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卉+梁輝+秦彬彬
首批入駐“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的7個高端科技項目,其中有6個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項目,涵蓋機器人、電子信息、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
入駐“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的高端人才,將全部享受自治區關于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一系列政策,同時,還享受基地提供的辦公場所、政策申請、創業服務、資源對接、品牌宣傳、培訓咨詢、人才招聘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同時,基地還將為中關村的企業發展拓展外部市場。
兩年內,基地預計實現以下目標:每年推薦符合當地產業需求的海內外高端人才不少于20名,其中推動對接落地當地發展或與當地企業開展實質合作的高端人才不少于10名;每年為廣西各地經濟園區培養重點產業急需緊缺的“雙創”人才不少于100名……
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政策,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建設的“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力求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精缺”項目,助力廣西經濟轉型升級——
“廣西要發揮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這是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對廣西未來發展寄予的厚望。
7月22日,一批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抵達廣西南寧,參加“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以下簡稱“雙創基地”)開業儀式。“雙創基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以下簡稱“廣西人社廳”)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依托全區現有高層次人才載體,引進中關村創業服務平臺和科技人才資源,引進相關領域領軍人才、持續引進中關村創新項目、引進創業導師“進駐”廣西,促進高端人才與“草根”創業的互補融合,有效引領和積極推動廣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效的創新舉措。隨著“雙創基地”的正式掛牌開業,廣西初步形成了以高端人才為引領、以眾創項目為驅動、由政府支持引導、按市場規則運行的“雙創工作”新格局。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貝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世平在接受廣西媒體采訪時激情洋溢地說,“希望公司項目未來能在廣西落地發展,并以此作為‘跳板,將業務逐漸推廣到東南亞地區市場。”
眾創基地:支撐帶動廣西“雙創”發展
近幾年來,廣西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十分緊迫,迫切需要通過創業創新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增強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創業創新的風潮,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創業創新。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廣西人社廳積極創新工作理念。2015年6月,廣西人社廳牽頭起草并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名義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八條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并出臺了促進創業孵化基地發展的若干具體政策,如:對經認定為創業孵化基地的眾創空間,給予房租、寬帶接入費補助,每個基地每年可達到55萬元;對入駐眾創空間的孵化企業,給予新增就業崗位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吸納就業困難人員補助等扶持;通過自治區眾創示范基地評審的創業項目,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入駐補貼,等等。
政策開路,實干緊隨。廣西人社廳引進騰訊上海眾創空間運營團隊,共同建設廣西眾創示范基地,示范帶動全區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創業平臺建設,為廣西“草根”創業創新搭建新的平臺。
2015年12月1日,廣西眾創示范基地建成并正式運營,半年來累計篩選項目600多個,入駐孵化項目42個,4個項目獲得天使輪投資共750萬元,企業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實到資本2182萬元,專利和在申請專利13項。全區認定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76家,入孵企業和項目1512個,帶動就業7725人。14個農民工創業園自2015年8月啟動建設以來,入駐企業262家,其中,農民工創辦企業176家,開工企業183家,吸納農民工就業8752人。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穩定當前廣西就業形勢產生了積極作用。
“雙創基地”: 引領廣西提升“雙創”水平
在推動“雙創”的工作實踐中,廣西人社廳領導班子深深地感覺到,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打造創業型經濟,除了資金和環境,知識支撐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而對于西部地區來講,人才缺乏更是“雙創”進一步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把高端科技人才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結合起來。
由此,廣西人社廳領導班子開始著眼于如何更好地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促進高端人才與“草根”創業的互補融合,有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新成效。
新的思考促發新的機遇。
2015年10月,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在出席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提出與廣西共建“雙創”人才基地的建議,得到北京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肯定和支持。之后,中關村管委會與廣西人社廳積極溝通,就基地功能定位、建設運營、扶持政策等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雙方認為,創業創新人才基地應立足廣西、面向東盟,依托中關村的創業創新平臺及科技人才資源優勢,通過提供線上創新服務和線下實體服務,引領和支撐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推動優質項目快速發展壯大,協同打造北部灣經濟區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廣西產業轉型升級。
2016年2月1日,廣西人社廳廳長李寧波率隊前往北京,與中關村管委會簽署《關于共同建立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建設。
經過認真籌備,2016年7月22日,“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以下簡稱“雙創基地”)正式揭牌開業,成為廣西首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既可源源不斷為廣西匯聚海內外頂尖科研領域的創新人才,又推動高新科技產業落戶廣西,實現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對廣西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引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基地將匯聚各方力量加速創新進程,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加快人才創新成果轉換應用,帶動廣西產業轉型升級。
入駐“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的高端人才,將全部享受自治區關于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一系列政策,同時,還享受基地提供的辦公場所、政策申請、創業服務、資源對接、品牌宣傳、培訓咨詢、人才招聘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同時,基地還將為中關村的企業發展拓展外部市場。
在“雙創基地”揭牌儀式現場,廣西人社廳副廳長黃智宇接受區內及中央駐桂媒體采訪時說:“廣西推進‘雙創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一是缺乏相關領域頂尖科技人才和科研團隊參與和指導;二是缺乏具有一定經驗的持續創業者和創業服務機構運營管理人才;三是缺乏具有實戰經驗和行業資歷的創業導師。因此,我們著眼于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政策,搭建廣西·中關村‘雙創平臺,把中關村整個創業生態系統引進來,持續引進領軍人才,引進創新項目,引進創業導師。”黃智宇還表示,廣西人社部門將繼續創新相關政策,努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資金支持和統籌力度,項目資金扶持方式由過去的“普惠式”“輸血式”向“引領式”“造血式”轉變,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多渠道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扶持,激發高端科技人才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采取新的運營模式,由北京智匯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支持,將依托中關村及智匯邦的優勢資源,持續引入及支持海內外、區內外高層次人才項目在廣西落地發展,廣泛與廣西產業或企業建立科研、技術、市場合作,加速廣西重點產業的升級轉型。
“雙創基地”位于南寧市青秀區金洲路33號廣西人才大廈,一期建設占地面積1600㎡,可提供超過1200㎡的創業創新工作平臺,核心服務資源包括:免費的獨立辦公場地、廣西人才優惠政策的申請和支持、與區內企業建立技術和市場合作,面向東盟開展的合作對接以及品牌宣傳。基地還面向廣西“雙創”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檸檬VC”的支持,以“互聯網+”服務模式,高效提供政策、資金、市場、法律、知識產權、財務、營銷、推廣等“一站式”服務支持。
截至目前,“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已經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發展集團、“JD+”開放孵化器以及“200+”地方政府和園區、“200+”知名高校都有著深度合作,擁有“10000+”頂級科技行業領袖及專家資源,“100+”投資機構以及“千人計劃”網的豐富資源,為高層次人才項目、廣西“雙創”項目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創業生態體系支持,基地也將繼續拓展各類合作資源,帶動廣西“雙創”環境的建設。
兩年內,“雙創基地”預計實現以下目標:落戶基地的企業項目累計不低于15家;每年推薦符合當地產業需求的海內外高端人才不少于20名,其中推動對接落地當地發展或與當地企業開展實質合作的高端人才不少于10名;每年為廣西各地經濟園區培養重點產業急需緊缺的“雙創”人才不少于100名;每年入庫的智庫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或同等資歷專家)不少于20名。
“千人計劃”專家:讓創新項目助力廣西產業轉型升級
“千人計劃”是我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簡稱。該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從2008年開始,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學科、實驗室以及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教育部、科技部等單位組成。“千人計劃”專家被普遍認為是我國僅次于“兩院”院士的國家級頂尖人才。目前,在我區工作和開展項目的“千人計劃”專家屈指可數,“雙創基地”的建設將會極大改變這一現狀,形成廣西高端人才與優勢項目的新高地。基地首批便引進6位“千人計劃”專家。
在“廣西·中關村人才創業創新基地”開業儀式現場,首批7個高端科技項目正式簽約進駐基地,國內外知名的“千人計劃”專家及高層次人才黃曉慶、李永峰、劉繼明、劉世平、曲兆松、桂裕鵬、楊輝華等將進駐基地,他們帶來的智慧執法系統、石墨烯導電漿料在鋰電池領域應用、智慧企業綜合解決方案、金融大數據應用及技術服務、基于水聯網的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化系統、柔性太陽能能源技術、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等“高精缺”項目,涵蓋機器人、電子信息、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
黃曉慶是中央企業首批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現任達闥科技公司創始人兼CEO,曾任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美國UTStarcom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等職,現擔任“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委會主任、DARPA科技機制創新工作組組長、中國電子協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社會職務。此次他入駐“雙創基地”的項目是“智慧執法系統”,即基于云服務平臺,以智慧執法系統平臺為核心,采用手機外接執法記錄儀的方式,提供4G音視頻實時采集、上傳和存儲管理,以及對應的執法管理功能,實現政府現場執法的規范化、透明化、可視化、信息化、智能化。
李永峰是首批“千人計劃”專家,2011年至今受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主要從事石墨烯、碳納米管等制備與應用研究。在基礎研究和石墨烯產業化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有創新性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現任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顆粒學會理事,先后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日本應用物理學會學科獎等多項獎勵,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此次他入駐“雙創基地”的項目是“石墨烯導電漿料在鋰電池領域應用”,即一種石墨烯復合導電漿料,可以大幅度提升鋰電池性能,采用物理方法制備的石墨烯不含官能團,晶型好,保留了石墨烯優異的導電、導熱性能,生產過程清潔、無污染;規模化量產,成本也遠遠低于化學放制備的石墨烯;導電漿料能顯著提高極片導電、導熱和加工性能,減少導電劑和粘膠劑用量,降低電池內阻,提高電池容量、倍率充放電能力、循環壽命及安全性。
素有中國金融界“金手指”雅稱的劉世平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學家兼副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入選人、北京市特聘專家、中國火炬創業導師,是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委員、XBRL中國指導委員會委員,XBRL中國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劉世平被公認為業內資深的商業智能(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專家,他代表著該領域的全球頂尖水準,曾成功研發一系列國際一流、國內首創的軟件產品,并取得多項軟件著作權、專利等知識產權,服務范圍覆蓋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期貨、稅務、網絡、電信、醫藥、制造等多個行業。此次他入駐“雙創基地”的項目是“金融大數據應用及技術服務”,將致力于大數據的商業智能(BI)和XBRL領域在中國市場的推廣,以大數據技術、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商業智能、風險管理、精準營銷CRM、大數據精準決策、XBRL、ESB等大數據戰略咨詢及應用服務。
曲兆松是瑞士洛桑聯邦高等工業大學(EPFL)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水利專業高級工程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中國水利學會水利量測專業委員會第六屆(2008—2013)委員會委員。曾獲得“留學回國科研啟動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創新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并榮獲“中國新經濟發展杰出人物”的稱號。2003年創立北京尚水信息技術公司,從事水利水運行業測控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技術開發和應用,主要為各水利科研院校和業務管理部門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獲得業內好評。他此次入駐“雙創基地”的項目是“基于水聯網的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化系統”,即基于水聯網的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化系統,致力于為一體化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后期運行維護各個階段提供全過程一體化管理。此項目的核心優勢是:創新性的推行全過程一體化管理、海綿城市建設全面解決方案,引領行業標準,提供規范化一體式服務。此項目計劃采用網絡推廣、直郵推廣、培訓推廣、展會推廣、渠道推廣等方式,分三個階段,在全國打造試點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預計到2017年年底,“雙創基地”將引進不少于15位高端人才項目;平臺創業服務不少于100項,覆蓋創業服務核心環節;搭建高端人才項目投融資對接平臺,支持高端人才項目投資;設立產業研究院,加速人才、企業、高校的成果轉化;建立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培訓中心,支持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為廣西培養重點產業、緊缺急缺的“雙創”人才;組織系列海內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活動,舉辦面向東盟及全球的高端人才項目成果展,促進人才項目的合作及交易,成為國內領先、廣西示范性的招才引智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根據中央新的部署,廣西將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這一戰略定位,給廣西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來巨大的機遇。2016年,廣西新增市場主體40.4萬戶,同比增長35.8%,高出全國平均增長率24個百分點,平均每天新生企業近千家。2016年上半年,廣西實有企業戶數55.1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30.4%。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廣西風生水起。
廣西人社廳將依托全區重點園區、優勢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對接中關村高端科技人才資源,把“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建設成為立足廣西、面向東盟、人才驅動的優秀“雙創”服務平臺,吸引和支持更多的高層次人才投身到“雙創”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