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文根口述 徐良觀整理
猶憶當年炸敵堡
□開文根口述徐良觀整理

1941年正是抗日戰爭處于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鬼子瘋狂地向我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和“清鄉”。那年我17歲,在江蘇東臺市的安豐鎮朱天廟參加了新四軍,我被編入一師一旅一團三營。
1943年正是春魚上市的季節,偵察員們獲得情報:海安的日軍和偽軍團長決定來李堡吃中飯。我新四軍老一團和老二團于頭天下午四點從三倉出發,次日凌晨四點多到達李堡附近,埋伏于公路兩側的麥田里。上午九點左右,鬼子和偽軍排著四路縱隊,從海安方向過來,偽軍在前,鬼子斷后,槍扛在肩上,刺刀在太陽光下發出寒光。敵人耀武揚威地走著,卻不知已進入我們的包圍圈,“打!”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埋伏在公路兩側的戰士們向著公路上的日本鬼子和偽軍射出了仇恨的子彈,毫無防備的敵人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暈頭轉向。李堡的敵人想增援,又被我軍火力封鎖著。經過18分鐘的攻擊,前來李堡吃春魚的一個團的偽軍和10多個鬼子死的死,傷的傷,沒死的也全部被俘。
李堡伏擊戰沒幾天,我新四軍一旅三個團奔赴如皋,我們一團是負責攻打如皋西門的,西門被攻破后,我們與日本鬼子短兵相接,展開了肉搏戰。我們六個戰士一組,先后戳死了好幾個鬼子,最后我們面臨著三個鬼子,這三個鬼子年紀不大,身體強壯,面露兇光,好在我們六人互相掩護,配合默契,在刺死了兩個鬼子后,有一個鬼子倉皇逃跑了,我們六人中兩人負傷,我的右大腿被鬼子戳了一刀,幸好沒有戳到主動脈,不然就“光榮”了。
1943年下半年,我們的部隊開拔到臺北縣(今大豐)裕華鎮附近。進攻前,我們的連長張桂華和指導員王益才找到我:“你已經寫了入黨申請書,戰場上是對你最好的考驗!”我點點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沖鋒在前。敵人碉堡里的機槍步槍不停地掃射著,封鎖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派出去炸碉堡的第一個戰士犧牲了,我是第三個,我和另一名戰友夾著炸藥包,向距我們只有30米的敵堡匍匐前進,戰友們的機槍步槍齊開火,壓住了敵堡的火力。我們快速匍匐前進,好不容易到了敵堡墻根下,把炸藥包安放好,一個滾翻翻到了10米開外,我們兩個一拉導火索,“嘭”的一聲,敵堡飛上了天。就在這次攻打裕華鎮的戰斗中,我出色地完成了炸敵堡的任務,而且沒有受傷。戰斗結束后,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立了三等功。
1944年春,我參加了著名的車橋戰役,我們一師七個團經四天四夜急行軍,從三倉趕到車橋附近,戰前我們特制了一批攻堅器材,如連環云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土坦克、煙幕彈、沙包等,還準備了火箭、燈籠、電話等通訊聯絡工具,并帶上了繳獲的一門山炮。戰斗攻堅階段,我與三名戰友組成一個爆破組,負責炸毀一個碉堡。我們在戰友們密集火力的掩護下,機智靈活,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炸毀了敵堡,順利完成任務。這一次戰役,我們一共摧毀敵人碉堡50多個。
(本欄編輯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