良性景觀空間格局(圖1)。通過Fragstats 3.3軟件和公式測算,研究區在生態化土地整治規劃布局后,田間道路網密度增加2.76 m/hm2,生產路網密度增加35.83 m/hm2,灌排渠密度增加1.62 m/hm2,道路廊道連接度提高0.17,農田水利設施連

圖1 研究區景觀生態規劃前后對比Fig.1 Comparison of the study area before and af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接度提高0.03,有效地促進區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同時,景觀多樣性指數減少0.02,均勻度指數減小0.01,較大程度地保持了景觀的異質性。通過整體景觀格局的優化,研究區生態服務價值總量能增加357.19萬元,生物生產功能和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得到良好提升和維持(表1)。
2.2土地整治生態化工程設計強烈的人類活動和工程建設勢必對原有的生態系統帶來干擾,在土地整治中注重生態化工程設計有利于實現自然景觀恢復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區土地整治工程設計根據整治區域景觀生態規劃布局,在保護生態源區域的基礎上,對規劃布局所劃定的生態斑塊和生態廊道進行具體工程布局設計,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采用生態化建設措施,保護與改善區域農業景觀多樣化生境,實現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的提升。包括:①為保證農田生產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區域內水毀地進行客土復墾。在客土源≥10 cm區域進行耕作層剝離,對剝離的表土加以覆蓋保存,防止土壤養分流失,在運輸過程中盡量保持土壤剖面的完整性??屯羺^設計回填耕作土層厚度15 cm,通過增施綠肥、有機肥,種植紫云英等固氮植物,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整形修筑萱草生物田坎,保證農田斑塊的完整性。②為改善區域內水稻種植區土渠灌溉為主的現狀,提高農田水利設施工程效率,改建干渠23條,維修排水溝2條,采用格賓石籠修筑渠體,縫隙利于植物生長,最大程度與周圍生物環境融為一體;鋪設引水PVC管3條,DN400涵管5座,橋涵14處,減少溝渠修筑對原生植被的破壞及地貌景觀的切割,便于人畜通行,促進區域生態斑塊間物質與能量的良性流通。③田間道路工程盡量利用原有道路,根據機械化耕作及田間生產運輸的需要,新建田間道6條,改建田間道7條,提高景觀的連通性和連接度;新建生產道77條,配套錯車道37處,回車道24處,生產道設計以梯步道(青石板)、步行道(卵石路)為主,融入原生態環境,增加景觀美感,方便不同斑塊內動物的活動或遷移;為滿足本地寬闊漫流河流通行需要,尊重當地居民文化景觀,因地制宜地設計過水路面6處,呈現出少數民族地區“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山水美景。

表1 研究區景觀生態規劃前后的主要指標對比
生態化土地整治不僅考慮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更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構建良性的空間景觀格局和進行生態化工程規劃設計,降低人為活動對于農田生態系統的強烈干擾,對于協調農田生產與土地持續利用、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維持和改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美化鄉村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貴州生態脆弱區具有明顯的地緣性特征,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民俗、農民素質等迥然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土地整治項目前期的規劃設計乃至后續的工程建設。因此,在生態化土地整治研究中,應當充分尊重當地鄉土景觀和民俗風情,盡量利用原生地貌,使用鄉土植被,加強與當地農民溝通,提高公眾參與度,才能形成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化土地整治建設模式,促進土地整治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鄖文聚.我國土地整治的實踐創新與理論進步[J].上海國土資源,2012,33(4):1-6.
[2] 嚴金明,夏方舟,李強.中國土地綜合整治戰略頂層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4):1-9.
[3] 李少帥,鄖文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2,14(3):189-193.
[4] 吳次芳,費羅成,葉艷妹.土地整治發展的理論視野、理性范式和戰略路徑[J].經濟地理,2011,31(10):1718-1722.
[5] 王軍,李正,白中科,等.喀斯特地區土地整理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以貴州荔波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7):906-911.
[6] 楊慶媛.西南丘陵山地區土地整理與區域生態安全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6):698-708.
[7] 安晨,劉世梁,李新舉,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6):68-74.
[8] 萬星富.生態型農地整理淺議[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7,24(1):60-64.
[9] 羅為群,蔣忠誠,覃小群.廣西平果龍何屯景觀生態型土地整理模式探討[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5,23(2):98-105.
[10] 周文霞,陳笑媛,董敏.貴陽地區土地整理與生態環境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2(3):328-332.
[11] 王軍.土地整治呼喚景觀生態建設[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6):15-19.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for Xili Rice Planting Base in R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YUAN Cheng-jun1, TONG Qian-qian2, LUO Wei1et al
(1. Guizhou Kay Jin-da Technology Develop Co.Ltd, Guiyang, Guizhou 550004; 2. Gu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Guiyang, Guizhou 550006)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was carried out for Xili Rice planting base in Rongjia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y area belongs to the land consolidation type of small watershed, complicated topography, poor overall connectivity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scape. By the planning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ource-ecological patch-ecological corridor pattern, and design includes land reclamation,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untry road engineering, the landscape function of the study area was optimized and improv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 concerning the local landscape and impro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is then useful for promoting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pattern
袁成軍(1983- ),男,四川犍為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土地規劃與土地整治研究。
2016-05-13
S 301.2
A
0517-6611(2016)18-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