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柯
《科學》深度剖析自然災害
思柯

龍卷風席卷堪薩斯中部,泥石流掩埋了危地馬拉一個居民區,海嘯引發日本核電站核泄漏……每一天,新聞都會帶來各種消息,告知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巨大危險,它們來臨卻又幾乎毫無預兆。盡管研究人員在慢慢揭開火山爆發、地震、熱帶風暴以及其他自然災害背后的奧秘,各種危險卻依然存在。本期選自《科學》雜志的一組“自然災害專題”文章對此進行了剖析,提醒人們有所作為,平息自然的憤怒,避免災害成為災難。
災害研究在科學界并不具備優先級別,但極端的自然災害對人類威脅巨大,太陽風暴、宇宙碰撞、超級火山和世界末日來臨被研究者認為是人類文明的四大威脅。1859年的卡林頓太陽風暴事件因電報員被電擊名聲大噪,如果同等程度的太陽風暴發生在電網發達的現在,后果將不堪設想;宇宙碰撞曾經是恐龍滅絕的幫兇,雖然發生概率極低,卻是一擊致命;7.4萬年前印尼多巴火山大爆發可能消滅了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類,從而導致了仍然顯現在現代人類DNA中的遺傳瓶頸……為了人類文明的存續,災害研究需要認真對待。
新的認識可以揭示未知的威脅,及時的信息獲取為研究自然災害、預測災害可能發生的地點、頻率以及強度提供了條件。物理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引發災難產生的過程。比如,模擬規模大、破壞性強的地震;跟蹤熱帶氣旋以研究溫度增加會如何改變這些強大的風暴;對火山爆發、山體滑坡以及海嘯等提供亟需的災前預警以及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的恢復等。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利用這些工具分析災難發生時搜集到的數據,包括最近冰島巴達本加火山噴口的坍塌事件。研究者相信,20年后可以為整個城市建模,以減輕未來自然災害的損失。
社會群體準備和應對可能到來的災難的方式也越來越先進。社交媒體不僅能夠在災難來臨前和災難期間快速傳播信息,還能夠成為救援的有生力量。地學家戴夫·佩特利名下的山體滑坡博客就進行了這種有益的嘗試,他的博客從關注山體滑坡、搜集山體滑坡數據開始,發展到創建滑坡社區、參與災情監測、為災后救援提供科學的服務。華盛頓州奧科斯塔地區成功應對災害的海嘯安全天堂計劃也得益于社會各方的合作,社區從關注災害本身轉移到了如何通過采取措施掌握自身的命運。
《科學》雜志主編麥克納特強調,如果社會學習和經驗教訓能運用到災害的預防與恢復中,自然災害就不會成為一場人類災難。以上一攬子方案可以幫助人們在災害中學習評估風險、減少危害、修復相關的損失。自然災害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我們可以一直做好準備,直面無法避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