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
馬鈴薯主糧化背景下的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李璐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內蒙古是我國的馬鈴薯主產區之一,2015年開始推行的主糧化戰略為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該研究分析了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提出了促進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繼續引導和推進馬鈴薯產業規模化和技術進步;培育和發展馬鈴薯產業組織;推進馬鈴薯主糧加工發展;加強馬鈴薯交易平臺建設和品牌建設。
馬鈴薯產業;現狀;政策建議;內蒙古
馬鈴薯是內蒙古的傳統優勢作物,馬鈴薯產業也是內蒙古農牧業主導產業之一,發展馬鈴薯產業對促進農民增收,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重要意義[1]。2015年我國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2016年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需要把進一步把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方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目標,即到2020年,全國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66.67萬hm2,單產達到19.5 t/hm2,總產量達到1.3億t;使用馬鈴薯脫毒種薯比率達到45%,用于主食加工的加工薯品種播種比率達到30%,主糧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主糧化戰略為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筆者分析了內蒙古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現狀及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1生產現狀
1.1.1種植面積和產量近年來略有下降,單產波動中增加。內蒙古是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生產區,在20世紀30年代,山西省和察哈爾省的馬鈴薯產量就占到全國的40%[2]。近年來,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一直處于全國三甲之列,占比均在10%左右。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57.33萬hm2,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7%。比較2005~2014年內蒙古馬鈴薯生產情況(圖1)發現,2005~2011年,內蒙古地區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在波動中提升,2011年種植面積達到峰值,之后由于馬鈴薯滯銷,葵花、胡蘿卜等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較好等原因,部分農戶轉向種植葵花和胡蘿卜,使得2012年開始馬鈴薯種植面積明顯減少。馬鈴薯單產在波動中增加,2009~2010年由于部分地區旱災影響,馬鈴薯單產有明顯減少。2014年全國馬鈴薯單產為17.14 t/hm2,高于內蒙古平均水平。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種植信息網。Note:Data are from agricultural plan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of China.圖1 2005~2014年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和單產變化Fig.1 The change of potato planting area,yield and per unit area yield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5-2014
1.1.2馬鈴薯生產技術提升明顯。
1.1.2.1農業生產機械化率提高。2005~2014年內蒙古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提升速度快,2014年內蒙古的農業生產機械總動力為3 632.55萬kW,比2005年增加了89%。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從2005年的7.37萬臺,增加到了2014年的67.15萬臺,增幅達到了811%。馬鈴薯收獲機械使用比例提高,農機機械租賃開始發展,出現了以農機合作社和外包服務商為代表的農機服務提供商,為馬鈴薯農戶提供耕地、種植和收獲等農業機械化服務[3]。
1.1.2.2脫毒種薯補貼額度持續增加。為了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使用,我國從2004年開始把馬鈴薯脫毒種薯納入了國家農業良種補貼范疇,首先在內蒙古、黑龍江、青海、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寧夏和重慶9個省區開展馬鈴薯良種補貼試點工作,2015年試點省份增加到了16個。內蒙古作為我國首批納入馬鈴薯良種補貼的省份,在全區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的使用。2014年內蒙古脫毒種薯補貼增加到了5 600萬元,比2012年增加27.27%,脫毒種薯使用率超過50%。
1.1.2.3馬鈴薯灌溉發展迅速。覆膜滴灌、大型噴灌圈和微型可移動噴灌設施使用有所增加。2014年馬鈴薯灌溉面積達到14.67萬hm2,占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7.13%。其中,采用機械化灌溉設施的面積達到9.00萬hm2。
1.2加工現狀
1.2.1馬鈴薯加工企業發展分化明顯。2014年內蒙古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達67家,馬鈴薯加工比例達到27%。但是2007年以來,由于馬鈴薯淀粉的生產成本較高,其他淀粉對馬鈴薯淀粉的替代作用明顯[4],因而內蒙古馬鈴薯淀粉生產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大中型淀粉加工廠能夠保證開工滿負荷運行,以奈倫、飛馬和旭美等為代表的大型加工企業在生產季節能夠正常運行甚至擴大產能;而部分小型加工企業不能完全實現產能甚至無法開工。馬鈴薯深加工快速發展,以馬鈴薯全粉、膳食纖維等為代表的馬鈴薯深加工發展迅速。近年來,內蒙古引進多條速凍薯條、膨化食品生產線,促進馬鈴薯加工發展。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內蒙古民豐薯業公司開始建設以商品薯交易、馬鈴薯深加工、物流倉儲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鏈體系。
1.2.2馬鈴薯主糧加工開始興起。2015年農業部確立了以科技創新引導馬鈴薯產業主糧化的發展方向,提出馬鈴薯應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用以補充我國三大主糧。2016年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把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方式,提出了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目標。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指導下,內蒙古政府積極推動馬鈴薯主糧化發展。2016年初,內蒙古自治區興隆食品公司投資2 000多萬元,引進了全內蒙古地區首條馬鈴薯主糧食品生產線,研發和生產馬鈴薯饅頭、面包和面條制品。
1.3內蒙古馬鈴薯銷售現狀
1.3.1價格波動引發馬鈴薯周期性滯銷。由于馬鈴薯價格的波動,內蒙古的馬鈴薯銷售曾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滯銷情況,其中以2011年情況最為嚴重。由于2011年馬鈴薯種植規模的大幅增加,而且當年災害較少,內蒙古實現了馬鈴薯全區豐收,但是供過于求導致了農戶的“豐產不豐收”。當年內蒙古商品薯的平均收購價只有0.85元/kg,部分地區的甚至沒有批發商上門收購,農戶只能以0.3元/kg的價格把馬鈴薯銷售給淀粉加工廠。2012年由于種植面積的減少,當年馬鈴薯銷售價格增加到了2.2~2.5元/kg。
1.3.2馬鈴薯品牌化發展順利。2006年武川馬鈴薯經過檢測被認定為優質農產品,其品質已經達到歐洲馬鈴薯標準;武川馬鈴薯于2008年注冊成為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于當年入選奧運會專用鮮薯,2010年成為上海世博會的馬鈴薯提供商。烏蘭察布市是全國馬鈴薯種植規模最大的地級市,擁有“中國馬鈴薯之都”“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5年“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列入了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是內蒙古地區唯一入選的農業產品商標。品牌化發展促進了內蒙古馬鈴薯知名度提升,利于提高當地馬鈴薯市場價格,促進馬鈴薯銷售,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2.1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含量低,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差雖然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馬鈴薯生產技術獲得提升,但是現階段內蒙古的馬鈴薯生產仍然是以傳統的粗放生產方式為主,高垅栽培技術、節能灌溉方式應用率還有待提高[5]。我國是馬鈴薯產出大國,但是馬鈴薯單產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內蒙古的馬鈴薯單產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單產不到美國和荷蘭等國家的1/3。馬鈴薯種薯質量差,脫毒種薯使用率低是制約馬鈴薯單產提高的重要因素[6]。
2007年以來內蒙古出現了非農資本進入馬鈴薯生產領域的發展趨勢,馬鈴薯生產規模化程度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土地承包方式的制約、勞動力轉移滯后、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等諸多因素限制,當前的馬鈴薯生產仍然是以分散的小農生產為主,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仍然長期存在。由于農戶生產規模小,與下游消費環節脫節,農戶生產存在盲目性,在馬鈴薯價格出現波動時,無法有效應對市場波動,因而“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呈現出周期性發生的趨勢。
2.2馬鈴薯加工、儲藏能力差雖然內蒙古的馬鈴薯加工率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與美國、荷蘭、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現階段,馬鈴薯加工仍然是以粗加工為主,加工方式落后,加工的產品附加值較低,無法形成產業優勢。馬鈴薯深加工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全區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少,農戶種植專業加工薯品種比例低,加工廠不能獲得專業加工薯品種,降低了馬鈴薯加工的品質,限制深加工發展。
農戶儲窖容積較小,遠低于馬鈴薯產出水平。同時,農戶多使用地窖或者靠山儲窖儲藏馬鈴薯,無法實現溫度、濕度的精準控制,因而儲藏過程中損耗較大[7]。政府通過補貼的方式促進馬鈴薯儲藏發展,但是補貼范圍小,補貼幅度低,馬鈴薯儲藏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
2.3馬鈴薯產業組織化程度低雖然以民豐薯業為代表的馬鈴薯龍頭企業正在通過訂單農業、種薯賒銷、供應鏈融資等方式提高馬鈴薯產業組織化程度,但是現階段馬鈴薯生產、加工、儲藏、銷售、消費脫節的現狀并沒有改變。內蒙古馬鈴薯協會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不完善,農戶在面對下游采購商時的議價能力較弱,由于缺乏議價能力,農戶被迫低價銷售馬鈴薯的現象時有發生。
3.1繼續引導和推進馬鈴薯生產規模化和技術進步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和農村土地確權制度,促進土地流轉。鼓勵各地整合涉農資金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并使其優先流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農戶。繼續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補貼對象擴大到所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組織,鼓勵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和個人的發展。加強馬鈴薯生產技術的
培訓,鼓勵農戶使用高垅栽培技術;在條件適合的地區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加強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形成馬鈴薯病蟲害防治預警體系。
3.2培育和發展馬鈴薯產業組織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并促進馬鈴薯核心企業的狀態,把合作社和核心企業培養成馬鈴薯產業的市場主體。通過市場主體,把分散生產的農民與城市大市場聯系起來,使農產品銷售商、物流服務商、消費者與農民組成利益的共同體,促進馬鈴薯產業上下游結合,從而促進馬鈴薯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市場主體在整個產業鏈中應處核心地位,整個產業鏈資源,及時溝通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快速反映加工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市場主體還可以通過向提供融資擔保等服務,幫助農戶獲得銀行融資,從而可以緩解馬鈴薯生產的融資困難。
3.3推進馬鈴薯主糧加工發展在我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指導下,引導現有的馬鈴薯加工企業特別是粗加工企業轉型。政府應該基于適當的補貼和金融支持,為加工企業生產主糧產品提供資金支持。加強馬鈴薯主糧食品的宣傳力度,鼓勵消費者購買馬鈴薯主糧食品,進而擴大馬鈴薯主糧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加工企業生產積極性。繼續推廣馬鈴薯專
業加工品種的使用,在國家馬鈴薯良種補貼的范疇下,提高專業品種的補貼幅度,同時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和培訓,促進馬鈴薯品質的提高。
3.4加強區域馬鈴薯交易品臺建設和馬鈴薯品牌建設建設具有區域輻射力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促進物流倉儲等交易市場配套設施建設,完善交易市場的資金結算、信息服務功能。在現有的內蒙古馬鈴薯品牌的基礎上,繼續深化馬鈴薯品牌建設,通過資格認證加強品牌的市場認可度,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內蒙古馬鈴薯品牌的知名度。
[1] 羅其,友劉洋,高明杰,等.中國馬鈴薯產業現狀與前景[J].農業展望,2015(3):35-40.
[2] 彭濤,康霞.馬鈴薯的傳播與產業發展研究[J].甘肅農業,2010(2):32-35.
[3] 徐瑋.內蒙古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發展狀況及與農藝融合的有效途徑[J].農村牧區機械化,2014(3):12-14.
[4] 劉剛,趙鑫,周添紅,等.我國馬鈴薯加工產業結構分析與發展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0(8):4-11.
[5] 趙輝,喬光華,祁曉慧,等.內蒙古馬鈴薯生產的比較優勢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2):129-132.
[6] 李志平.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6):7-9.
[7] 李文剛,郭景山,曹春梅,等.2013年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C]//屈冬玉,陳伊里.馬鈴薯產業與小康社會建設.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4:84-8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er Mongolia Potato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tato Staple Food Strategy
LI Lu-y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Inner Mongolia is one of the main potato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The staple food strategy launched in 2015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ner Mongolia potato industry and the constraints were analyzed, finall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Inner Mongolia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continue to guide and promote potato industry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ulture and develop potato industry organization; promote potato staple food processing; strengthen potato trading platform and brand construction.
Potato industry; Status; Policy suggestion; Inner Mongolia
李璐伊( 1987- ),女,浙江永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產品價值鏈和農產品流通。
2016-05-25
S-9
A
0517-6611(2016)18-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