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富
近日,河北省人社廳發布了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企業職工貨幣平均工資增長上線(預警線)為13%,中線(基準線)為8%,下線為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公布2016年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地區包括北京、山東、山西、內蒙古、天津、新疆、四川、云南、陜西、江西、河北等11個省份。(8月18日 中國新聞網)
企業工資指導線由基準線、上線(又稱為預警線)和下線構成。它是政府根據當年經濟發展調控目標,向社會發布的年度工資增長水平的建議,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但為企業與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以及企業自身合理確定工資增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國有企業實現工資總額管理的重要手段。
然而,工資指導線由于缺乏強制性,往往“中看不中用”。一般而言,企業會根據自身的經濟效益和員工的績效考核等因素決定員工薪水的高低,增長的多寡。若地方政府發布的工資指導線過高,企業多將其束之高閣。工資指導線過低,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自然將其視為“尚方寶劍”,能下調多少就下調到底。“就低不就高”是企業逐利的結果,工資指導線無形之中容易淪為擺設,甚至異化為企業壓榨員工的“工具”。
因此,要提高工資指導線的“含金量”,須由企業和員工來唱主角。這樣,既有針對性又有指導性,企業容易接受,員工的權益也能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