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語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基于傳統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
周國語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摘 要】藝術的傳承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文介紹了生產性保護理念的定義以及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分析了我國傳統藝術類非物質保護遺產活態傳承的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保護遺產;傳統戲??;生產性保護;戲劇傳承
我國《中華人民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有關條款有明確的定義,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原則的要求下,對有關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這里提出了有關生產性保護的概念。
所謂的生產性保護指的是在實踐中對物質文化遺產施行的一種保護措施。文化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但并不意味著無法進行生產性的保護措施。針對傳統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其進行考察、記錄以及研究是保護的一個方面。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對其進行宣傳、演出、流通和推廣的過程是生產性保護的一個重要體現。
(一)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形式。我國早在南宋時期就通過文字的形式對傳統戲劇類的藝術進行保護,比如《目連救母》就被寫成了連臺本。這部戲主要表達了行善、發揚孝道的思想,在北宋宣和年間的受歡迎程度非常高,根據史料記載,演出可連續進行七、八天。傳承至金代,改名叫做《打青堤》;到了元代,有人將其改編,取名為《行孝道目連救母》;到了明代,有關《目連救母》的戲文竟然可以衍生出多達一百余出不同的版本。這種隨著社會進步、朝代更迭不斷變換演出樣式的方法,是我國傳統戲劇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活態傳承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
(二)傳統戲劇藝術技藝的傳承。傳統戲劇藝術的表演要求表演者有非常深厚的基礎。我國有上千年的傳統戲劇藝術,在實踐排練及表演中,關于傳統表演技法有豐富的經驗。無論是“四功”還是“五法”,都融合了傳統戲劇對于傳承的渴望。傳統戲劇藝術非??季浚诔环矫?,要求字正腔圓;在表演方面,要求一顰一笑、一招一式都鮮活生動。在戲劇傳承中,師徒關系是我國活態傳承的一種體現形式,這在我國戲劇傳承的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傳統戲劇地域豐富性的傳承。戲劇的分類有很多種,傳統的分類是以地域進行區分的。我國古代傳統的戲劇名家將方言結合舞臺語言進行表演,常常聽到的京劇語言基礎就是北京方言,戲劇的戲文具備京腔的發音習慣和特點。除此之外,還有河南的豫劇、邵陽的花鼓戲、上海的滬劇、云南的昆曲等,這些劇種不僅增加了傳統戲劇藝術的豐富性,對傳承當地的方言文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部對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有五個相關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的原則;堅持保護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記憶的真實性原則;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服從保護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堅持依法保護、科學保護的原則。這是切實可行的基本工作方法,對我國傳統戲劇文化藝術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總結傳統劇目的的改編內容和技藝。對傳統曲目的改編內容和技藝的記錄是生產性保護的基礎環節。只有在相關資料完善保存的條件下,才能為傳承奠定基礎,更有利于活態傳承的發展。我國現在還有很多傳統劇目的發展沒有做到完整的總結和記錄。這是一項搶救型的工作,是生產性保護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保護組織和基地。傳統戲劇的學習非常復雜,對于傳承的要求很高,生產性保護需要不斷將技藝傳承下去,建立保護組織和基地至關重要?;氐闹饕δ茉谟趯鹘y戲劇的傳承、生產和展示三個方面。要將保護和社會效益相結合,促進傳承事業的發展。
(三)走堅持創作的道路。藝術需要不斷創作才能更新和傳承,傳統戲劇也一樣。藝術需要不斷地創新才能帶來新鮮的體驗,是生產性保護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不斷創作新劇目,使得藝術造詣不斷提高,不僅能提升社會效益,對于藝術傳承也具有時代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在這一方面,我國做得還遠遠不夠。生產性保護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斷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鄒世毅.傳統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J].藝海,2015,(02):9-12.
[2]李致偉.通過日本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探討日本經驗[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3]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性與可行性[J].美與時代,2014,(09):21-25.
中圖分類號:J8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33-01
作者簡介:
周國語(1957-),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大學學歷,工藝美術師職稱,特聘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室內裝飾設計,工作單位: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