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濟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山東省會,南枕泰山,北依黃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地緣文化源遠流長。濟南不僅兼具前面介紹過的臨沂的厚重、曲阜的淵博、泰山的高偉,更以面目獨具的城市名片著稱于世。 濟南有幾多:泉多,名士多,散布在湖光山色間的名人書法碑刻亦多。我大概前后五次到訪濟南,多數來去匆匆。印象最深的唯一從容的一次,大約是十多年前一個初冬的下午,冒著溫潤的小雪,吟著關于濟南的古今美文名句,悠然放慢腳步體悟濟南的林泉高致、鵲華山色,感受著老舍先生筆下活潑潑的濟南。
元朝于欽在《齊乘》中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因而濟南有“泉城”之譽。濟南的主要景點泉城廣場、趵突泉、大明湖、環城公園等都與泉有關,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分布其間,全市共約有700多處天然泉。濟南泉水不僅數量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沸騰急湍,噴突翻滾;有的瀉如瀑布,風嘯虎吼;有的狀如珍珠,燦爛晶瑩……濟南泉水漱石枕流、清冽甘醇,是天然優質飲用水。
趵突泉被稱為“天下第一泉”。走過蔣維崧先生題寫的“觀瀾知源” 牌坊,就是趵突泉的正門,門上為郭沫若題 “趵突泉”鎏金大字匾額。
初冬季節,奔突的泉上水氣氤氳,飛舞的雪花如同飄絮。據說“趵突”有跳躍奔突之意,且模擬泉水噴涌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妙絕。瀏覽景區,有關泉水的歷史掌故和名人題詠俯拾即是,積淀千年的泉水文化精彩紛呈。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是古濼(luò)水之源,古時稱“濼”,《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于濼”的記載。宋代文學家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作《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 “趵突泉”的名稱,并說“齊多甘泉,冠于天下”。
趵突泉池四周,曲廊蜿蜒,亭臺林立,其間立著許多名人碑刻。趵突泉西側,有一敞亭飛檐斗拱,紅柱黃瓦,風韻悠然。一側石碑題寫“第一泉”,另一側石碑刻有“趵突泉”,這座亭子就是觀瀾亭。清康熙帝曾來此書下“激湍”二字,隨行大臣同時題有“濼潤”“飛泉”“ 飛濤”“漱玉”“珠瀾”“淺雪”“洄瀑”“ 揚清”等諸多石刻,乾隆也留有詩碑,與現代書法家啟功、武中奇、魏啟后、孫奇峰、王學仲、蔣維崧等人的書法刻石相映成趣。
泉池內北壁鑲嵌“漱玉泉”三個大字,漱玉泉邊為李清照紀念堂,門匾題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筆。進門,迎面是一扇屏風,兩面分別題寫著“一代詞人”“傳頌千秋”大字,門前抱柱上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皆為郭沫若題寫。園中怪石玲瓏,名為龜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別墅——云莊的遺物。
杜甫有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從大舜、鮑叔牙、名醫扁鵲、房玄齡、秦叔寶、李清照、辛棄疾到清末文學家劉鶚,歷代名人在濟南留下無數佳話。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對濟南可謂情有獨鐘,他的著名繪畫《鵲華秋色圖》描繪的就是濟南的鵲山與華不注山。 而趙孟頫手書《趵突泉詩》行書帖詩書俱佳,可謂合作。
歷史上贊頌濟南的詩文很多,最早見于《詩經》,其他如黃庭堅的“濟南瀟灑似江南”,清人劉鳳誥的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極言濟南之美,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被選入教科書的兩段文字,一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是清末小說家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城的溫潤、秀美、蘊藉讓人怦然心動,難以忘懷。而劉鶚的一句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道盡了濟南作為泉城的神韻,也是形容泉城濟南的眾口傳誦、婦孺皆知的妙詞絕句。劉鶚可算是清末的“復合型人才”,他不光會寫小說,還精于數學、醫學和水利學。他經過商,辦過礦,因治水有功做過官,尤其對文物考古及收藏極有興趣,曾投于金石學家吳大澂門下,因為曾做過甲骨文發現第一人王懿榮家的家庭教師,對甲骨文的收藏、研究產生濃厚興趣,他收藏宏富,還將收藏的甲骨編成《鐵云藏龜》一書,成為第一本著錄甲骨的書,為甲骨學史上開山之作。劉鶚晚年獲罪被流放客死新疆,他的甲骨轉而被金陵大學創辦人加拿大人福開森收藏并最終捐贈學校,現藏于南京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