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芳
(滎陽市豫龍衛生院 精神科 河南 鄭州 450100)
?
認知行為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分析
馬銀芳
(滎陽市豫龍衛生院 精神科河南 鄭州450100)
目的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滎陽市豫龍衛生院住院治療的110例精神分裂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藥物組和聯合組,分別予以藥物治療和藥物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并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評價。結果聯合組SQLS、PANSS和GSES評分均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認知行為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該方法安全可靠。
認知行為;精神分裂;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神經系統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1]。雖然抗精神病類藥物可較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其副作用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較嚴重的影響。對于某些患者藥物治療并能徹底消除其幻覺和妄想癥狀,而且職業技能的缺乏會進一步使其生活困難加重[2]。因此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十分重要。本文選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滎陽市豫龍衛生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認知行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現將其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滎陽市豫龍衛生院住院治療的110例精神分裂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有關“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相符合。將110例患者隨機分為藥物組(55例)和聯合組(55例)。藥物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20~45歲,平均(38.1±1.5)歲,病程時長1~4 a,平均(2.4±1.1)a,聯合組中男37例,女18例,年齡22~50歲,平均(38.7±1.9)歲,病程時長1~5 a,平均(2.5±1.2)a。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抗精神類藥物治療,給予阿立哌唑5 mg,2周內逐步增加有效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30 mg,共給藥8周;睡眠質量較差患者予以地西泮等藥物治療,若出現錐體外系反應者予以口服抗膽堿藥物治療[3]。聯合組患者予以藥物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具體如下。①建立關系:加強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醫患和護患關系,把握患者自身具體特征和情況。②認知體察:了解患者行為和情感等,同時引導患者如何正確察覺自我邏輯,記錄非理性思維方式出現以及結束的具體時間,分析其與不良行為之間的相關性。③行為訓練:行為訓練主要為自我放松、自我指導和社會技能等訓練,通過引導患者熟練掌握行為認知的技能,并逐漸向現實社會中進行遷移,同時讓患者掌握一般的社會和生活技能,如清理屋內衛生和疊衣物等。④認知訓練:對患者進行心理診斷、領悟修通、再教育和治療日記等方面的鍛煉,使患者可體會出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之間的聯系,同時指導患者掌握認知應對技能,避免非理性信念的發生,使理性信念和現實生活結合。⑤行為強化:通過支持和鼓勵方法積極參與和按時完成相關治療的患者予以適當精神和物質獎勵。
1.3觀察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后分別根據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QLS),陰性和陽性癥狀評分量表(PANSS),自我效能感量評分表(GESE)進行評分。其中SQLS量表內容包括30個項目,主要指標為精力動機、癥狀副反應以及社會心理等,分數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成反比;PANSS量表共7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癥狀改善明顯;GSES量表包含10個項目,各個項目評分均為1~4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

聯合組患者SQLS、PANSS和GSES評分均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s,分)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新型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是將認知和行為治療彼此融合與整合,是目前臨床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治療的標準[4]。臨床研究報道,對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精神類障礙性疾病患者予以認知行為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5]。臨床上的認知行為治療需要抗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作為基礎,同時使患者能對自身癥狀進一步得到認識,并強化和改善患者自知力以及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聯合組SQLS、PANSS和GSES評分均明顯優于藥物組(P<0.05)。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認知行為療法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安全可靠。
[1]李艷蓮,李占花,忻麗云,等.特定認知行為技術對急性期精神分裂癥的干預效果[J].河北醫學,2015,21(6):1018-1020.
[2]岳速萍,洪玲,Lam Chow S,等.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5,48(4):249-251.
[3]程進博,笈彤宇,王巖,等.利培酮聯合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裂癥殘留型癥狀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5,53(5):782-784.
[4]楊彥林.認知行為療法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1):75-76.
[5]胡春麗.認知行為聯合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殘留型40例臨床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3,11(8):17-19.
R 749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8.123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