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雄
(佛山市中醫院 普外科 廣東 佛山 528000)
?
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及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
陳耀雄
(佛山市中醫院 普外科廣東 佛山528000)
目的分析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效果及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選擇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佛山市中醫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行經臍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觀察組行經臍單孔切除術。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因子各指標水平。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切口及術后VA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血管內皮功能NO、ET,炎癥因子IL-6、IL-8、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常規三孔切除術比較,手術造成的炎癥應激反應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程度相似,但手術效果較為顯著,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經臍單孔膽囊切除術;臨床療效;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因子
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常見的膽道外科手術,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結石性膽囊炎手術中,其中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對于傳統腹腔鏡手術,具有創面小、痛苦少、利于術后恢復等顯著優勢[1-2]。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與炎癥因子的影響,特選取在佛山市中醫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84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佛山市中醫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29~65歲,平均(45.33±4.17)歲;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8~65歲,平均(45.14±4.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對照組行經臍三孔膽囊切除術:全麻后,選臍旁1 cm、上腹0.5 cm、劍突下1 cm處建立腹腔鏡操作通道,并進行膽囊切除。觀察組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①患者取頭側抬高30°仰臥位,行全麻;②經臍上端做2.0 cm弧形切口,將單孔三通道裝置置入切口內,并分別放置直操作器、彎操作器及5 mm腹腔鏡;③氣腹壓力保持在10~12 mm Hg;④使用分離鉗對膽囊系膜前后層進行分離,夾閉膽囊動脈,剪刀離斷膽囊管,剝離膽囊;⑤取出膽囊后,逐層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因子各指標水平。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成功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切口長度及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3]進行評估。于術前、術后抽取兩組患者3 ml靜脈血進行血管內皮功能及炎癥因子測定,其中血管內皮功能檢測指標包括一氧化氮(NO)、內皮素水平(ET),炎癥因子檢測指標包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2.1手術效果兩組患者術后均未發生漏膽、感染等并發癥,觀察組手術成功率為100.0%,對照組有1例術中轉開腹手術,成功率為97.62%(41/4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為(2.54±0.28)cm,術后VAS評分為(3.28±0.77)分,對照組患者切口長度為(5.63±1.11)cm、術后VAS評分為(5.01±1.32)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因子水平兩組患者術后血管內皮功能NO、ET及炎癥因子IL-6、IL-8、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血管內皮功能、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成為外科手術未來發展方向,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腹腔鏡手術中較為前沿的微創科技,兼具創傷小、腹壁美觀效果理想、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膽囊切除術中[4]。
有研究指出,機體中線粒細胞及內皮細胞受手術、創傷等刺激影響,從而釋放調節血管內皮功能因子,導致功能受損[5]。一氧化氮、內皮素分別是調節血管舒張及收縮功能的物質,血管內皮功能狀態可通過該兩項指標的水平變化而及時反應出來。臨床發現,當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時,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內皮素水平會發生顯著下降。臨床常用炎癥應激指標通常為hs-CRP、IL-6、IL-8,受手術及創傷等因素影響,機體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大量分泌hs-CRP、IL-6、IL-8等炎癥介質,通過對該3項水平的觀察,可有效診斷患者體內是否存在炎癥。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切口及術后VA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效果優于傳統三孔腹腔鏡切除術,可有效減小切口面積,減輕患者切口疼痛;術后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NO、ET及炎癥因子IL-6、IL-8、hs-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同樣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癥應激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因此手術過程中與術后應做好相應防護措施,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常規三孔切除術比較,手術造成的炎癥應激反應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程度相似,但手術效果較顯著,臨床上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1]李忠.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62-63.
[2]張文正,梁魯,姚碧輝.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現狀及隱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22(4):366-367,375.
[3]王以翠,常煥顯,孔令勝.阿加曲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36(6):870-876.
[4]許軍,趙磊,徐力善,等.不同器械經臍單切口與三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20(1):38-42.
[5]李成林.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7):673-676.
R 655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8.102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