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劉嬌 鄒瓊慧
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這是鶴峰縣著力打造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以該縣走馬鎮為藍本,形成的“走馬模式”。走馬鎮現有非公經濟組織45家(其中非公企業12家),小微企業2600家,非公領域從業人員超過1.2萬人,非公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全鎮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木耳山上的“主心骨”
基層黨組織在非公經濟組織中發揮著政治核心、組織保障、協調發展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是黨員職工的“粘合劑”和“主心骨”。
25年前,走馬鎮木耳山還是一座荊棘叢生的亂石之山,一座阻擋著富裕的貧困之山。從1991年開始,擔任鶴峰縣白果民族茶廠(現鶴峰鑫農茶業有限公司的前身)廠長的周吉然,經過反復踏勘,毅然決定將一萬畝茶葉基地落戶在這個無人區域。經過幾年的奮戰,6000畝荒山改造成了沃土,其中茶園3500畝、林木果園2500畝。
為了木耳山茶園的管理采摘,鑫農公司將68戶特困戶、共338人移民到了木耳山。然而這么多人移民到木耳山后,誰來帶頭脫貧致富,又成了一個難題。
村民劉柏芝原是走馬鎮楠木水坪村的黨支部書記,經原走馬鎮黨委書記程銀階介紹后,移民到木耳山,做起了木耳山基地的負責人。來到木耳山,劉柏芝除了協議管理自己的22畝茶園,同時任木耳山黨支部書記。
“選中劉柏芝,看中的是他的黨員身份,以及他做過村支部書記的寶貴經歷。”鑫農公司黨總支書記符家勝說。
“木耳山可以說一年一個新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從2006年開始的。”劉柏芝告訴筆者,“2006年,鑫農公司出臺激勵政策,對購買采茶機械的農戶,公司給予獎勵補助1200元錢。在這之后,木耳山一下就有了30多臺采茶機,當年木耳山茶農的收入最少的有1萬多元,最多的達到了3萬多元。今年只第一季度,木耳山茶農收入最低的都有3萬多元,最高的有5、6萬元。”
木耳山黨支部的黨員也發展到了16名,黨支部堅持讓黨員在生產加工車間一線比黨性、比技能、比貢獻,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當年68戶特困戶組建的“移民特困村”已變成“致富新農村”,當年無人落戶的亂石崗如今已是漫無邊際的綠色浪潮般的萬畝茶園。
合作社里的“貼心人”
鶴峰鑫農公司下設木耳山、景鑫、榮祿等14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萬畝,累計投入資金167.8萬元,建設七彩茶園、獼猴桃采摘、葛仙米培育、生豬養殖等基地6個,惠及515戶1720名貧困人口。黨總支領辦合作社,是走馬鎮探索的又一條非公經濟組織壯大黨建發展的路子。
符家勝原是鶴峰職校的一名教師,退休后,為了發揮余熱,他走進鑫農公司,擔任鑫農公司黨總支書記,成為14個專業合作社的“貼心人”。
“有符老師在,我們合作社發展就有底氣,只要一出現困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景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妙說起符家勝,一個勁兒地夸獎。
景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在走馬鎮陽河村,村里入戶路不通,符家勝給公司打報告,很快,路就修通了。社員缺技術,符家勝邀請農業局的專家,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培訓。
“今年來,公司黨總支帶領我們合作社已組織了9期種植技術培訓,每期550多人培訓2天。”田妙說起培訓,歷歷在目。
“合作社免費為我們提供種苗、肥料、技術,還給我們修通了入戶路,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發展呢?”走馬鎮陽河村六組的村民王樂順滿懷感激,“沒有加入景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之前,一年的收入還沒有1萬元,加入合作社后,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獲得土地租金,再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合作社務工,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外面務工,一年的收入達到了5萬元以上。”
楊春山是花橋村人,愛人雙腎衰竭,醫藥費十分昂貴。兒子為了減緩家庭的重擔,于去年6月高中畢業后便外出務工。楊春山雖然想多賺點醫藥費,可由于愛人的病情,不得不留在家里,就近做點零工,家庭負擔十分沉重。
“以前村里沒有合作社,我只能找一點零工做一做,一年到頭入不敷出。”楊春山說,去年年底,她加入鶴峰縣穗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收入不少,還能照顧家里,真是太好了”。
如今,在走馬鎮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鑫農有個符家勝,總支書記當得順,忙天忙地忙扶貧,成了合作社員的“貼心人 ”。
精準扶貧的“集結號”
“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要建到哪里。黨組織建到哪里,扶貧幫困就要做到哪里。”走馬鎮黨委書記黃鳳協說,這是鞏固基層組織的需要,也是發展農村產業的需要,更是精準扶貧的需要。
自鶴峰精準扶貧掛圖作戰以來,鑫農公司黨總支成立了社會事務部,組建了精準扶貧工作專班,以企業自身產業發展優勢,輻射帶動了全鎮33個村,1839戶、5638人精準脫貧。
距離走馬鎮30多公里的杜家村,是典型的“窮鄉僻壤”,原來一直沒有茶葉加工廠,老百姓的茶葉都要等著外面的商戶來收,非常不方便。
“我去年的1500斤茶葉,因為商戶遲遲不來收,導致燒葉,只賣了500塊錢。”杜家村二組的村民谷忠鶴告訴筆者,這種情況在杜家村十分普遍,以前的茶葉因為遲遲沒有商戶來收,很多都被一袋一袋的丟在馬路上。
“現在,我們村有了茶葉加工廠,一個電話,就有車子來拖,今年僅第一季度我的茶葉就賣了1萬多塊錢。”谷忠鶴開心地說道。
“轟轟轟……”加工場地上,機器正在不停地炒制茶葉,地上還晾著剛剛收購的茶葉,該加工廠的創始人谷小英正忙得不亦樂乎。
谷小英原本是個貧困戶,在鑫農公司的扶持下,創辦了杜家村茶葉加工廠。“我們收購貧困戶的茶葉每斤多加5分錢,并把鑫農公司提供的免費有機肥,挨家挨戶送到村民家門口。”谷小英告訴筆者。
除了產業幫扶,鑫農公司黨總支還設立“愛心基金”,首批5000元愛心捐款送給了楠木村患病學生李玲。在走馬,除了鑫農,江峰公司黨支部每年從企業的紅利中拿出5.5萬元,解決栗山村邊遠群眾飲水困難、大典村水毀溝渠和升子村名優茶基地建設等實際難題。
實踐無止境,創新無止境。走馬鎮以“增強凝聚力、助推生產力、提升服務力”為主要內容,推動著非公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在全縣標志性地譜寫了黨建促發展、黨建保穩定、黨建惠民生的生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