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增 左偉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骨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
3D打印在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李任增左偉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骨科河南 安陽455000)
目的探討3D打印技術在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2例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3D組,各16例。常規組采用常規手術切開復位異形鋼板內固定治療,3D組術前采用雙源CT掃描立體成像技術,用3D打印技術打成骨折模型,在骨折模型上進行模擬手術復位內固定,完成術前調試后再進行手術切開復位異形鋼板內固定治療。觀察兩組手術基本指標(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手術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骨折愈合效果。結果3D組手術耗時和骨折愈合時間較常規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常規組少,術后VAS評分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D組優良率較常規組高(P<0.05)。結論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較先進的輔助技術,對改善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踝關節粉碎性骨折;3D打印技術;內固定術
踝關節粉碎性骨折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為關節內骨折,要求解剖對位,一直無理想治療方法。該類患者多傷后腫脹嚴重,處理不當將出現嚴重并發癥,如創傷性關節炎[1]。3D技術被認為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將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近年來逐步應用于骨科臨床治療中。本文選取32例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分組手術治療,對比分析3D打印技術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2例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均經X線和CT檢查確診,致傷原因主要為車禍和高處墜落所致,隨機分為常規組和3D組,各16例。常規組中男13例,女3例;年齡25~71歲,平均(43.5±7.5)歲;骨折AO分型:C1型6例,C2型7例,C3型3例。3D組中男14例,女2例;年齡23~68歲,平均(42.9±8.1)歲;骨折AO分型:C1型7例,C2型5例,C3型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骨折AO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1.2.1常規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清創、止血等常規處理,連續硬膜外麻醉后行切開復位異形鋼板內固定術,內踝關節骨折行關節內側或外側切口,后踝骨折則行踝關節后側、腓骨下端外側入路,逐層切開肌腱、骨膜并顯露踝關節骨折部位,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根據骨折部位置入合適大小的鋼板,并用螺絲釘、克氏針固定,頂帽埋入軟骨面下,鋼板邊緣處用克氏針從骨塊邊緣穿入固定。如外踝有鋼板固定,則可用骨栓代替拉力螺釘,從鋼板孔中穿入固定,術后封閉并抬高患肢,患者可在術后3 d左右進行輕度的踝關節活動,傷口恢復后拆線并用石膏外固定。
1.2.23D組①配套器械:德國西門子雙源CT,ATSmake 3D打印機(深圳產)及配套手術器械,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先做雙源CT成像,制成3D平面照片,將數據輸入ATSmake 3D打印機打出3D 1∶1塑料模型。術前在3D 1∶1塑料模型上選好內固定材料,預彎塑性,并將3D 1∶1塑料模型用環氧乙烷消毒備用。②手術操作:16例患者均接受連續硬外麻醉,仰臥位患肢墊高體位,按3D 1∶1塑料模型選擇切口,術中將3D 1∶1塑料模型與踝關節骨折對照完成手術。③術后處理:術后第2天即可床上坐起,1周內X線攝片了解術后情況,復位良好、內固定物位置良好及牢固可靠者1周后不負重床上功能鍛煉,平均2周扶杖不負重下地活動,骨性愈合則可完全負重。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和術后24 h患者VAS評分,VAS評分為10分制,用0~10數值表示疼痛程度,評分高低和疼痛程度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手術固定復位效果。院后隨訪記錄骨折愈合時間,參考踝關節Kofoed評分標準[2]進行手術固定復位效果評價,Kofoed評分從疼痛、功能、活動度3個方面進行手術效果評價,總分100分,≥85分為優;≥75分且<85分為良;≥70分且≤74分為及格;<70分為差。手術固定復位有效率=(優+良)/總數×100%。

2.1手術基本指標兩組均成功完成手術,但3D組手術耗時較常規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常規組少,術后VAS評分較常規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比較±s)
2.2手術效果出院后有效隨訪16個月,常規組骨折愈合時間為(98.4±15.8)d,3D組愈合時間為(86.2±14.3)d。兩組出院后均未出現鋼板松動、感染腫脹等并發癥。3D組骨折愈合時間較常規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90,P=0.029<0.05)。3D組術后骨折固定復位效果優11例,良4例,及格1例,優良率為93.75%;常規組優6例,良4例,及格5例,差1例,優良率為62.50%。3D組優良率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71,P=0.033<0.05)。
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的主要方法,傳統切開內固定術大多根據X線和二維CT圖像制定手術方案,但踝關節粉碎性骨折解剖結構復雜,手術要求較高,常規顯像難以對復雜類型骨折做出精準的診斷[3-4]。有研究認為通過對二維CT圖像三維重建可觀察骨折處立體結構的情況[5],但CT三維重建無法從多角度、多方向進行動態觀察,若干截面的三維圖像難以有效滿足不同患者、不同術式的手術要求。近年來隨著3D打印技術的進步和完善,通過3D打印技術精確模擬骨折部位于術前演練,在踝關節粉碎性骨折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
3D打印技術主要具有以下優點:①精確觀察骨折情況,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副損傷。由于骨折在松質骨中,可造成骨折處壓縮,復位后發展為骨缺損,在沒有3D 1∶1塑料模型前處理較為困難,有了3D 1∶1塑料模型可以提前了解到骨折缺損的程度,使用人工骨、異體骨、自體骨提前準備,術前仿真演練對免去傳統治療手段中諸多繁瑣程序、提高精確度和保護斷端血運具有重要意義[7]。②對骨折部位的內置物術前可以體外預彎,術中只需開很小的口就能精準插入克氏針進行撬撥復位,潛行插入鋼板置釘進行隔皮切口固定螺釘,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減少出血量,提高了骨折愈合率。本研究運用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取得較好效果,3D組手術時間、出血量、VAS評分及愈合時間均優于常規組,術后骨折固定復位效果有效率也高于常規組(P<0.05)。這和趙為公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吻合,但該研究還認為3D 1∶1塑料模型與骨折部位存在一定差別,主要集中在軟組織上,因為術中不可能將軟組織剝光再行手術,這對手術操作存在一定影響,此外骨折塊中細小骨折碎片(長度<1.0 mm)也易出現打印誤差。
綜上,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較先進的輔助技術,對改善踝關節粉碎性骨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隨著3D技術的不斷完善,在臨床治療中還有巨大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1]張忠,劉永平.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J].中國骨傷,2013,26(5):435-437.
[2]郝彥明,王洪震,賈正平,等.小腿前外側單一改良切口治療踝關節粉碎性骨折[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4,25(3):422-424.
[3]岳勇,阿不來提阿不拉,楊勇,等.在3-D打印模型基礎上微創螺釘及鎖定鋼板置入內固定修復踝關節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43(26):4247-4252.
[4]章瑩,李寶豐,王新宇,等.術前3D打印技術模擬復雜骨盆骨折手術提高療效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5,17(1):29-33.
[5]李智勇,景永生,齊東海,等.多層螺旋CT 三維成像技術對隱匿性肋骨骨折的診斷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15,31(6):702-704.
[6]石建軍.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維重建技術對外傷性胸骨骨折的診斷價值[J].包頭醫學,2015,14(2):73-73,74.
[7]魏新旺,楊志,姚軍,等.3D打印技術在骨盆骨折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26(44):7163-7166.
[8]趙為公,楊益民,王瑩,等.3D打印技術結合數字化技術在復雜踝關節骨折的應用研究[J].醫學綜述,2015,21(22):4141-4143.
R 683.4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8.047
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