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堅文
我的選調經歷跟大多數人是有區別的,聽他們對選調經歷的訴說,基本都是拎著行李箱,來到一個小鄉鎮,住進破破爛爛的寢室,獨自開始一段征途。
而我,2015年6月走出校門,8月就在家門口的鎮政府大樓上班,我的飲食可以在機關食堂和自己家里隨意切換,我的周圍全是熟人,甚至剛進單位的時候,面對大多數老同志我都叫的叔叔、阿姨!
其實在接到正式上班通知之前,我在家連被子都準備好了,也準備買一個拉桿箱,但最后的分配地點著實讓我意外。
能回家也是有原因的,我的家在素有“鄂西屋脊”之稱的巴東縣綠蔥坡鎮,集鎮海拔達到了1800多米,有著“半年不見天(霧大),半年不見地(雪多)”之說,外地人剛來很難適應這里的氣候,來這的年輕干部都想方設法的要逃離,因此安排我這樣一個“土著”在這里,可能覺得我能在這扎幾年根吧。
帶著砥礪基層和回報家鄉的雙重情感,我開啟了自己的選調之路。
選調生,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就連我們的副鎮長開始也會問我,你這樣是正式編制么?當然也有知道的,有的人會說這個牛啊,他們都“爬”得很快,也有人說選調生已經今非昔比了,跟普通公務員差不多。
對于選調生到底牛不牛我壓根不關心,我關心的是我能不能在家門口把工作做好。初來乍到,我被領導安排在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對于這里的老干部來說,這里是個讓人頭疼的地方,但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喜歡這樣有點刺激的工作。在這里可以和各樣的群眾面對面,有撒潑耍橫的、有據理力爭的,我必須隨時切換應對模式,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平息風波,為民解難。
從陽光信訪平臺這種單純的業務操作,到單槍匹馬接訪群眾,再到深入田間地頭調解糾紛化解矛盾,我從最初給村干部打電話都戰戰兢兢,到現在口若懸河直面糾紛,從陌生到業務能手,一點點的積攢讓我在這里蛻變。
愛好寫作的我,不久便兼職了鎮政府的宣傳工作,從散文隨筆到理論文章,從通訊員到特約記者,我的工作變得豐富起來,我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來到基層,回到我的家,這里很美,這里有湛藍的天空,有沁人心脾的空氣,有連綿不絕的天然林海,有可以讓你遠離炎熱的清涼夏日,這是個特色鮮明的高山小鎮。但這里的經濟并不好,許多老鄉的生活離小康還有很大差距。都說選擇選調就是選擇奉獻基層,而我還要加上一層情感那就是回報家鄉、建設家鄉。
在這里我能做的很有限,但是我盡力做好這有限的工作。“精準扶貧”來了,我一個人承擔著幫扶20戶的重任,乘著摩托車,走著泥濘的小道,反反復復進村入戶,摸清底細,因戶施策,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像親人一樣,每一戶的家庭情況只要我一閉眼就像放電影一樣清晰。
宣傳方面的工作是介紹家鄉的窗口,工作之余我會利用自己的特長挖掘綠蔥坡的美景,努力用最優美最真摯的文字表達出來,爭取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家鄉。有價值的信息我都會主動跟上,想的就是讓“綠蔥坡”三個字高頻率地出現在網絡、報紙等媒介上。
基層、家鄉,這是我選調路上的關鍵詞,這是我事業的根也是我成長的根。能夠一畢業就回家練就本領,為家鄉作出一點兒事這是我的幸福。很多同事、朋友都羨慕我在家工作的方便,其實我最幸運的應該是,能在最好的時光回報這片滋養我的故土……
(作者單位:巴東縣綠蔥坡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