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林
唐代詩人章孝標在《長安秋夜》中寫道:“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蛙聲重,說明雨水充沛,預示著五谷豐登。青蛙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一只青蛙平均每天能捕食100只左右的害蟲,有的竟然可以捕食200多只害蟲。青蛙,成了莊稼的好朋友。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的詩句。蛙聲是豐收的預兆,蛙聲成為農人的精神寄托。難怪,著名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中發(fā)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贊譽: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這場景,我們是見過的,但這種感覺我們沒有寫出來。要是有貝多芬為它們作曲,應該是一場美妙的交響音樂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