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春
即便近年對市場的認識在不斷加深,過去的2015年我們仍然有四個明顯的策略失誤值得反思。
一、猜不準頂
14年末上證指數已過3000點,彼時曾經風光無限的創業板指卻陷入了困境。市場上并沒有多少聲音討論創業板的前景,但是后來的市場證明15年創業板才是真正的大牛。為何創業板在我們的年度策略展望中有所缺失,我們反思如下:
1、有長期視野才能有年度判斷:這種長期視野我們正在培養,但是14年末仍然是不足的;
2、長期視野也能夠幫助理解更短期的市場:比如14年底創業板是不是已經開始出現機會了,也包括今年年初的市場大跌如何去理解;
3、這種視野的構筑,不是簡單的宏觀大故事支撐(比如前幾個月被爆炒的“資產荒”),而是市場中更客觀、可觸摸的指標,比如價格、流動性和風險事件;
4、把握短期市場少不了對眾多個股的微觀觀察:在市場各個階段的底部都可以去做驗證。
在15年中我們多次調整策略的預判,但在猜頂上依然問題不斷。
雖然我們觀點調整較快,去年1月中旬便倒向了成長股,但是隨后的創業板指數上漲遠遠超出了預料。如果1400到1700算估值恢復,1700到2000算慣性上漲,再往上漲怎么去看呢?
還有一次猜頂,是在9、10月份的市場反彈中,考慮到年度收官,用了一種年度測量的辦法。在基于動態估值和年度盈利增長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預測,結果也僅僅是2400點的位置。而實際情況超出預測,最高爬到了2900之上。經過屢次猜頂失誤后,我們總結原因有如下三點:
1、頂部的判斷可以在理性的基本面度量基礎上,根據流動性的變化作進一步調整;
2、猜頂的意義是判斷趨勢和丈量風險,并不意味著給出賣出點;
3、在上漲趨勢中,猜頂會經常錯而堅定的多頭卻只錯一次,但兩者的策略意義迥異。
二、市場暴跌時。反應慢
6月份的去杠桿可能是2015年A股市場最大的一件事。下跌之前的5月份,市場表現很好,但是月末出現過一次大震蕩,隨后市場風格有所變幻。6月上旬,上證攻克5000點,而創業板指多次上攻4000點未果。
風格轉換為整體撤退提供了時間,但仍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6月首周過后改推起了周期,盡管略有小成,但本質上仍是看好這個市場,事后看來仍然是一個失誤,對整體風險的預警不到位。
技術破位幫助止損,需要重視。在市場走弱初期,當時很多投資者可能和我一樣,在密切關注創業板指數的走勢圖,15年初反彈以來創業板指從未失守過20日線。經歷第二周的反彈后,創業板旋即在6月15日大跌,然后在6月16日正式失守這20日線。對于技術派的投資者,這是明顯的賣出信號,但終究是晚了一拍。
如果執迷于正常調整,那將鑄成大錯。我們反思如下:
1、周期股的補漲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市場之所以在6月初后有一定的風格切換,并不是因為周期股好,而是成長股那邊壓力太大,部分泄洪的能量跑到了周期股這邊。
2、要相信監管,更要相信監管對市場的影響最終是不可忽略的,而且常常表現為滯后性。
3、同樣在頂部,來自個股的分析也不可或缺:6月第三周市場才開始異常波動,但很多個股5月中旬已經走弱。典型的以5月份受到監管層特殊關照的一批股票,比如全通教育、安碩信息這類高價股。
4、杠桿造成市場波動加劇:14年12月9日市場曾體會到暴跌的感覺,從而了解到杠桿資金可能對市場造成的沖擊。所以當6月16日技術圖形破位后,包括后面的一周,作為事后判斷,仍有減倉余地。
三、風險收益比佳時較謹慎
8月下旬市場再度調整后出現了底部特征。首先是上證指數在8月26日探明了一個底部,隨后走穩卻沒有向上的意思;反觀創業板指數的企穩晚于主板,卻在9月2日和9月15日的雙底后,成功走強。
當時少數賣方提出中級反彈行情,而我們認為有嘩眾取寵之嫌,因為馬上就有新財富投票,如果看多就應積極做多,而不是博弈結構性機會。但是市場就這樣起來了,盡管后面有些當時看來偶然的因素,比如國慶期間外盤表現超預期、后續十年期國債利率跌破3%等。
回憶這一段,可能還是風險收益比分析得不夠透徹。可以謹慎去看,但著實應該大膽去做。當然如果是被動策略,可以另當別論,比如在9月嘗試小倉位、節前兌現盈利、國慶之后加倉跟隨市場。但我們還是希望把這個主動策略,或者說風險收益比分析得透徹些:
1、存量博弈特征明顯,倉位變得非常重要:經歷過6、7、8三月的調整,中間有過國家隊的增量接盤,市場的倉位有效降低;
2、9月初的市場論劍,開始有人覺得部分股票可以買了,也的確帶動了整個創業板的人氣。不要只關注部分股票的貴,也要看到部分股票的不貴;
3、可跌可不跌的市場,漲跌都是運氣,重要的是風險收益比。從結果看,9月市場就在博弈中拉開了反彈序幕。
反過來看16年初的市場調整,正是因為上一輪反彈行情的提前動手,從而透支了春季該有的行情。
四、風險收益比不佳時較激進
論風險收益比,在經歷了3個月的反彈行情后,其實A股的風險收益比已經不佳。但是在年末仍然積極看多春季行情,可能是大多數投資者在2015年犯的最后一個錯誤。之于我們,可能要歸咎于對過去成功的過度自信,以及在前方不可測風險的度量上出了偏差,總之仍然是失誤在了風險收益比上的把握。
這點在上周末的市場評論《大跌之后再談春季行情》中已有詳細描述。簡單說,自信是因為之前兩個月市場如期進行區間震蕩,進而疏漏了風險尤其是部分風險其實是不可測的,比如集中減持的重量級風險、匯率貶值的超預期風險。
我們不個白風險,但是未知的東西,才是最可怕的。另外再說幾點,
1、再一次強調“要相信監管,更要相信監管對市場的影響最終是不可忽略的,而且常常表現為滯后性”:從12月保險資金舉牌帶動市場上漲,隨后又成為殺跌的一個理由,再次印證該觀點。另一層面,投資中國股市,政策的緊密跟蹤很重要。
2、市場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成為你的敵人,要順勢而為:結合16年首周的市場表現、熔斷機制、減持辦法,說明在給管理層投票的過程中,可以先用腳投票,尤其是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時。如果過于執迷于固有邏輯,市場就會拋棄你。在市場倒逼監管措施過程中,市場風險將得到顯著釋放,當風險收益比又變得理想起來時,市場將再次成為你的朋友。
3、再一次強調,中國股市進入杠桿市后,每次中級調整的幅度可能都會變得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