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群
特約主持人
布什·布娜南

布農族群少女

布什·布娜南 排灣族群,漢名郭惠貞,女。臺灣《工商時報》資深記者、項目經理,專門關注臺灣少數民族的民宿經濟、文化傳媒,以及文創產業。現為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族傳播媒體暨文創產業研究發展協會”三農推廣發展臺灣聯合協會理事長。
充滿想象力,天籟美聲自然天成
布農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人口總數約4萬。僅次于阿美、排灣及泰雅等族群,系臺灣少數民族第四大族群。人口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一般多分布于地勢陡峭險峻的中央山脈兩側及玉山山脈之上,布農人過著山田燒墾的游耕農業方式,散居各處,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族長一起主持部落事務。他們以血緣為基礎,結合具有共同祖先者而成氏族團體,并依其血緣性之濃淡而區分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
布農,在高山語中為“人”之意,最早住在臺灣西部平原。有巒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卓社群、郡社群和蘭社群6個族群。為了避開外族入侵,族長帶領族人重新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由西部平原入居山岳(中央山脈及玉山山脈)地帶,沿濁水溪谷間向中部山地遷移。18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人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臺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山脈南移至高雄的三民鄉與桃源鄉,以及臺東縣海端鄉的山區。大遷移的結果是,布農族群的分布范圍也因此擴展遍布于南投、高雄、花蓮、臺東等縣境內。
據布農族群大氏族郡社群高雄市桃源區伊勢坦大氏族長老顏國明表示,布農人大量的遷移也形成民族的大融和,據他所知,從他們曾祖父輩起,就都是與其他族群或其他家族外婚(同氏族之男女不能通婚)。他們與排灣族群、賽夏族群、客家族群、漢族血緣廣泛通婚,形成一個民族的大融和。家族雖然有不同族群的融和,但是布農人家族意識非常強烈,家族的長老是事務的決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受人尊崇。族群及家族大小事,家族的長老還是依循布農族群的傳統社會運作,在21世紀中仍傳承這樣的氏族結構。
布農人崇尚自然,信仰祖靈。有首祭、狩獵祭、成人祭及收獲祭等祭典,大體上由長老任祭司,巫師則系女性專職。農產包括旱稻、水稻、粟、黍、甘薯、花生、蔬菜、水果等,亦從事簡易編織工、泥陶工與機織布。在臺灣的少數民族中,布農族人的傳統祭儀是最多的,他們主要以小米活動為中心。由于對小米收獲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復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包括“小米墾祭 (Mapulaho) ”“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獲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
對于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也是依循祖先對自然的了解與宇宙萬物更替現象,他們依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獲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征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驅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布農族群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征意味的族群。
由于祭儀的繁復,所以布農族群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復雜的和音唱法,以配合祭禮的進行。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群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寄至聯合國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后,驚訝于在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復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布農婦女
布農人為了彰顯先祖英勇及輝煌戰果與事跡,都會設獸骨架,置于住房入口上方或屋檐下,也有將獸骨掛于屋邊的樹枝上。首棚(頭骨架)則建在具威望的長老住家前面或旁邊。家里面擺的頭骨越多,就表示族人越英勇,戰果也越輝煌,也越顯示是豪門家氏。
布農族群男子,個個都是天生的獵人,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將打獵當做神圣的任務。布農族群的婦女在小米豐收的慶典儀式中,為了讓家族的勇士獲得更廣大的獵物和為了炫耀其英勇,在祭禮贊頌歌曲會中一一細數過去他們氏族的祖先是從哪里遷移,或是在報戰功的歌曲中彰顯家中的男士曾獵過幾顆骷顱頭、幾頭黑熊、幾頭云豹、幾頭山豬、幾頭水鹿等等。在凱旋報戰功的祭典頌贊中,婦女們會瘋狂的又唱又跳,讓在場的人都聽見他們氏族勇士們戰功彪炳、戰果輝煌,是具威望的家氏,整個祭典的氣氛就是在炫耀他們是剽悍、驍勇善戰的家氏,可說一覽無遺。

準備入場報戰功的布農戰士


準備進祭典儀式會場報戰功的婦女
布農人久居在中央山脈及玉山山脈,地勢陡峭險峻,每一戶之間距離疏落,往來不方便,所以在工作、生活上常常以呼喊同伴或以歌聲傳達,此起彼落的喊聲或唱聲,天籟般的回聲和效果猶在山谷如黃鶯出谷。以這種和聲方式,將祭典歌謠襯托得非常美妙。在民族音樂的記錄上,“小米之歌”甚至可以達到八和弦。其他如口簧琴、弓琴、笛子等更是他們歡樂時的樂器。出征作戰凱旋歸來報戰功的《英雄之歌》也是非常壯觀和瘋狂的。這種有很強烈的特色和成就,除了布農人得自先天的遺傳外,相信與平時經常呼朋引伴也有關系。布農人的八部合音聞名國際,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合音方式。

布農勇士

布農紅葉少棒帶動棒球潮
早期布農人也有紋面(身體刺黑)和缺齒的風俗,代表成年及美麗的象征。這種特殊的風俗隨著社會的變遷,已經消失了。
布農人采用太陽歷法,他們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個月分三十日。以結繩記日,一結代表一日,結滿三十結為一個月,以一根小木頭插于第三十結中。獵人到山中狩獵,亦結繩記日。農業生產一直采用山田燒墾為主,以小米為主食,歲時祭儀,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旱田、播種小米為開始,以收割小米后的一連串慶祝儀式為結束。他們根據月亮的圓缺有無,又將一個月分成八段:新月、半月、將圓、滿月、稍缺、缺月、殘月、無月。各月份的祭儀,也將按照月亮的圓缺來舉行。

布農人除了有高亢的音樂天賦,在體壇上更有超級表現,尤其對臺灣最大的影響,就是世界著名的棒球隊——紅葉少棒隊。這支球隊帶動了臺灣棒球熱潮,從60年代至今,當全世界的電視都在報道紅葉少棒隊在國際賽事的優秀表現及連連奪魁驚呼聲時,卻還不知道他們是誰呀?來自何處?這些瘦小的球場精靈,勢如破竹,打進國際賽。后來才有更多的國際媒體報道他們是來自臺灣山里面的布農族群,他們背后的感人故事也一一被揭露。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運動細胞,在“少棒”杰出表現意外地被發現后,雖然有名氣了,要常常到海外比賽,但來自山凹凹的布農紅葉部落少棒隊隊員,仍然赤腳在顛簸的山丘上,以橘子、破輪胎當球具練習,這樣險惡的環境卻能站上世界舞臺,擠下國際長勝軍日本隊,令世人贊嘆。
這些小選手在資源貧乏的山里面瘋狂地熱愛棒球運動,這樣的精神,讓民心士氣高昂,觸動了千萬的中華民族情感,讓人熱淚盈框。當時只要有比賽,在臺灣幾乎是萬人空巷,很多人放下手邊的工作,守在電視機前為小選手們加油打氣,大家心連心,大手牽小手走進球場為選手高聲加油,在一次次喊聲“紅葉加油!臺灣加油!”中,團結了大家的感情,形成一股強烈的棒球潮,打出了臺灣精神,也打響了臺灣制造,自此一個個“MIT”的品牌,在國際舞臺弛名,至今不衰。

紅葉少棒隊
服務
董媽媽的故事
108 “董媽媽”偕先生圣誕節赴遼寧助學
110 臺聲新媒體
112 編讀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