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我們農技人員,要拿起鋤頭能干,拿起筆桿能寫,拿起話筒能講。”這“三能”,是省農業廳退休專家、現年61歲的高廣金對工作室志愿者的期許。
2014年11月,“全國勞模高廣金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室”在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成立。近2年來,在省農業廳的指導下,高廣金和60多名志愿者深入全省各地,進村入戶下田,在一線試驗示范,蹲點調查研究,提供技術指導,與農民朋友打成一片。
向實踐學習,拜農民為師,一批年輕的“三能”人才脫穎而出。勞模精神在他們身上傳承和閃光,正如志愿者楊艷斌所說,“曬得黝黑的皮膚,是農業人的本色,更是光榮的印記”。
試驗數據指導災后生產
今年夏天,湖北遭受歷史罕見暴雨洪澇災害,各地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眼下,災后重建的任務艱巨,工作室的志愿者們發揮專業特長,積極投身到全省各地救災一線。
“我們正在抓緊抗災救災效益調研和農作物抗災試驗,用數據指導災后生產。”8月22日下午,記者在位于武湖的湖北現代農業展示中心見到了高廣金和幾名志愿者——皮膚黝黑,身材干瘦,頭戴草帽,酷似農民,是他們共同的外貌特征。
“只有經過調查研究和實地試驗,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才談得上科學救災。”高廣金說,抗災試驗對災后農作物復播和糧食豐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依托湖北現代農業展示中心,高廣金和志愿者們在往年試驗的7個品種的基礎上,今年增加試驗20多個品種,系統觀察試驗數據。
在高廣金潛心試驗的同時,志愿者張建設正馬不停蹄前往黃岡、荊州、咸寧等受災較嚴重地區,推廣災后補種技術。
“我們第一時間幫助各地出臺技術指導意見,迅速結合實際敲定救災復種方案。”這位來自省農技推廣總站的年輕博士,連日來與時間賽跑,往返奔波數地,指導旱稻“翻秋”,縮短稻子培育期,在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受災農民盡量挽回經濟損失。
最新的農技資訊如何快速讓農民知曉?工作室借助媒體之力,與湖北之聲《魅力鄉村》欄目合作發聲。每周二、四晚上7點,志愿者們輪流做客“農事熱線”,空中講解近期農事,熱線答疑。
連日來,志愿者們的努力初步收到成效。“上周我們到黃陂看補種的秧苗,長勢很不錯!”志愿者們的話語中透露出欣慰。
接通農技指導“最后一公里”
“過去,有些農技干部不敢下基層。因為農民一問就把他問住了。”采訪中,高廣金坦言,以農業部門干部的身份下基層,在農民心目中就是專家,什么都懂。然而,很多同志是從學校到學校,從城市到城市,對“三農”了解不多,甚至不認識農作物,農民問的答不上,自己講的農民聽不懂。
如何消解這種“供需困局”?基層和實踐是最好的課堂。勞模工作室明確基層導向和需求導向,組織志愿者進村、入戶、下田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專題調研,鼓勵志愿者結合崗位工作職能,聯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指導、科技培訓及咨詢服務等公益性活動,多層面、全方位開展“直通式”科技服務,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去年示范種植的100多畝釀造高粱,畝產都在500公斤左右,產量與玉米相當,可釀造高粱酒160-180公斤,市場售價每公斤80元,較玉米酒高50元。”來自湖北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的志愿者楊艷斌聯系指導竹山、房縣開展試驗示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每畝耕地產值上升到1萬元,效益成倍增長,為山區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探索了一個新模式。
在高廣金倡導下,志愿者結合本職工作實施“四個一”活動,即每個志愿者每年實施一個試驗項目、聯系指導一個新型職業農民主體、開展一次生產調研活動、撰寫一篇科技論文或調研報告。
在黃陂區王家河街利梓農機專業合作社,志愿者們結合發展再生稻生產的技術需求,把該合作社列為勞模創新工作室“服務點”,“上門”開展科技培訓和跟蹤技術指導,幫助合作社發展再生稻獲得成功。
來自省水產科研所的志愿者張從義深入生產一線,推廣泥鰍稻田秋季原位繁殖技術,縮短養殖周期,節約養殖成本,促進養殖戶提高生產效益。
這樣的成功案例不少。志愿者們通過“直通式”的服務方式與農業經營主體對接,用雙手和雙腿,接通了農技指導“最后一公里”。
勞模精神薪火傳承
采訪中,志愿者告訴記者一個細節。前不久,高廣金前往聯系點調研指導災后生產,途中遭遇車禍受傷。在醫院休息數日后,他匆匆返回了工作崗位。8月21日星期天,他再次前往聯系點實地調研。
然而,直到采訪接近結束,談起熱愛的專業和志愿者的成長,高廣金神采奕奕,口若懸河,絲毫不會讓人發覺他仍未從傷病中完全康復。
“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怎么干都不累,越干越有味!”楊艷斌說,這是從高老身上領悟到的精神境界,如今越來越成為年輕志愿者們的價值認同。
作為知名農業專家、全國勞模,高廣金在農業領域苦心研究近40年,除了高超的專業水準和嚴謹的科研態度,其個人的精神品質更是通過工作室在放大和傳承。
近2年來,在“領頭雁”感召下,省農業廳5大行業的中青年干部和20個市(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共64人踴躍報名成為志愿者。他們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積極參與工作室組織的活動,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試驗研究。
“工作室除了服務‘三農,還要帶領大家成長成熟,一起向前走。”對這種成長的感受最深的,楊艷斌算一個。
這個頭戴草帽,腳穿套鞋,渾身浸透汗水的黑瘦漢子,為了工作,從不談節假日。楊艷斌時常提起高廣金的一句話,“農業生產沒有節假日”,并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組浸透汗水的數據可以印證楊艷斌的努力:每年平均實施農業科技展示項目50多項,新品種多達1000多個,每年觀測試驗數據60多萬個,撰寫試驗報告、發表科技論文10多篇,組織匯編形成20多萬字的技術成果匯編。
通過學習,楊艷斌還熟練掌握了玉米、小麥、水稻、油菜等多種大田作物的集成栽培技術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學會了駕駛拖拉機、操作插秧機、調試殺蟲燈等現代農業設施設備,成為了一名農業科技推廣的“全把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楊艷斌榮獲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農業推廣貢獻獎,湖北省“最美一線職工”提名獎,并且在去年4月30日獲全省先進工作者殊榮。
老勞模帶出新勞模,是“傳、幫、帶”的最好注腳。眼下,“全國勞模高廣金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室”旗下這支團隊,仍在不斷成長和壯大,用實際行動傳承發揚著勞模精神,用汗水和果實綻放出農業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