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謝孝明
再次敲響“富貴危機”的警鐘
文_謝孝明

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是充滿種種危機的。國家有安全危機、戰爭危機、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人口危機,甚至還有文化危機等等。人的個體生命在現實中也時常會遭遇一些不可預料的危機,如家庭危機、生存危機、信任危機、信仰危機等等。對于如上所列舉的國家與個人的種種危機,當事者知其危害的后果,都會想方設法去化解。而獨有一種危機,不僅常人難以警覺,不知規避,而且很多聰明睿智之士,明知其危險,還仍然深陷其中,最終不是自己因此招禍、由之毀滅,便是殃及后人、貽禍子孫。這種危機就是富貴危機。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富是金錢、家業、田產,貴是權力、地位和名聲。富貴者,富裕而顯貴,猶言有財有勢有名,其反者,貧賤默默無聞也。 一般而言,富貴是令人向往的,追求富貴幾乎是人們的共同愿望。朱熹在《近思錄》卷七引張載語:“人多言安于貧賤,其實只是計窮、力屈、才短,不能營畫耳。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須知識義理之樂于利欲 ,乃能?!边@句話揭示了崇勢利輕貧賤是一種革而不去的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風氣。然而,富貴又果有危機,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國歷史上,生活于春秋時代的老子,對富貴危機已做出了冷靜而智慧的評判。他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庇衷疲骸岸嗖睾蟊赝??!鄙钣趹饑鴷r代的莊子也洞察到了富貴潛在的危機與禍患。他認為,富貴表面上看起來能帶給人幸??鞓?,實質上只會給自身帶來禍患,高官厚祿也不過是君主的賞賜而已。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莊周嘗為漆園吏……楚威王聞莊周賢,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牲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時也,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鼻f子以詼諧的比喻道出了富貴的危機與禍患。莊子甚至認為,追求富貴名利只會引起社會道德的敗壞和人類相互傾軋,成為人類互相殘殺的“兇器”。“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保ā肚f子·人間世》)因為看透了這一層利害關系,所以莊子就能安于物質上的貧困,而視常人趨之若鶩的富貴如糞土,在精神上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史書記載,最早明確提到“富貴危機”的,是唐代房玄齡等人所著《晉書·諸葛長民傳》。東晉末年,諸葛長民官至都督豫州揚州之六郡諸軍事、豫州刺史(省級軍事長官),權傾一時。他貪婪奢侈,多聚珍寶美女,大建府第住宅。但顯赫的富貴并未給他帶來多少安樂,相反,由于時時擔心遭到殺身之禍,連覺也睡不安穩。為此,他曾嘆息道:“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機危。”諸葛長民后來果然難逃厄運,被當政的大軍閥劉裕所殺。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其《最高樓》詞中發出了“富貴是危機”的警嘆來教訓不明事理的兒子。
《最高樓》云:“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個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本篇約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當時辛棄疾55歲,時任福州兼福建安撫使任,亦算是一方大吏。由于詞人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因而受到朝中投降派的排擠,壯志難酬。帶著“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深深失落,詞人打算申請退休,卻遭到兒子的極力反對。詞前小序數語,即交待了詞人寫這首詞的原因:自己想辭官,但兒子卻以田產未置為理由加以反對,希望父親趁在位時,利用手中權力撈一把,以便能夠多置些田產。辛棄疾為此大怒,就寫了這首詞痛罵兒子。
辛棄疾寫作這首詞是有著廣闊的歷史背景的,反映的也不僅僅是詞人對于潛在的個人富貴危機的警醒,還有對于國家民族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危機的深沉憂患。而這種危機的形成與趙宋王朝的立國之策又是緊密相關的。其中“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與“右文”政策的影響尤為重大而深遠。
自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潰以來,土地國有制再也不占統治地位,代之以土地私有制。宋朝開國更是施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作為不動產的土地,便成為商品領域流通頻繁的、最主要的大宗商品。宋朝的統治者認為,富民階層視為國家統治的基礎與依靠,希望通過“保富”來“保國”。但是,這種“兼并之法”卻并沒有如宋初統治者所愿。由于豪強地主利用暴力或者高利貸的經濟手段巧取豪奪農民的土地,造成“貧者無立錐之地,而富者連阡陌”的嚴重的兩極分化。這一由兼并所形成的富民階層,非但沒有能夠成為穩固宋朝統治的基礎力量,反而成為有宋一代社會動蕩和變亂的根源。
影響宋代國勢和國運的另一立國之策,是宋初統治者所確立的“右文”政策。“右文”者,重視文化教育之意,與“右武”,即崇尚武功相對。這一國策的確立和實施,一方面從根本上解除了唐中葉以來藩鎮割據威脅朝廷的憂患,達到了穩定宋代封建政體的政治目的,而且推動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這一政策也造就了一支龐大的文官隊伍。這不僅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和百姓的賦稅負擔,同時也形成了腐化奢靡的社會風氣,使整個士大夫階層在價值觀上發生了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膨脹。
官僚地主們置田產、營第宅、蓄家妓的風氣極盛。而城市商業的發達,色情業的畸形繁榮,又大大刺激了紈绔子弟們的享受欲望,紅燭呼盧,千金買笑,頃刻間蕩盡祖產的不肖子孫比比皆是。整個趙宋一朝已經沒有大唐王朝那種恢弘開拓的氣魄,偏安一隅的思想大行其道,“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成為南宋社會對于內憂外患危機麻木不仁的真實寫照與辛辣諷刺。
權貴們的富貴夢如落花流水般破敗固不足惜,但是他們在追求個人富貴夢的時候,卻給國家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損失和恥辱,甚至陷國家民族于危機之中。我們今天討論“富貴危機”這一話題時,依然感到是如此沉重和發人深思。在清朝的歷史上,出現過所謂的“康乾盛世”和“同光中興”。但是,這種局面最終先后衰落和消亡了。而這種結局,與權臣和珅等人追求他們個人的榮華富貴,有著重要的聯系。
“康乾盛世”的衰落離不開和珅的專權擅政、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所造成的吏治腐敗?!巴沃信d”的消亡則離不開李鴻章結黨營私、以利祿驅人所造成的晚清官場的腐敗?,F在雖然有人為李鴻章唱贊歌,但我認為,李鴻章尤有過于和珅者:為了討好慈禧,以鞏固自己的權位富貴,竟然不顧國防安全,將巨額海軍經費挪用給慈禧太后建造頤和園;又在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之時,收受俄國巨額賄賂,出賣國家利益,其內政外交,遍地皆污。
至于當下,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郭伯雄、蘇榮等等,這些巨貪國賊,在經營他們的榮華富貴之時,給國家民族造成的損失,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宋代名臣司馬光嘗言:“自古亂臣賊子,未有不出于好富貴者也?!睔v史與現實的教訓確實揭示了這條真理。
富貴,人之所欲所向往,而富貴之中,的確潛藏著極大的危機。但是,富貴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令人談虎色變;富貴也不是香醇的毒酒、美麗的陷阱、溫柔的金刀,隨時可能殺人于無形之中。富貴雖潛在危機,但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積淀中,同樣也蘊含了規避和化解富貴危機的無尚智慧。
那么,如何來規避和化解因富貴可能出現的危機呢?我們認為,樹立正確的富貴觀,對潛在的危機保持清醒的認識,學會規避和消解危機,防患于未然,這些都是必要的措施。而以天下蒼生為念,為天下人謀福祉,以天下人的富貴為富貴,從而獲得大富貴,這樣的大富貴不僅不履危機,還能夠青史留名,垂之久遠,澤被后世,百世流芳。

樹立正確的富貴觀。如何樹立正確的富貴觀呢?這一點,我們可以學習孔子的富貴觀,聽取孔子的教誨??鬃拥母毁F觀念是孔子仁學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位的人本主義富貴觀。它既肯定富貴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人們在謀求富貴時要堅持遵“道”、循“義”、守“信”的原則。富貴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富貴,然后學”,這為達到完善的人格和充實的精神提供了條件??鬃拥母毁F觀對于我們今天正確看待和處理富貴問題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潛在的危機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未得富貴之前,當告誡自己不要妄生非分之想,要以正當的手段謀取富貴,一開始就要避免為自己將來埋下禍患。在既得富貴之后,要有憂患意識,要小心謹慎,不要迷失于富貴而找不到方向,要不變初心,不改本色。
還要學會規避和消解危機。這可從致富貴與保富貴兩個方面進行討論。致富貴重于規避危機,而保富貴則重于消解危機。如何在致富貴時規避危機呢?這又因人因職業而異。比如為官從政者,當敬畏權力,忠于職守。不要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妄想和貪念,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來謀取私利;更不要買官賣官,貪污受賄,巧取豪奪。做到清白做人,廉潔為官,這樣不會觸犯黨紀國法,自然而然就不會發生所謂富貴危機了。又比如從商者,當誠實經營,遵紀守法,靠勤勞和智慧致富,不要搞官商勾結,偷稅漏稅,假冒欺詐,欺行霸市等等,只有以正當的手段掙干凈的錢,才會見得陽光,才會安全,不會埋下禍根。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不抱非分之想,誠實工作,勤懇勞動,也會收獲一份難得的平安幸福。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血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楚之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唐之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韋莊“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宋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末清初之際之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之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當代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這是充塞于蒼茫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和民族精神的千古絕唱。在這種浩然正氣和民族精神激蕩下,無數志士仁人、英雄豪杰,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福祉、榮譽尊嚴,不惜奉獻和犧牲,他們已與國家民族結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大富貴須有大志向大胸襟大責任大擔當大智勇才能獲得,大富貴也須大仁愛大道德大人格大精神大奉獻才足匹配。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睘榱耸駶h的事業,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死之日,內無余帛,外無贏財,留給子弟的財產只有在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然而,“諸葛大名垂宇宙”,一代名相已成為一座歷史的豐碑,永遠為后世崇敬景仰。
左宗棠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睘榱耸栈乇欢韲哉嫉囊晾?,他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病痛纏身,毅然抬棺出塞,要與俄國人決一死戰。俄國人懾于左宗棠的意志、勇氣和決心,最終被迫將伊犁歸還給中國。左宗棠最后病逝于福建抗法前線,將生命完完全全貢獻給了國家,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左宗棠在西北十余年,無法顧及家人,期間遭受了妻子、仲兄、長子、長媳、兩位女兒、兩位侄子、一位女婿近十位至親的死亡的巨大傷痛和打擊。他死時也是內無余帛,外無贏財,給子孫留下的財產也極其微薄。然而,左宗棠的英名已與他收復的新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富饒的國土緊緊連結在一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子孫珍重愛惜。
諸葛亮、左宗棠,他們的富貴是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這樣的富貴是受人民歡迎受人民愛戴的。這樣的富貴是不存在有半點危機的。我們今天那些在上位者,難道不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這樣的大富貴嗎?我們今天那些在下位者,難道不希望自己也有得到這樣大富貴的胸懷嗎?如能如此,則我國家民族之大幸!
(作者系貴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